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叁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八十二頁,從倒數第四行看起,第二句:
「清彭際清居士,于此經文亦有深解。簡錄于下」。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段文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此地再溫習一遍。他說「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衆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衆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恒河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固然明理重要,這些修行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可是真正對初學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榜樣,你沒有個榜樣,你怎麼學都學得不像。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李老師,李老師就把這個,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告訴我,而且特別提醒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啓超。因爲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舉的例子都是在家人。爲什麼?這兩個人都是大文學家,在曆史上鼎鼎有名的,他們是佛教徒。但是他不是真學佛,他的文人習氣很重,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個佛教的學者。佛學常識很豐富,說什麼他都懂,他沒有真幹,也就是他沒有真發心,他沒有真放下。所以老師特別提出來,在家學佛可不能學他們。
出家之後,李老師就介紹我一個榜樣,印光大師,要認真學他,這是最近的一位祖師大德。怎麼個學法?那就是《印光大師文鈔》,《文鈔》要常常讀、要常常體會,把自己所體會到的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落實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真像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的一生,我是用四句話做總結,他老人家一生總結十六個字,我把它刻成一個印章,這是印光大師的傳法心印,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就是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就是這十六個字。敦倫,倫是什麼?倫是同類,敦是敦睦,就是相親相愛。範圍縮小一點就是人類,再縮小一點就是修淨土的同修,一定要相親相愛,像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一樣相親相愛,那叫敦倫。擴大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敦倫要做到這一點,還要愛一切衆生。愛一切衆生當然就不吃衆生肉,這肯定的道理。
盡分是盡我們自己的本分,這分是什麼?我們的本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十二個字。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歸納起來,這十二個字就統圓滿了。在佛法裏面,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本分。皈依之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是學佛人的本分。修學淨宗,淨宗是大乘,那再加上四句,這四句是淨業叁福最後一條,講的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就念這部《大乘無量壽經》,其它的放下。唐太宗說來不及了,沒有時間了。一部經、一句名號,自己這樣學,也勸導別人。這是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閑是防止,一切邪惡我們要防止,不能讓它傷害我們。有能力辨別什麼是是非、什麼是邪惡,你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什麼?經讀多了就明白,與經上相應的是善法,與經上不相應的是惡法。經典是我們一張擋箭牌,保護自己。存誠,心總要存誠敬。你看,有這樣的條件才信願持名。信願持名,沒有前面這個條件,跟淨土結個緣,這一生能不能往生真有大問題,不見得能往生。所以,災難遇到了,學佛的人去的也很多。千萬不要以爲學佛的人,他學得很好,怎麼他也走了?我們凡夫看人只看表面,沒有看到骨子裏,沒有看到他的心地,他心是真的是假的不知道。印老講的這個話,「閑邪存誠」,這樣的心才行。
不懂得防止邪惡,不認識邪惡,不曉得存誠,這真誠心,這些人念佛,這個災難還是躲不過。念念不爲自己,把自己給忘掉了,真正放下,起心動念爲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端正自己的心念,教化衆生,這就對了。自己心念不端正,怎麼能教人?縱然自己心念端正了,說老實話,這是感得佛力加持,佛力要不加持,還是沒有能力幫助衆生。我們對佛、對菩薩要感恩,了解事實真相一定感恩。感恩的心生不起來,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透徹,肯定感恩心生起來。感恩的心是性德,是自性裏頭本有的,生不起來那就有障礙,障礙要除掉了,性德就現前。所以,一定要學法藏比丘以無量心,無量心是真心,真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叫無量心。從無量心裏面發無量願,無量願是清淨願、是平等願,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是小心量,心量沒有拓開。我們現在需要大心量,爲什麼?大心量才有明顯的感應,小心量就沒有。發大菩提願、大菩提心,要幫助一切苦難衆生。
現在地球上衆生造的業,是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造得太過分了,任何力量都沒有辦法拯救這個社會。我們能在這個社會保全自己,就很不錯了、就很難得了。能夠有一些感動的人,這些人必然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不是叁、五個,不是幾十個,不是幾百個,無量諸佛如來。這樣的善根加持,對于這個法門才能夠相信,能夠生歡喜心,能夠依教奉行。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的事。我們還是一直放不下,這就說明我們自己染汙有多深,業障有多重,怎麼勸都回不了頭來。最後的結果還是隨著災難而去,該去則去,該留則留。
這些善心人士去了,我們相信,雖然他沒有辦法往生,他畢竟是個善人,果報一定在人天;來生又到人道來了,福報大的到天道去了,肯定這些地方去了。他將來能不能生淨土?肯定會生淨土,就是看他什麼時候回頭,極樂世界的佛菩薩都會照顧他們。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地球上的衆生跟我們的緣最切,我們剛剛離開,換句話說,關系最深。這些衆生依舊在六道受苦受難,我們能不關心嗎?現在關心沒用,爲什麼?沒有能力幫助他。到極樂世界就有能力了,真的可以幫助他。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爲自己,這一點很重要。往生極樂世界還是大願,爲度衆生,我爲衆生求生淨土,這個心是無量心,絕不是爲自己求安樂。爲衆生生淨土,爲衆生成佛道,這是無量心、無量願、無量行。
「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一一是每個念頭,念頭、言語、行爲全是與真如相應,真心裏頭生起來的。法界就是真如,法界就是自性。前面我們說過,教下,有從事說,有從理說,理是一體,事是差別現象,現象雖然無量無邊,體是一個。「衆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衆生」,永遠隨順衆生,所以經曆「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這時間之長,太長了,說不出來。「入不可說不可說恒河沙佛土」,這些國土裏頭有衆生,衆生有苦有難,他有感菩薩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我們生到極樂世界,跟這些人就念念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幫助他恢複莊嚴清淨。莊嚴清淨不就是離苦得樂了嗎?
「所以者何」,爲什麼,這種心行爲什麼有?什麼道理有?「以法界本無量故」,佛法無邊。「如是嚴淨無量佛土」,莊嚴清淨無量佛土,這是菩薩他的事業,是他的本分事業。爲什麼是本分?法界無量、國土無量、衆生無量,都是自性變現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自性是萬法的本體,是一不是二,你曉得是本分的事業,無話可說,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後面講,如果你證得實相,真徹底了解了,「度脫無量衆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衆生可度」。連到上面去,如是嚴淨無量佛土,而實無佛土可嚴,如是度脫無量衆生,亦無衆生可度,這話大家就懂了,這是《金剛經》上的話。佛土本自清淨莊嚴,衆生本來是佛,這是從理上講。所以幹這個事情要叁輪體空,不能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想而無想,無想而想。能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可不可以想?可以想,想要不著相,想要不分別,想要不執著;想即是無想,說即是無說,行即是無行,你想、你說、你行與法性相應。我們現在就是與法性不相應,與煩惱相應,與情執相應,麻煩在此地,這叫凡夫。如果我們的想、我們的說、我們的行與自性相應,那就成佛了。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
凡夫的想,頭一個一定是想自己,佛菩薩的想沒有自己。這一句話就講清楚了,他沒有自己,他所想的是爲別人,所說的是爲別人,所行的也是爲別人,沒有自己,別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諸佛菩薩無量劫來,現身說法幫助一切衆生全是義務的。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搞清楚了,自己跟自己治病還要錢嗎?不是跟家人,家人親,不是一體。一體是我們身體手足,這一體!我身體有問題了,我用手來按摩自己的身體,還要收費嗎?跟誰收?芸芸衆生不知道是一體,天天計較。計較到今天已經不象話了,爲什麼?全是假的。藥,藥物也是假的,沒有真的東西,飲食也都是假的。現在人學會騙人,沒有一個不騙,連自己也騙。
現在人也很聰明,他什麼都不相信,他只有今天沒有明天,今天盡情的享受,盡情去歡樂,明天死了就算了。他不相信有來生,人死如燈滅,所以活一天拼命享受一天,不擇任何手段。這還得了!這真正叫無法無天,惡貫滿盈,只有天地鬼神來收拾他了。佛菩薩雖然慈悲,佛菩薩是教學,他不聽了,學生不聽,老師失業了,沒地方教了。老師在這個地球上失業了,其它的地方還行,還沒問題,地球這一塊失業了,老師走了。末後講到叁輪體空,莊嚴淨土,心裏頭沒有絲毫莊嚴的念頭,幹幹淨淨;度脫無量衆生,沒有度脫衆生的執著,沒有度脫衆生的分別,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
下面再一個問題。「所以者何」,爲什麼?「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法界是個假名,佛爲了教學,起這個名字,稱它爲法界。你如果認爲真有法界,你就錯了,你執著名字相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教給我們,聽經,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你就真聽進去了。爲什麼?跟法性相應。你看經,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