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他成就了。顯示出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太妙了,這個法門能令凡夫在一生當中往生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道理就是真心。他用的是真心,他待人接物都是那麼真誠,別人欺騙他,他也是真心待人,別人陷害他,他還是真心待人。可貴,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一大事因緣」就是教衆生轉迷爲悟,爲這個出現于世。幫助衆生轉迷爲悟,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念佛,所以善導大師有句名言,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黃念老引用了這句話,在批注裏頭。因爲衆生根性不齊,換句話說,真誠心不純,才說了許許多多經論。如果真誠心要純,何必?就一句佛號就行了。就像谛閑法師一樣,難得鍋漏匠這樣真誠,教他六個字就可以了,他就能成無上道。回過頭來我們自己反省,自己好好想想,自己不老實,真誠心不夠。不老實的,辦法只有一個,長時熏修。長時熏修最好是一部經,最好是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一部《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要用批注,我在最初選擇的蕅益大師的《要解》。《要解》有兩本講義,圓瑛法師有講義,寶靜法師有講義。當然最殊勝的是這部會集本,跟這個批注,這個批注是集解,也是會集的。用這一部經,一句佛號,一部經是幫助我們回歸老實,一句佛號幫助我們圓滿取得西方極樂世界。不要以爲我自己聰明,實實在在講比不上鍋漏匠,鍋漏匠比我們厲害,這是我們有自知之明,我們不如他!我們要尊重他,我們要禮拜他。

  下面說,「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這是說明佛出現于世的因緣。極樂世界諸菩薩衆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跟佛是同一個因緣。我們要知道,同一個因緣。大事因緣曉得了,教衆生轉迷爲悟,第二個,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佛知見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只是有了障礙,有障礙顯不出來。佛幫助我們把佛知見開發出來,好像金礦一樣,這個地底下本來有,它埋在地下,不開出來得不到黃金的用途,要開采出來。我們自己有佛知見,開采出來我們就得受用,開采出來就叫成佛。這幫助衆生成佛。

  底下一句,「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開采出來了,衆生不識貨、不認識,那怎麼辦?佛菩薩要把這個寶指示出來,讓他覺悟,他認識了。佛知見是真實智慧,本經上叁種真實,真實智慧是佛知見。我們都有,只要把障礙去掉,障礙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統統放下,佛知見就出現了。你對于一切法,你的認知沒有絲毫錯誤。所以示有必要。「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佛菩薩教化衆生,能做到的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下面兩個,下面兩個是悟入,是衆生自己分上的事情。他有沒有覺悟?不覺悟沒用處。如何教他聽了能覺悟?悟還不算數,要入境界,入境界就成佛了。悟入是學生的事情,開示是老師的事情,老師雖然開示講得很清楚,還要有方法引導,幫助衆生覺悟。引導些什麼?那你就想到,開佛知見,沒全開,他有障礙;示佛知見,他也有障礙。爲什麼他不悟?爲什麼他不入?沒放下!所以老師要做出放下的樣子給他看,他就懂了。爲什麼?佛知佛見你知道了,自己不覺悟、自己不能契入,沒放下!

  佛、菩薩、祖師大德何以能夠入這個境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佛知佛見是看破,放下就悟入。這樁事情做老師的人要做得徹底,要真放下,人家看到才相信。你沒有放下,別人看到不相信,講得再好別人懷疑,爲什麼你不肯放下?你教別人放下,自己爲什麼不肯放下?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放下;阿彌陀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樣樣都放下。極樂世界建造不是爲自己,是爲接引衆生,幫助一切衆生在極樂世界悟入佛境界。建立道場不是爲自己,是爲度衆生而做的,換句話說,是爲衆生建立極樂世界的,他不是爲自己。雖然建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中有沒有極樂世界?給諸位說沒有,肯定是!不著相。極樂成就即非極樂成就,是名極樂成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建立一個極樂世界幫助很多人,常常在誇耀自己,我做了這麼多好事,那是什麼?衆生知見,不是佛知見,就是梁武帝的知見。你看梁武帝與達摩祖師在一起的時候,他自己就感到很榮耀,在佛門做了這麼多好事。替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道場,護持出家人十幾萬人,大功德主。見到達摩祖師他就誇耀自己,這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真話,沒有打妄語,說真話是什麼?並無功德。梁武帝的心量太小了,沒有追下去問他爲什麼,沒有問,就送客,就生氣了,不再跟他講話,請他走,出門。這句話,梁武帝的見地、知見,不是佛知見。那我們知道,像梁武帝這種知見的人太多太多了,佛知見的人太少了。

  這些話對我們是最高的警覺,我們學佛如果還有這一點點念頭的話,不行。爲什麼經字字句句無量義你看不出來?原因就在此地。你的心愈清淨,你的心愈是爲衆生,這個經的意思你愈能看得懂,你能看得出來。換句話說,學佛就是決定不能爲自己,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老實話。學佛要爲自己就麻煩大了,學佛一定是無我,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不但不著相,連念頭都不能有。念頭是見,《金剛經》後半部講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見是念頭。不但相不能著,念頭也不能有,叫真幹淨,那才叫純真之心。四相斷了是真心現前,真心裏頭帶著妄心,所以他只能證得初果,不能證妙覺。

  有人能證妙覺嗎?有,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表演的就是證妙覺,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也是證妙覺。一念之間,凡聖之隔就是一念,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了,妙覺如來,究竟果位。這種人厲害,叫利根,他能夠頓斷,一念之間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斷了,這個厲害。有人一念斷了,習氣沒斷,那就生實報莊嚴土,四十一個階級不知道他是在哪個階級。那就看什麼?他所帶的習氣有多少,帶得愈少他地位愈高,帶得愈多他地位就愈低。每個人帶的習氣不一定,多少不是一定的。這些與善根福德因緣都有密切的關系,教聽得很多,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習氣會減少;還有真正老實的、真正聽話的,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懷疑,這種人地位很高。

  所以要曉得爲什麼衆生不能悟入,原因在哪裏一定要知道,在我們現前這一生當中,要把這個原因消除。簡單的說,原因就是不老實、不聽話、不真幹,這最簡單的,決定超不出這個範圍。我們如何去補救?老實是根本,老實太可貴了。聽話,聽誰?聽佛的話。讀經,聽佛的話;學教,聽佛的話,依教奉行。這裏頭就怕學雜了、學亂了,就怕這個;如果不雜、不亂,這一生沒有一個不開悟的。開悟之前一定得定,就是你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你已經得自在,不定什麼時候大徹大悟,覺現前了,你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如果習氣統統斷盡,你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是證得妙覺果位,到極樂世界就成佛。這是給我們講四種出現于世的因緣。

  後面總結,「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于世」。《法華經》上講得細,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一句變成了四句,這個出現在世間。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完全認知,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是教化衆生的,他們住世的身分是職業老師、職業教師。世間各行各業,他選定的是教學,而且肯定是義務教學。「佛之開示,既是佛之知見,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衆生在情見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故佛雖有種種譬說,但衆生于佛之知見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這真話。爲什麼現在大乘經沒人能看懂?看不懂當然就沒興趣,看了幾頁不想再看,再遇到佛經他摸都不會摸,這種人多,甚至于高級知識分子。這就是《華嚴》、《大智度論》上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他也看不懂,爲什麼看不懂?因爲它所說的是佛知見。

  我們現在全是衆生知見,所以你說佛知見真聽不懂。聽懂也是勉強懂,不是真懂,爲什麼?真懂一定做到,一定悟入,這是真懂,沒有悟入就是沒有真懂。真正懂,哪有不依教奉行的人!依教奉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懂了,你不願意過人生最高的享受嗎?最高的享受決定沒有妄想,決定沒有雜念,決定沒有情執,再說一個簡單的,決定沒有我。凡事還有個我,沒有真懂,真懂的人無我,所以他入門了。無我,不再承認這個身是我,不以爲身是我,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雖然地位很低,他是聖人,我們稱他爲小小聖。小小聖在六道永遠不墮叁惡道,換句話說,他在心裏面把貪瞋癡慢疑拔掉了,他不會造業,他才不會墮叁惡道,我們比不上。

  「《圓覺經》雲: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流轉就是輪回,這說明什麼?未出輪回是六道衆生。辨是明了,六道衆生你學《圓覺經》,你真正能懂得圓覺嗎?圓是圓滿,覺是覺悟,圓滿覺悟是佛陀,最小的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也稱爲圓覺。爲什麼?他們無明斷掉了,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他們生諸佛實報莊嚴土,在圓教,就是初住以上,在這個境界,所以他超越輪回,超越十法界。沒出輪回,這個圓就是常識,佛學常識,研究《圓覺經》、研究《華嚴經》,全是常識,是知識不是智能。所以彼圓覺性,即同流轉,圓覺性他不知道,他有圓覺性,不是沒有,他的圓覺性還搞六道輪回,出不了。真正要覺了,他就出了,圓覺當家。他現在誰當家?阿賴耶當家,雖有圓覺性,圓覺性不管事,賓主顛倒。圓覺性當家做主,你成佛了。那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是你家裏傭人,聽你指揮的,是你家裏仆人。現在搞顛倒了,仆人當家做主,主人,主人去做仆人的工作。

  六道凡夫就是這樣的,你的圓覺性、你的自性完全迷了,跟著你造的善惡業去受報,你說可不可憐!這就是佛經上常說的可憐憫者。不是他沒有,他有,他有佛性,他有圓覺性,爲什麼還在搞六道輪回,過這麼苦的日子?佛菩薩看到憐憫,只要你有一點點善根,他就來幫助你,希望你這個善根增長一點。生生世世不舍棄你,幫助你成長,成長到一定的程度,讓你接觸到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真聽懂了,你這一生成就了。其它的法門也能幫助你成長,一生不能成就,因爲其它的法門沒有帶業的,只有這一門可以帶業。這一門不能算成就,也算是成就,爲什麼不能算成就?因爲你帶業,你業障沒消掉。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不造業,過去這些業在極樂世界慢慢消掉了,每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你的真心會現前,這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得彌陀的加持,就是得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力量太大了!所以在極樂世界,不必要很久的時間,你的煩惱斷了,你無始劫來造的業消了,恢複你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菩提心。這一恢複,你就入實報土。入實報土,無始無明煩惱斷盡,就悟入常寂光,你就究竟圓滿了。

  念老末後這句話說,「此顯思量分別不能解了圓覺」,這原因說明白了。南泉禅師他說,「說作如如,早變了也」。這句話念老把它翻譯成白話,「說出個如如,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也」。「故雲:非言語分別之所能知」,但是又不能離開言語分別,執著言語分別錯了,言語分別不能執著。你看,又不能離言說分別,又不能執著言說分別,這就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頭所說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行了,原味不變。如果執著這些相,執著言說、名字相,全變了,統統變作佛學、變作知識,不是佛法,佛法的原味你嘗不到。在這個裏面我們要重複肯定一句話,佛法是從真心裏頭流出來的,你不是真心怎麼能跟它相應。

  南泉,我們這有一點參考數據,唐朝人,「普願禅師」。稱他南泉是尊重他,不稱他的名,南泉是地名,池州南泉山,馬祖大師的傳法弟子。他說如如,「如如者,不變不異,真如之理」。說作如如那就變了,爲什麼?你起心動念了,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早變了也。真如之理在哪裏?在一切法,一切法的理是真如。「謂由前正智」,正智是如如智,「觀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無,名相本空,即真如理」。沒有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如如智,如如智也有個簡單解釋。「謂真如妙智,本來清淨,無明不能覆,煩惱不能染,照了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稱」,這個稱是契合的意思,稱「如如境,故名如如智」。真如妙智是自性裏頭本有的,現在迷失了自性,這個智不見了;放下起心動念,如如智就現前。如如智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那就是如如智,一切衆生本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德是德能,今天講能量,智慧、能量、相好,相好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

  所以如如智才能夠觀察名詞、現相全是假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說的。老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聖賢也明白。老子說這個話也叫我們不要著相,不要著文字相,不要著言說相,不要著名字相,你要體會到他所說裏頭的真實義。古德常說意在言外,你執著言,意就不懂了;你能夠離一切相,所以即一切法,如來所說真實義你就恍然大悟。真實義是什麼?真實義是自性的性德,不是外來的。一定要破迷才能開悟,我們的迷不能破,你決定不會悟。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要如如智才能解如來真實義。這些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說清楚了。所以我們要想想,接受世尊般若教誨,前面是二十年的基礎,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這才能進入到般若。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裏?這個二十年的底子沒有,一下就學般若,般若全變成知識,就是真實智能統統變成知識。知識,我們知道能解決一些局部問題,而且還不幹不淨,還帶著許多後遺症;如果真實智慧,沒有這個現象,會幹幹淨淨化解問題。

  知道一切法「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有無這個概念都沒有,法爾如是,法本來就是這個的。「名相本空」,名是人給它起的,相是意念感得的,現在量子力學家說明了,這是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發,以智如理,以理如智」,這叫如如。

  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做補充,意思是很深,但是很重要。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