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四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八十四页第一行,第二句看起:
「南泉云:说作如如,早变了也」。念老有个简单解释,「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也」。这里面的如如,我们看参考的数据,这从《三藏法数》里面节录的。「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正智叫如如智,「观察名相」,名与相,名字、现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这个理是因为有如如智,所以这个理明白了。「智因理发」,如如智从哪里来的?因为这个理发智慧。「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如如智这个名词,「谓真如妙智,本来清净,无明不能覆,烦恼不能染。照了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称如如境」,称就是契合的意思,所以叫它做如如智。
「故云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非语言,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就是《起信论》上所说的。教导我们听教看经有听教看经的秘诀,秘诀就是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也没有妄想,就这样子看下去,或者听下去。这种听经跟修禅定没有两样,所以他会得三昧,他会开悟。我们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这个秘诀不知道,我们听经用心意识,我们看经也用心意识,所以得不到三昧,也不能开悟。得到什么?得到知识,从文字表面上这一层知识,文字里面的含义不懂,看不出来。这是佛法的奥秘。有懂得的人,还是得不到这个德用,这什么原因?虽然懂得,他做不到。就是说他不能离心意识,心意识用成习惯了,无始劫以来用成习惯,不自觉的还是用心意识。这样子听教闻法,再长的时间也没有办法了解如来真实义。
其实如来真实义就摆在面前。这怎么回事情?经教是如来当年说出来,以后弟子们把它写成文字。如来当年说出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那就是真实义;写成文字流传后世,这些文字里头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也没有起心动念,所以它的确是真实义。我们要怎样对待它?也要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它的真实义就浮出来了。如果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真实义就隐没,不现前了,所现前的是我们的意思,那不是如来真实义,是我们自己的意思。怎么会是这样的?这是阿赖耶识里面起来的。阿赖耶识是妄心,不是真心,阿赖耶识里面有烦恼、有习气、有无明,它怎么会解如来真实义!它能够把这些名言记下来,记忆是阿赖耶的,分别是阿赖耶的,执着是阿赖耶的。佛法难,难在这里。对谁不难?对上智、对下愚不难。上智,他可以做到用清净心、平等心来听经、来读经,这上智。听教看经他不起心、不动念,那不是修定吗?下愚亦如是,下愚他听经,他也不起心、不动念,他也不分别、不执着,听懂了就懂了,听不懂就算了,想都不想它。一堂经两个小时,听懂一、二句他很欢喜,不懂的他不问,他也不需要懂,这种叫老实。他听懂的他一定会做到,虽然听得不多,但是完全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学会一句他就做一句,学会两句就做两句,没听懂的他不理会。这种人也了不起,就是他不用妄心,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动念,就是不用妄心,他用真心。当中这一股不上不下,所谓知识分子,他们用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来听经、来研究经教,论述一大堆,非常丰富,是他自己听经的见解,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
所以南泉说,「说作如如」,你在如如这个名相里头起了分别、起了执着,「早变了也」,不是如来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这句话念老给我们做个简单解释,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了,早已失掉了,故云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如来,法身菩萨的言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他是这么说出来。我们很难懂,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怎么会说得出来?现代科学给我们做出证明,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们有感,它有应;感是有心,应是无心,而应是万能的。江本博士只实验让它显出色相,没有音声,这是他功夫不到家。我曾经告诉他,任何物质都有见闻觉知,从见闻觉知里面迷失自性,它就变成受想行识。所以水会看、会听,会懂得我们的意思,那是它接受,我们动念它接受了,接受出来它的反应,它反应有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反应,但这五种反应你现在只看到一种,就是色,声音没有现出来,它有声、它有味、它有香、它有意识。任何物质都如是,不仅仅是水。现在量子学家告诉我们,再小的物质现象,小到不能小的微中子,具足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所以它有声。
自性本具的性德是见闻觉知,觉悟的时候是见闻觉知,迷了的时候是受想行识。这是精神现象,现在科学家称它为信息,跟物质完全分不开。在感应里头自自然然出言语、音声。但是佛的言语、音声妙极了,一一色相、一一音声都具足万德万能。因为它是性德,它是圆满的,它不是局限的,所以我们的言语分别无法知,我们只能知道它一点点,对圆满的没办法。圆满的,什么人知道?见性的人知道,得定的人知道比我们多,还不圆满,见性知道圆满。「当知此之一件大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不能说的,说不出来;心行想不到,我们用第六意识想想不到。
「法藏果觉」,法藏菩萨证果了,证得的是究竟圆满的果报。「实非语言之所能宣」,宣是宣说,语言没法子说。「亦非众生生灭心、思量分别之所能及」,生灭心是阿赖耶,思量是末那识,分别是第六意识,达不到。大乘经教里告诉我们,第六识、第七识只能缘到阿赖耶,缘不到自性。因为它是妄心,妄心能缘妄心,阿赖耶是妄心,缘不到自性,自性是真心。不用妄心,真心就现前了。我们习惯用妄心,用真心很不习惯。其实真心用没用?你在用,时时刻刻都在用,没有真心,妄心从哪来!
真心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言说。祖师大德教给我们,譬如我们眼睛看,睁开眼睛,第一个念头是真心。为什么?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有没有看清楚?看清楚了,看得很清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真心,见性见。一看到,这是红色、那是蓝色,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了,这就是眼识起作用。看得清清楚楚,一点分别执着都没有,是见性起作用,是见性见,就是真心见;一起心动念,那就是眼识见。耳闻声也如此,听到声音,声音听到了,很清楚,没有去分别、没有去执着,闻性闻。如果听到,这是敲锣的声音,那是放鞭炮的声音,这是耳识在听。我们眼见,见性跟眼识同时起作用,你知道哪个是性、哪个是识;听也是,闻性跟耳识同时起作用,你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妄。用真不用妄,那就是佛菩萨;用妄不用真,那你就是凡夫。真妄和合,真妄永远分不开,它是一体。
那我们去想什么是真,早就妄了,它不是真的,就跟前面南泉老和尚说如如,早就变了。这是真的,这是见性见,那个是眼识见,不就分别执着全起来了?真正用功在这些地方用功夫,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含糊,但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清净心见。这是某人,这个人不错,这个人有问题,眼识见。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就明白了,真正修行是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着,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分别执着是妄想。所以法藏的果觉实实在在不是言语所能说,也不是众生的生灭心、思量分别所能及,这讲得很清楚。「在凡夫分上,语言不能知,无语亦不能知;分别不能知,无分别亦不能知」,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法藏究竟法身妙果,唯有如如与如如智」,能知,「故非凡情所能测」,凡夫叫莫测高深。如如,前面说过,永远不变、永远不动,就是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的五句话,如如。对如如完全明了就是如如智。如如是实相,诸法实相,如如智是了达如如实相的智慧,真智,不是妄智。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三段,「誓愿成就」。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
这个『誓愿』,我们很清楚就是四十八愿。批注,『圆满』者,「圆妙具足」,没有欠缺。『成就』,「嘉祥《法华论疏》云:具足无余,不可破坏,故云成就」。具足是圆满的,样样都不欠缺,这是真的。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三种周遍的第二种,第一种是「周遍法界」,第二种是「出生无尽」,那叫圆满具足。我们对这句话很难体会,所以想了很久,想到小时候玩的万花筒。万花筒很简单,我们拿来做道具,这里头几片不同颜色的碎片,里面三块玻璃,呈三角形。你把这个转动,千变万化,一样都不缺;你把它转一天,你去看,找不到相同的两个图案。我用这个来比喻《还源观》上三种周遍的第二种,「出生无尽」,这真是出生无尽。这个道理你慢慢去想去,它就在你手上。为什么会这么奇妙?有这些小东西应对,让我们看出宇宙间的奥秘。我们这个身体就像万花筒一样,什么东西在动?念头。念头就是万花筒里头的碎片,你只要转动它,出生无尽。所以圆妙具足。成就者,嘉祥《法华论疏》云:具足无余,不可破坏,这叫成就。嘉祥大师的话讲得很抽象,我们看到似懂非懂。
再看《往生论注》,昙鸾法师的,他的话就很踏实了。「《往生论注》曰: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这非常具体,这根本,净土宗的根本、极乐世界的根本、阿弥陀佛的根本,就是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你看,这自在神力是愿,四十八愿成就的自在神力。阿弥陀佛自在神力从哪来的?从愿来的,愿不可思议。这个愿是什么?这个愿是他五劫修来的。愿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参观一切诸佛剎土,今天的话说,所得到的灵感,是从这来的,所以愿以成力。这个力是什么?功德力,无量的功德。无量功德力,「力以就愿」,功德力跟四十八愿融成了一体。「愿不徒然」,愿是真的。「力不虚设。力愿…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