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們自己不知道,佛知道。批注,「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爲我弟子。今供養我,複相值也,表善根與因緣之不可少也」。《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善根深厚。即使像四十八願裏所說的,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佛法,臨命終時遇到一個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也能接受,他也能生歡喜心,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看起來真容易,實際上這個念佛往生的人,過去生中累積的有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想想,爲什麼到臨命終時,人家一勸他他就相信?這個事可太難了!一生沒接觸過,臨命終時人家勸他,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要信,不要懷疑,你發願求生,他立刻就接受,這要不是大善根做不到。

  這樁事情我見過一次,在美國不是在中國,在馬裏蘭州,距離美國首都很近。這是哪一年?是一九八五年還是八六年,有一個中國人,周居士,他不信佛的,叫周廣大,在那邊開了個面包店。周廣大這個人非常忠厚老實,規規矩矩的做生意,任何宗教信仰都沒有,我們也不認識。在當時這個地區,佛教就是我們一家,華府佛教會,成立大概才一年多,他們請我去做會長,遇到周廣大這個事情。得了癌症,苦不堪言,家裏給他治療,在醫院檢查的時候醫院放棄了,說他的病非常嚴重,是第叁期了,沒有辦法醫好,讓他家人帶回去,告訴他能存活的時間很短。家裏人才到處去求神拜佛,到處找,就找到我們佛教會來,告訴他家裏人得的這個病,希望我們幫助。我們當時有幾個熱心的同修就去看他,看他確實無法恢複,所以就勸他,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只要能信,只要真正想往生,肯念一句阿彌陀佛,佛都會來接引。他一聽了就相信,就告訴他家人不要再去求醫,不要亂跑了,讓家裏所有的人一起念佛幫助他往生。這個太難得了!所以我們華府佛教會這些同學非常熱心,看到他這麼好,輪流幫他助念,叁天就往生了。一念佛,他發願求生,一念佛他就不痛了,本來很疼痛的,他告訴家人就不痛了。好,大家一起念佛,叁天往生。聽說火化還有舍利,不可思議!這個人肯定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只是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緣,臨終才遇到。臨終遇到,人家跟他一提,他善根福德因緣就起來了,就起作用。這是我一生遇到的,只念叁天佛,真往生了。證明《彌陀經》上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是真的不是假的,讓我們親眼看到這樁事情。

  念老引「本經《福慧始聞品》」,裏面有這四句話,「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這真的,我們看到周廣大的往生,就是這四句經文的寫照,斷定他過去生中跟佛有很深的緣,曾經修福修慧。所以臨終之前,前叁天,告訴他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他能相信;勸他發願求生,他說好,他就真發願,真想生極樂世界去,病就不痛了,感應立刻現前。叁天叁夜佛號不斷,真往生了。已曾供養諸如來,阿阇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說明什麼?說明供養四百億佛還不夠,善根還不夠,他沒發願往生。周廣大你看看,他就發願求往生;那換句話說,周廣大過去生中所做的因緣決定超過四百億佛,他一聽他就想往生,他真的就成就了。于是我們想想,這麼多年來看到往生的人,實在是在家衆多,出家衆少,這給我們很高的警覺,出家衆都比不上在家居士這些瑞相。周廣大還不能算居士,但是我們肯定他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就是難信之法他能信,難行之法他能行。所以,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今我等能遇是經」,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複能信受」,我們對這個經能信、能接受,「則決非小緣。蓋由于過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實于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你今天才能相信,沒有這樣的善根你不可能相信。今天我們學這個法門,信心不堅定,願不懇切,我們就知道原因之所在,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不足,才會有這些事情發生;如果善根福德統統具足,就不可能有這些事情發生。那怎麼辦?我們現在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一生的緣錯過了,叫真可惜!我們縱然這一生是個好人,來生還能到人天享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一享又迷惑了。

  早年,有一次我在北京,遇到念老的弟子,念老往生了。他的弟子告訴我,老人曾經對他們說,淨空法師這一生所做的功德,如果要不往生極樂世界,來世的福報是不得了不得了!我都被嚇到了。來世享大福報肯定墮落,不是好事情,享福哪有不墮落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把心定下來,我決定求往生,我絕不幹這個傻事。我們對曆史不是專攻專學,但是也略知一二,看曆史上這些帝王將相、大富長者多少人,沒有遇到佛法的,死了以後都在六道搞輪回。聽說這曆代帝王福報最大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現在在人間做個平民,沒人知道,平民百姓。算是他有大福報,沒有墮叁惡道。墮叁惡道的人很多!這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要認真念佛求生淨土,這就對了。所以我們過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實于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我們對這句話要肯定,這一生決定不能把路走錯了。末後這段,「衆皆隨喜」。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佛把阿阇王子的因緣說出來,大家歡喜,佛給他們授記,將來他們決定會作佛。我們看批注,「故亦應如阿阇王子等,聞經發願,持六字之德號,入一乘之願海,輾轉教授,同證彌陀」。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經文,也應該像當時與會的大衆一樣,聽到佛對阿阇王子們的贊歎,我們要發心,我們要跟進,把佛號放在心上,把妄想、雜念驅之出境。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到極樂世界作佛去,這就對了。

  念老做這個批注,把全經分爲四卷,到這個地方是第二卷圓滿。他每一卷前面都有個簡單介紹這一卷的內容、大意。我們接著看第叁卷,從第十一品到第二十九品,這是第叁卷的經文。「上卷」,這指第二卷,「表彌陀因地大願之發起」,說得很詳細。「本卷表彌陀究竟果覺圓滿大願之成就」。前面是說法藏比丘修因,在這一卷看到法藏菩薩的果報。「經中備顯極樂依正主伴,清淨莊嚴,微妙奇麗,圓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佛在這部經上,將極樂世界給我們說得很詳細、很透徹。經中顯示極樂世界,依報是國土,是學習的環境,主是阿彌陀佛,伴是諸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諸菩薩;主是老師,伴是同學。清淨莊嚴,國土清淨莊嚴、佛清淨莊嚴,每一個往生的菩薩也都是清淨莊嚴。微妙奇麗是形容依報,極樂世界學習的環境。圓明具德,這是講正報,無論是佛還是往生的菩薩,往生的這些菩薩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不是自己修行功德透出來的,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也把它帶出來了。所以圓明具德四個字主伴統有。超逾十方,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無論是國土、依報正報都沒有法子跟極樂世界相比。極樂世界超情離見,這裏頭說什麼?情見,我們一般講情執,情見就是情執,斷幹淨了。六道衆生最難斷的就是這個事情。最難斷的都斷掉了,那其它當然就容易,就不說了。所以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象。

  「于第二十四品,標顯本經綱宗」,二十四品是叁輩往生,標示、顯明本經修行的綱領宗旨,這最重要的一部分。綱領宗旨是什麼?十二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說得好,念佛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願?如果真信、真願,你就決定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持名功夫的淺深;持名功夫淺,品位低,持名的功夫深,品位高,沒有說持名多少。所以持名功夫淺深這句重要,真有功夫,一天念個十聲佛號就夠了。什麼叫功夫?功夫是放下,你放下多少。執著有沒有放下?分別有沒有放下?妄想有沒有放下?這功夫就不一樣了。放下執著,這個功夫等同阿羅漢;放下分別就等于菩薩,比阿羅漢高;如果能把起心動念都放下,等于法身菩薩,就是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叫功夫的淺深。功夫最淺的,小乘須陀洹、大乘十信位的菩薩。

  凡夫念佛往生沒功夫,凡聖同居土,沒功夫也能往生。有一點點小功夫,就是須陀洹、初信位的菩薩,他們往生都是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下輩往生。而且統統是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去得了,這有點功夫的人。沒有功夫的人能不能自在往生?能,同居土上輩,得自在!他也是有一點功夫,功夫不到家。怎麼不到家?五種見煩惱沒斷。但是怎樣?他能控製住、伏住,不是斷,是伏。這就是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煩惱習氣沒斷,他伏得住。譬如七情五欲心裏頭才動,他警覺性很高,立刻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壓下去了。煩惱有,常常起現行,一起現行,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煩惱起來,喜怒哀樂起來;覺是什麼?阿彌陀佛。第一個念頭是煩惱,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快!動作很快,馬上就把它壓下去。這樣練習久了就會起作用,久了什麼?你能夠把煩惱控製住。雖然煩惱沒斷,控製住讓它不起作用,這是同居土裏頭的上輩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如果連煩惱控都控製不住,這樣往生的人是下品中生。

  那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做很重罪業的人,五逆十惡、毀謗佛法,臨終忏悔,承認自己過失,這樣的人往生。阿彌陀佛慈悲,沒有不攝受的。善導大師的話講得好,不是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就真的不能往生,不是這個意思。阿彌陀佛說出不能往生是嚇唬人的,因爲這個罪太重,希望你別做,是這個意思;你真做了,真做了後悔,我錯了,認錯能往生。所以彌陀真的是慈悲到極處!我們造業是很重,還沒有造成五逆十惡、毀謗正法,我們沒造這個業,那麼重的業,忏悔、認錯都能往生,那何況我們!所以我們要有信心,要有決定的信心,決定得往生。最好把我們的身命都付托給阿彌陀佛,我們一心專念,除一心之外沒有第二念,這往生定了,你不會在中下品,肯定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的心就定了,不會動搖了,取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十分的把握。一切法從心想生,這給你講道理,你有這麼樣堅定的心想,哪有不生的道理!

  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淨宗修行的總綱領。「叁輩往生之勝行」,勝是殊勝。「複于二十五品更廣明往生之正因」,二十五品是「往生正因」。對于淨宗修行指導原則就在這兩品裏頭。「故祈讀者,于如是章句,應深尊重,發起淨信」。念老在此地教導我們,希望讀者對于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叁輩往生」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要特別留意。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己心定了,有把握往生。「上卷明發願」,第二卷,主要是講阿彌陀佛的發願,四十八願;這一卷裏面要說的是彌陀大願圓滿成就。「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于本願之最勝極妙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我們求生淨土,那就要知道,我們要發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彌陀的願完全成就了,我們的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願就融成一體,這是幫助自己提高品位不二法門。

  四十八願發了,怎麼用?如何落實?要不能落實,這個願是假的,是虛願。怎麼落實?有,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二品就說過,「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四十八願,每一願都落實在普賢十大願王,所以我們修普賢十大願王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圓滿落實,這個不能不知道。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很多人不知道,這恭敬心生不出來。日本的稻盛和夫,他成功的秘訣,一生奉行四個字,這是他的爲人,這四個字是什麼?敬天愛人。你看像不像普賢第一願?這他成功的秘訣,一生敬天愛人。普賢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要把它做到,要修禮敬,對人有禮貌、有恭敬心,把一切衆生看作諸佛如來。我是凡夫,凡夫就我一個人,除我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諸佛如來。是真的不是假的,普賢菩薩就是這麼做法。怎麼是真的?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就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從性上看本來是佛,人家從相上看到你的本性,你原來是諸佛。我們凡夫著相不見性,相是凡夫,你本來是佛。佛眼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凡夫眼睛看佛菩薩也是凡夫,就這麼個道理。我們要學佛,不能學凡夫。

  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佛,《佛名經》裏面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過;現在佛,現在賢劫有千佛,這些佛現在是菩薩身分,將來要成佛;未來佛就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皆是未來佛。這一切衆生包括蚊蟲螞蟻、蜎飛蠕動,還包括樹木花草、山川大地。草木有神、有靈。去年十月我在澳洲,澳洲我們淨宗學院十周年紀念,停車場裏面有兩棵枇杷樹,樹神托夢給我們道場年輕的法師來感恩,他們在我們道場聽了十年經、念了十年佛,阿彌陀佛接他們往生了,兩個樹神往生了。我們聽到好歡喜!我們道場大衆沒成就,樹神成就了。人不如樹神,樹神精進不懈。

  我這次去看,我也沒說話,怎麼連樹根都挖掉了?應該要把那棵樹保留著。雖然樹枯死了,樹神往生了,應該做一個紀念,供上樹神的牌位給大家看看,你看樹神都往生了,我們連樹木都不如!他挖掉了,我就不說話了,不應該挖掉。鋸掉可以,那棵樹有年代了,樹很粗,要鋸掉的時候上面給它做個小亭子,亭子裏頭供一個樹神,這樹神,下面把這個曆史記下去,樹神已經往生了。所以他統統是佛,真佛不是假佛。禮敬諸佛。山有山神,地有土地神,這些神都在念佛、都在聽經,都往生了。我住在六和園,有人告訴我,六和園門口有土地公、土地婆,我們住進去沒多久,土地公、土地奶奶都往生極樂世界了。現在那個土地還在,新的來了,新的土地公來了,老土地公往生了。

  禮敬諸佛重要!所以四十八願,願願都落實在十大願王;十大願王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就知道怎麼修、從哪裏下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