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邪不勝正」,真心裏頭沒有障礙,妄心裏頭有,妄不能勝正,所以心得自在。

  「今以此語贊因地之法藏,乃贊歎之極也」。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贊歎,是贊歎法藏比丘那個時候,修因的時候。佛這個贊歎是用果地上的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現在也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那我們知道法藏證果了,至少他是法身菩薩,釋迦佛是究竟圓滿佛,妙覺如來,不是等覺,用這個來贊歎阿彌陀佛因地,「一切自在,即一切無礙」,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亦即一切圓成矣。圓滿成就,融通無礙,才曰自在」。要怎樣才得到?放下就得到,秘訣就在此地。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一絲毫隱瞞都沒有。我初學佛什麼也不懂,向老師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能快一點契入佛境界。老師告訴我兩句話,「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

  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功夫。上上根人看破馬上就放下;上中下叁品還不行,看破是看破,未必能放下。放下多少有些不一樣,有徹底放下,像釋迦、惠能大師,他們所示現的是徹底放下,而且是一念頓舍,時間那麼短,他能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那就得大自在。上根人聽到了,明白了,可以放下一半、放下幾分之幾,不能徹底放下。他真放下,不能徹底,我放下執著,成阿羅漢;我放下分別,成了菩薩,權教菩薩,別教的叁賢;徹底放下,那就登地,別教登地了。不放下不行!我們說煩惱習氣,功夫全在放下,放下自在就現前,身心清淨,輕安、法喜統統出來了。這不放下,他有煩惱,他有妄念,確實他有分別、有執著,還會計較,凡情沒脫落。

  下面舉,「又觀自在菩薩之聖號」,這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寓此深密之玄旨」,這玄妙的意思在名號裏頭,觀自在。爲什麼用這個名號?讓你一說這個名號,一聽這個名號,你就能回頭。觀是看破。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你看破,你自然就放下,那不就自在了!名號裏頭有這個意思。「自者,自性也,自心也。觀自在者,了了見性,了了見心也。是即甚深般若。故能照破五蘊,度一切苦厄」。這一句就不得了!《心經》念的人最多,因爲它不長,每一個宗派沒有不學智慧的,所以《心經》就變成各宗各派必修的功課。玄奘大師翻得好,二百六十個字,大般若的精華,大般若的心印。那我們會念沒學到,這什麼原因?光會念不會觀,自是自性、是自心,不知道什麼叫自性,什麼叫自心。觀自在菩薩,了了見性,了了見心,我們依然念了這麼多年,也沒有見性,也沒有見心,起心動念還是煩惱,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計較,這就是毫無功德。功是功夫。那什麼是功德?讀經是功夫,修行是功夫,得什麼?要得智慧,要得定功,那就是功德。智慧是什麼?智慧是看破,我對于眼前一切真相明白了。明是什麼?不計較,不執著,功德。知道一切法虛幻的。

  般若在中國一般代表的就是《金剛經》跟《心經》,《金剛經》是般若的綱要,《心經》是般若的核心,抓住這兩部夠了。真正學到,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上了,他就接近于法而得自在。從接近再深入,他真的會得到。頓悟完全靠根性,無量劫修成的;沒有這個功夫,自己在這一生能夠真誠,勇猛精進,也能得到,關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民國初年江味農居士,一生學《金剛經》,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在一部經上,寫了一部《金剛經講義》,可以說是《金剛經》批注裏面的權威。他的批注跟黃念祖一樣,集《金剛經》批注之大成,內容非常豐富。我過去講一遍,不敢講批注,太長。我講的是從批注裏頭節要,編了一個《金剛經講義節要》,我依節要講,總共講了二百四十多個小時。《心經》,周止庵居士,就在這一部經上,也下了叁、四十年的工夫。民國初年兩個專家,你要想學《心經》,一定去學周止庵的《诠注》,《心經诠注》,《金剛經》是江味農的《講義》,他們兩位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幾十年不中斷,有成就,成就超過古大德。專門搞一樣,他心裏頭是念茲在茲,他一點沒有別的念頭,專想這個東西。

  我們今天選擇《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這本子實在是太好了。古時候沒有這種會集本,五種原譯本都看,很難,分量太多,而且有重複、有沒有重複的。所以在中國修學淨宗,就舍《無量壽經》,取《阿彌陀經》,原因在此地。日本人學《無量壽經》的多,全部都是學康僧铠的本子,五種本子只學一種。還有很多康譯的本子所沒有的,散在其它四部經上,你也不看你也不知道。所以會集是有必要的。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這是宋朝的,第一次的會集本,雖然不完整、不完善,《大正藏》收了,《龍藏》收了,說明它有價值,對淨土有貢獻,只是美中不足。一直到這個本子,才算是真正圓滿。我們遇到,這個緣多勝!沒有這種殊勝的因緣,我們怎麼會遇到?遇到之後要真正得利益,也得學江味農、學周止庵,一生專注,長時熏修。只要真幹,一般情況之下,五年很可能得叁昧。

  得叁昧是什麼?得清淨心。五年專注,心不散亂就得定,叁昧是得定,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你就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徹悟。徹悟是什麼?理一心不亂。大悟是事一心不亂,徹悟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禅宗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是同一個層次,也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到這個時候全通了。全通了,祖師大德爲了教化衆生,他還是保持一門,不涉其它,給大家做榜樣。你拿什麼東西問他,他都能夠講給你聽,但是他自己專修一門。這是在學習聖賢教誨,乃至于學習一般的科技,中國人的理念跟西方人不一樣。中國人是集中一點,一通一切通。外國人從小廣學多聞,什麼都想學,幼兒園小朋友都會學十幾個科目,樣樣都行,沒有一樣精通,精力、時間都浪費掉了。

  中國古人的經驗豐富,他明白,他教學的智慧、教學的方法、教學的經驗,世世代代累積的成果,你不能改變。你改變就吃虧,吃虧再想回頭,晚了,學習的年齡過去了。需要記憶的東西,決定是在十二歲之前,你能夠記住,你一生都不會忘記。我這樣的年齡就吃虧了,從小沒有受到這個嚴格訓練,自己無知,博聞強記,我有這個能力,無論看東西、聽東西,我記憶力很好。多久?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以後慢慢就退了,就忘掉了,念的功夫不夠。我們讀一篇東西頂多念十遍,十遍就能背,就會記住;古人十遍會背了,要念一千遍,一輩子不會忘記。我們就差這個功夫,沒有人督促,沒有人教導我們,到我們看到古人的東西,後悔莫及。那個時候要有人教、有人督促,那我們現在多少東西都能記清楚。所以我們跟李老師不能比,跟方老師也不能比,方老師連經文,大段大段他能背得下來,講給我們聽的時候,引經據典,他不需要去查書,他全能背下來。我們上一代還有,到我們這一代就差遠了。我們生在抗戰期間,戰亂,小孩學什麼最重要?學謀生最重要,這個課程以前沒有。我們小時候九歲、十歲就要練習燒菜、煮飯、洗衣服、縫被子,生活教育。怕的是什麼?戰爭一打的時候,都散掉了,小孩要能自己照顧自己,你能夠活得下去,這個教育擺在第一,讀書其次。所以像我們這個年齡家事都會做。

  我們看下面,念老給我們總結的,「是則以自在爲因,仍以自在爲果。因果同時,不可思議。又《會疏》注曰: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言一切法者,即四十八願之法也。謂莊嚴淨土法,攝取衆生法,莊嚴法身法等也」。這個意思說得好。于一切法,確實阿彌陀佛把一切法整理歸納成四十八願,四十八法,這個難得,這真的不是假的。他以五劫的時間,這經上講得很清楚,五大劫,不是小劫,這麼長的時間,去參訪、考察、學習一切諸佛剎土的依正莊嚴。每一個佛國土他都去看,他都去學習,總結成四十八願。也就是所有諸佛世界裏頭的精華,美好之極,集成了四十八願,用四十八願建立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就超勝一切諸佛剎土,這是當然的,不是他憑空想象的,是他實際上考察所得到的。他用他的意念,今天我們曉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他完全用意念,從自性裏面現出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心現的、自性所現的。

  所以淨宗的祖師稱淨土爲唯心淨土,稱阿彌陀佛爲自性彌陀,它是心現心生,不是識變。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八識,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都是轉八識成四智。極樂世界不是報得的,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五劫的修行功德之所成就。所以這是四十八願之法,莊嚴淨土之法,攝取衆生之法。莊嚴淨土之法,這部經上介紹得很多;攝取衆生的法,就是信、願、持名,這麼簡單。可是後面有,《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裏面,外面是信願持名,裏面是善根、福德、因緣。那就是說明每個往生的人,絕對不是一生修的,一生不可能,過去生中一定有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接觸生歡喜心。這個事情是真的。

  我們在這個世間這麼多年了,有些環境我們從來沒接觸過,一到這個地方就很歡喜,見到這個人,一看到他就生歡喜心,有些人一看到就討厭他。這什麼緣故?如果沒有過去世的因緣,這怎麼可能?不可能。見到他歡喜,一定過去善緣;見到就討厭,那一定是不善的緣。對人、對事、對環境統統有這種感觸,而且常有。從這個地方是什麼?證明有輪回,證明有前世。如果沒有前世,講不通!無緣無故,確實沒見面,第一次見面。所以這經上說,這一生念佛往生淨土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今天跟淨宗一接觸,無量諸佛加持你,你能信、能願,你肯念阿彌陀佛,不是簡單的事情。看到好像很偶然的,其實不簡單,有宿世的根在那個地方。我們知道這樁事情,就對于淨宗的同修、同學,那分感情就格外的深,知道什麼?我們過去生生世世在一起,現在又遇到了,希望這一生成就,到極樂世界我們永遠在一起。這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六和…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