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名字相,名词术语,法界是名词术语,你了解它的意思,可别着它的相,也不能有心缘相。你真的看懂了,真看进去了;换句话说,着相没懂,没听懂,也没看进去。我要问一问,现在有几个人不着相?有几个人能够做到马鸣菩萨这三个条件?做不到,这条件太高了。是高,是法身菩萨的条件,不是我们现前条件,我们做不到,我们现在全用的是心意识。用心意识来看经、来听法,出不了十法界,为什么?十法界都用心意识,可以生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用得正,所以对我们还是有利益。但是我们一定要学,要认真努力的去学,学不执着,学不分别,学造了之后心里头不落印象,要学这个本事。也就是不要把这个东西记在心上,有人提起来清清楚楚,没有人提起来的时候,心里头痕迹都不着。不要常常想这个东西,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别去想。想什么?想阿弥陀佛,这一点重要!这是阿弥陀佛帮助我们六道罪苦众生最妙的方法。

  心里什么都没有,那是法身菩萨,我们做不到。我们心里头永远不干净,总有东西在,只是多少不同、善恶不同,总有念头在。你看,阿弥陀佛知道我们这个毛病断不掉,断不掉,换一个,换成阿弥陀佛,这就行了。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好,跟他相应,跟极乐世界相应。这种念头的话会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就做了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跟马鸣菩萨所说的一个境界,你在那边听经、在那边读经,确确实实不着文字相,不着言说相,也不执着名字相,也不执着心缘相。那是什么?念念消归自性。大乘经上有讲,会看经的,句句经文都消归自性;会听经的,句句经文也消归自性,这个境界高!

  所以,末后这几句说,「法界即非法界」,这《金刚经》上的话。用《金刚经》的逻辑方法,「法界者即非法界,是名法界」,《金刚经》上不是这样讲的吗?法界者即非法界,是名法界,所以法界即非法界,别执着。这样性德就显出来了。性德是什么?「悲智双融」。法界是悲,慈悲心里头有。智,智是非法界,晓得法界不可得,法界是个假相,这是智。悲智双融,智里头有悲,有慈悲,慈悲里头有智慧,这双融;换句话说,法界里头有非法界,非法界里头有法界,这叫双融。双融一定是「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这就说明为什么在一切法里头得自在,他悲智双融、理事无碍,他得自在了。「上之二说正好互参」,这两种说法,就是彭际清跟《会疏》说的,两种说法都说得好,彭际清居士说得尤其是好,他讲得深入。我们学了要用在生活上,双融双即,你说这个生活多快乐,这种人生岂不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大自在。

  经文末后有一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此语真是金刚王宝剑,直下斩尽众生情见」。情见是什么?情见就是妄想、就是杂念。我们这个杂念太杂、太乱了,前念灭后念生,永远不停,所以你的心定不下来,你的心静不下来,原因在此地。学了《般若经》,这是《般若经》上的话,彭际清居士所讲的全是《金刚般若》里面的原则。贵在我们真懂,懂了之后,贵在我们能够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用上了。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对人、对事、对物,全用上了。我们看人,这人是善人,这个人是恶人,你要用《金刚经》的话,善人者即非善人,是名善人;恶人者即非恶人,是名恶人。你把《金刚经》这个公式套在人身上、套在事身上、套在法身上,很有味道。这是什么?金刚智慧,你把它看穿了、看破了。看破之后你心里面放下了,自在就现前。般若智慧比喻作金刚王宝剑,有道理,真的帮助我们看破。

  「今此经文,与《妙法莲华经》中」,有这么一句话,「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你看这两句话,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能知跟能解是一个意思,「直是一句」;《无量寿经》上佛这句话,跟《法华经》上所讲的这句话,确实是一句。「一味一音,等同无异,此非偶合」,不是偶然相应的,「实因体同」,实实在在是因为同一体。所以佛在任何场合、任何状况之下,无论对什么根机,给你讲真话,都是一样的。「故下引《法华》,以证经义」,看看佛在《法华经》上怎么说的。「《法华经》云: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佛没有定法可说,恒顺众生;佛如果不顺众生,他就无法可说,他一句话都没有。他不起心不动念,众生起心动念是感,佛是自然的应,佛的应全是自性相应,他没有心意识。凡夫是妄心感,佛是真心应,真心应所以就难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法华经》释迦牟尼佛讲的,佛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诸法不是真的,众生误以为真,误会!众生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怎么会知道?一切有为法,有为法的范围太大太大了,可以说是整个虚空法界全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现在科学家讲的,整个宇宙它是个波动现象,波动就是生灭,这个波起来,立刻就灭了,第二个波又起来,起来就灭了,波动现象,叫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无论是物质现象,是意念的现象,起心动念,或是自然现象,没有一样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它生起来立刻就消灭了。谁看到真相?是八地以上。今天科学家发现了,他说单独的一个现象,一个原子、一个粒子,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精神现象,都毫无意义。为什么?生起来立刻就灭了。它出现的时间,弥勒菩萨所说的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今天科学家的估计,好像是一千兆分之一秒,就是一千兆分之一秒也毫无意义。我们看到这个东西,无论是精神、物质、自然现象,都是这些东西纠缠在一起,我们才能看到,才能感觉得到;如果不是纠缠在一起,单独的相,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感觉到。佛讲得对,一点没错,被近代量子力学家证明了。

  我们在这段经文当中深深体会到,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佛经,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听经?那就真的要像马鸣菩萨所说的,远离这三种心,听经不着言说相、不着名字相、不着心缘相,这个人叫老实听。这个老实听会得定、会得三昧、会开悟,大彻大悟,有这个机会。如果着相,着相全变成知识,你把这个东西统统都收来,以为是自己的,广学多闻,记得很多,阿赖耶变成了数据库,收藏这么多数据。你要晓得,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那是诸佛菩萨,那是个会学的人、会听的人,心愈听愈干净,愈听愈明亮,这干净放光,光愈放愈大。可是把东西听了统统记在阿赖耶识里头,都入了他的数据库,就没有这种能量,他不会放光。这种方法是秘诀,这在佛法叫密藏,它太深密了,没有人晓得,还有这么一招,这招是真的,不是假的。

  「是法」,这个是法是一切法,任何一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为什么?「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诸佛如来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是真如、自性。唯有诸佛,佛能放得下,乃能知之,知之就是看得破。你看这多妙!它为什么说佛,不说菩萨?诸佛彻底放下,连一丝毫无始无明习气都没有了;法身菩萨虽放下,还带着有无始无明习气,所以唯有诸佛。诸佛彻底放下,所以他也圆满究竟的看破,他真知道,全知全能。「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大事?教众生转迷为悟,这是一大事因缘。

  佛菩萨出世,绝对没有名闻利养,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沾到一点名闻利养就错了,跟佛出现在世间的本心、本愿完全相违背,你怎么能够学佛,你怎么会学得到!学佛的条件、学佛的秘诀就是在这里,决定不能够玩假的,一定要真实。掺着一点点假,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说一杯醍醐,举例子,醍醐,是天人最好的饮料。这个饮料能叫你身心健康,能帮助你长寿而不衰老,醍醐。但是这醍醐里头有一滴毒药,那一点点毒药把你这一杯醍醐都破坏了,全都变成毒药。这是什么?真心里头掺一念假心、妄心。为什么学佛这么难?就难在此地。为什么往生这么难?也难在此地。你用真心去念佛个个往生,万修万人去;用妄心念佛,这一生去不成,跟阿弥陀佛结了缘。来生来世,什么时候往生?哪一生哪一世你用真心就往生了,因为你缘已经有了,不能往生就是不用真心。

  记住,这个经上教给我们,往生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真心,你没有发菩提心。真心就是老老实实的心,你看乡下阿公阿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只晓得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再看看谛闲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什么都不懂,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人家三年成功了。谛老赞叹他,常常赞叹: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识不如你,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那是什么?就是那一点真心。什么叫真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个杂念都没有,一个妄想都没有,真心。你要问锅漏匠,什么是真心?他不知道,他不懂得什么叫真,什么叫妄。他就那么老实,就那么听话,师父叫他怎样,他就不折不扣。他要打一点折扣就不行了,不折不扣,真干,拼命干,三年到极乐世界了。我们相信他一定是高品位往生,确确实实像谛老和尚所说的,弘宗研教的人不见得能赶上他。比不上是什么原因?比不上他那一点真诚,我们这里还有掺假,他是纯粹的真诚,一点假东西没有。

  李老师当年在世很感叹的给我说,不止一次,我印象很深刻,「我很想学这个老太婆,就学不像」。这句话不是李老师随便说的,李老师是真想学。古人有句话说「愚不可及」,你不要看他那个愚,比不上他。教他别的方法他未必能懂,太深了、太麻烦了,教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非常容易,他一点都不怀疑,全盘接受过去,…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