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二集) 2012/3/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八十一頁,第一行:
「果德圓滿」,從第九品到四十二品,都是說果德圓滿。這裏面分五個大段,第一大段,「總示成佛時處」,第九品到第十品,這兩品。這也分四段,第一是「圓滿成就第九」。「第九品,名圓滿成就。以上從第四至第八品,皆顯法藏大士因地願行」。從這一品一直到果德成就,這就是講果德成就。「本品內容有叁」,第一個是「佛贊法藏因圓果滿」,這第一段。第二段是「阿難啓問」。第叁段是「世尊正答」。我們看第一段,「贊因圓果滿」,又分四小科,第一「功德無量」。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
這些話我們聽了一定要知道效法,『法藏比丘』是我們修行最好的榜樣。無論在發心,在學教,在修行,『積功累德』,都是一個修行人最好的榜樣,無論我們修哪一個法門,都應當向法藏比丘學習。念老的批注說,「世尊總結前文」,前面是說他因地怎樣發願修行,現在因圓果滿。「修普賢菩薩之大行。積累無量無邊種種功德」,沒有說別的,只說普賢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行把一切法門、一切衆菩薩修行的功德,全包括在其中,可以說一個都不漏。真正修普賢行,我們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業障太深,所以沒辦法修。普賢行跟一般菩薩,我們看科目上都差不多,可是用心不一樣,普賢菩薩用真心,我們用妄心。所以真正開始修普賢行,圓教初住,往上去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真修普賢行。普賢的十願,就是十大科目,門門都圓滿,圓修圓證。我們今天用的是執著的心、分別心、妄想心,雖然是一樣的學,這五個科目我們也學,我們不叫普賢行,凡夫行,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凡夫能不能修普賢行?能。如果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可以修相似的普賢行,相似跟真正的就很接近。阿彌陀佛有沒有加持我們?有加持,問題我們有沒有接受。怎麼加持?這部經典就是阿彌陀佛的加持,你理解多少,你做到多少,這就是。有的人理解做不到,有人理解做了一半,全是加持;理解的全做到了,那你得到阿彌陀佛圓滿加持。這個很重要,要不然這經我們不是白念、白學了。你說我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修普賢行的人,見到每一個衆生都是阿彌陀佛,爲什麼?心是阿彌陀佛,你所見的全是阿彌陀佛。心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面前,你也不會認識他是阿彌陀佛。大乘經上佛說得好,「一切唯心造」,這《華嚴經》上說的。阿彌陀佛是唯心所現的,極樂世界是唯心所變的,沒有離開心性,真心就現阿彌陀佛,妄心就不是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在這裏學。
你看這個經上,這念老注子裏頭,修普賢菩薩之大行,這一句話用了多少句?我們常常看到,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凡夫非常健忘,展開經卷想起來了,合起經卷就忘掉了,毛病習氣統統顯出來了,我們難就難在這裏。這個難關必須要克服,爲什麼?災難在眼前,我們克服就能平安度過,不能克服,就隨它去了,這個自己一定要知道。從現在開始練,認真去訓練,普賢行了不起!「禮敬諸佛」,就是修自己性德裏頭的禮敬。性德,連世間聖人都知道,你看《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不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普賢十願從哪裏學起?就從這學起,從禮敬學起,然後慢慢學第二、學第叁。頭一個禮敬沒有,後頭全沒有,後面怎麼修,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爲你第一個是假的,往後全是假的,這一定要知道。禮敬是對治什麼煩惱?是對治傲慢。傲慢一定要承認,你說你不傲慢,那是傲慢裏頭再加上傲慢。沒有傲慢,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你不是凡夫,你是菩薩。轉末那成平等性智,不是普通菩薩,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轉八識成四智,用真心,不用妄心。你看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放下叁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一般都把它分爲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初信位的全放下了。我們有沒有?我們比不上人家,那怎麼會沒有傲慢!傲慢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降伏?圓教初住,別教初地。
儒家教人,「傲不可長」,這個傲慢有,決定有,不要再增長了,你把它控製住。儒是世間法,不離開六道輪回,這個說法正確的。佛法不行,佛法要叫你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有傲慢在你就超越不了,往生都去不了,極樂世界沒有一個傲慢的人。那帶業往生?沒錯,最後那一念的時候,你心裏頭沒有傲慢的念頭,那個念佛能往生;還帶著傲慢那個念頭,念佛不能往生,這個一定要知道。平常要養,平常要學禮敬,比什麼都重要。禮敬別人有好處,擡高自己沒有好處,這個一定要知道。連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當年表演給我們看的,自卑而尊人,自己成佛了,對這些衆生還要尊敬。沒錯,要尊敬,爲什麼?他本來是佛,怎麼能不尊敬?佛眼睛裏頭,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菩薩眼睛當中,看一切衆生都是菩薩;凡夫心目當中,看佛菩薩也是凡夫,一定的道理。你用的是個什麼心?
普賢行願平常要講清楚、講明白。在哪裏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裏頭修,學習。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言語造作,去對一對,有沒有做到?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警覺心來檢點自己,這個修行功夫才能得力。心裏頭真的要有誠敬,沒有誠敬,那個禮敬是外表的,那不是真的。我們用心,起心動念,諸佛菩薩知道,天地鬼神也知道,只能騙人,人迷惑顛倒,他不知道。鬼神有報得的五通,所以他知道,他距離我們很近;佛菩薩具足叁明六通,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他沒有一樁不知道。我們學過《還源觀》,《還源觀》上給我們透露這個消息,我們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這心念,念頭動。
身體,現在我們都知道,細胞的存在是波動現象,沒有意念的波動,就沒有物質現象存在。那我們的身體狀況,佛菩薩知道,你真正發心修道,真正發心要求生淨土,真正要幫助正法久住,佛菩薩能不加持你嗎?哪有這個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是佛菩薩,我要遇到這樣一個衆生,發這麼大的心,我能不照顧他嗎?他遭遇到什麼困難,他自己不知道,我知道,他自己迷。佛菩薩知道你生生世世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全曉得,你的業障、你的麻煩從哪裏來的,他都知道,他能給你化解,所以菩提道上肯定是一帆風順。不能說沒有逆境界,順逆境界一定很多,一定是逆境比順境多,爲什麼?你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惡念惡行比善念善行要多,這都是感得的,菩提道上也有感應。不過菩提道上有佛菩薩照顧,雖然有很多障礙,還是暢通無阻,這個是肯定的。
我們這一生六十年走過來的,清清楚楚,這好事不是壞事,在那裏督促我們,幫助我們放下,放下貪瞋癡慢疑,放下怨恨惱怒煩,提起憶佛念佛。佛在這個世間怎麼做人、怎麼修行,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佛修禮敬諸佛,佛修稱贊如來。說話,凡是刺激人的話,讓人家聽到不高興的話,不能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那你是不是菩薩?我想學菩薩。想學菩薩就得要學,菩薩在一切處,令衆生生歡喜心,不能讓衆生生煩惱。
「廣修供養」,前面一堂課我們看到,菩薩的寶手常出一切最上的供養具,上面供養佛菩薩,下面供養六道衆生,平等平等。積功累德無量無邊,這八個字要常常記住。不能說積累一點小功德就很滿意,跟佛菩薩比差遠了。希望你對于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有知足,積功累德不能知足,一直做下去,生生世世,成佛之後還是積功累德,絲毫沒有懈怠。你看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了,沒有懈怠,他那種勇猛精進,跟他在法藏比丘的時代去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我們的好樣子。我們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沒話說,還敢懈怠嗎?還敢去做假的嗎?假的,生煩惱不生智慧;真的,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智慧對于這個世間,再擴展就是六道,六道再擴充就是十法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一天讀經,讀經是修行。怎麼修?古德教給我們,隨文入觀,字字句句跟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相應。他怎麼不是修行?這個佛經、聖賢典籍難就難在此地。展開經本,經是什麼?經就是性德,釋迦牟尼佛從自性裏流出來。我們展開經卷,與我們的性德念念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憶佛念佛,果報,「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才是真正無量功德,這功德你能夠深深的體會到,它不是假的。下面第二段,「于法自在」。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經文雖然不多,念老引經據典注得很多。我們看批注,『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稱,我爲法王,于法自在」,這兩句話是如來果地上的,實際上,能夠真正明心見性,于法就自在。那我們的善根、根性不是那麼樣的高,不是那麼樣的遠,我們從經教上可以得到彌補。我天天讀經,天天學習,在教下大開圓解。教下大開圓解跟宗門大徹大悟是相同的境界。念佛,得一直念下去,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都得到「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沒有障礙了,真看破、真放下。障緣是不是完全沒有?不一定。障緣有,障緣很多,他怎麼自在?它障不了他。爲什麼它障不了他?心裏頭沒有障礙。我自己心沒有障礙,外頭障礙就障礙不了。爲什麼?不受!外面再大障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有障礙對我,我這裏沒有障礙對他,障礙就不存在。別人障礙你,你要接受,障礙就成就了;別人障礙你,你不接受,那個障礙就退回去了。退回去什麼?他障礙他自己。怎麼知道他障礙?他自己生煩惱。你這裏得自在,他生煩惱,那不是障礙回去了嗎?你爲什麼會不受障礙?你心清淨,得清淨心了,你用真心,他用妄心。古人說的話很好,「…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