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五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五集)  2012/3/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5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零四頁第六行:

  這是第叁卷念老的前言,做個簡單介紹。「上卷」第二卷,第二卷說發願,主要的是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本卷」這就第叁卷,現在開始學的,說法藏的願成就了,願成也就是極樂世界成就了。所以在這一卷裏面要給我們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于本願之最勝極妙也」,這句話意思很深,我們要特別留意。佛常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法藏比丘能製心一處,感應得到了極樂世界,我想沒有比這樁事情更大的。這麼大的事情都能辦,何況小事?那製心一處我們就要特別留意。彌陀製心一處是哪一處?前面我們讀過,「一切皆成佛」。他就把心放在這一處,念念不忘,幫助一切衆生圓成佛道。所以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衆生成佛的。極樂世界做爲修行成佛的一個工具、處所,是念力感應變現出來,那個地方沒有人繪圖、沒有人施工,自然成就的。我們今天聽到這些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意念集中,那個能量可以改變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的軌道。這小事一樁,比起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這不是太小的一樁事嗎?讓星球改變軌道,這太小事了。我們今天知道,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是什麼?是製心一處所成就的。所以這本願不得了!

  最勝極妙,勝是沒有超過它的,妙是微妙。由于本願,我們今天真正發願,跟阿彌陀佛相同的願、相應的願,只抓住這個核心,一切皆成佛。如何落實?落實在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大家很熟悉,都能夠記得住,你能夠想到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就滿足了四十八願,願願不離普賢十願。所以,極樂世界一切往生的這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落實彌陀四十八願。普賢十願,願願不可思議,彌陀的一切皆成佛,就是普賢十願最後一願「普皆回向」,那一願與一切皆成佛相應。我們就曉得,普賢菩薩十願,前面九願都是圓滿第十願的。從「禮敬諸佛」入門,到忏悔這四願是自利,成就自己,禮敬、稱贊都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到隨喜、請法、請佛住世,這才是化他。最後是叁種回向,回向菩提、回向實際,末後是回向實際,回向衆生、回向實際,回向實際就是一切皆成佛。本願最勝極妙,這我們不能夠疏忽的。

  「且經中再叁拈出願字」,在這部經裏頭,佛對這個願可以看到他的重視。「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後面還有「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這個願字一直貫下來的。「第二十七品曰: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你看,彌陀本願加威,就有後面這個六句的成就,供養、善根、無缺、善修、善攝、善成。「卷末」,第叁卷卷末,第二十九品《願力宏深品》又說到,「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爲獨勝。本其爲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這又提到願。求道是指五劫的參學,所願是四十八願,這個德行的成就。「由是可見,上卷是因」,第二卷我們學過的,第二卷講因,「本卷是果」,這部分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依正莊嚴。「佛國超逾十方」,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唯因佛願宏深」,提出這個字,阿彌陀佛的願力,宏是大,廣大,不但廣大而且深。這兩個字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其大無外」這宏,「其小無內」這深,深是沒有內。「恩德無極」,這個恩德是普度十法界一切衆生。

  古德講得好,普度一切衆生是以六道衆生爲主,六道以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乃至到等覺,都是附帶的,主要是對六道衆生。講絕了,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知道,是知恩才曉得感恩,知恩、感恩才知道報恩。如何報答阿彌陀佛的恩德?「叁輩往生」當中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是報佛恩,真聽話、真幹。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正發願求生、真正念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心裏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要放下。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可以隨緣,不能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那我還能辦事嗎?能,肯定事情辦得更好。爲什麼?阿彌陀佛在你心中,替你做主,你還能辦不好嗎?心裏沒有阿彌陀佛,只有自己,這事情未必能辦好。我們能這樣想、能這樣做、能這樣修,現前必定得佛力加持,這個要有信心。所以我們看到這裏八個字,佛願宏深,恩德無極,這真話,一點都不錯。

  「第二十九品末」,有這麼一段經文,「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八方加上下就是十方,「無窮無極,深大無量」,這深大是講恩,無量恩德,「不可勝言」,我們說不出的,不但說不出,連想象都想不到。所以我們今天,「正宜乘阿彌陀佛所施恩德,發願往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彌陀布施恩德最大的是極樂世界,替我們建立這麼好的一個學習環境,等著我們去。在極樂世界又布施我們,阿彌陀佛,前面我們讀過,無論是報身佛、應身佛,阿彌陀佛爲我們示現,這就是把佛身布施給我們,爲我們講經教學,這個恩德多大。無有任何條件,我們也沒有交一分錢的學費,往生的時候他還得化身來迎接。佛對我們所要求的、對我們所希望的,就是發願往生,就這一句。我們今天在這個經上,把極樂世界真的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這個心才發起來;沒搞清楚、沒搞明白,心發不出來。于此可知,我們的心發不出來,還是我們對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真正認識清楚,哪有不發心的道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找不到像極樂世界這個樣子,找不到,只有一個。今天我們承本師釋迦如來,把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這個恩德不可思議,跟彌陀恩德布施是相等的。我們自己一定要直下承當,立刻接受過來,發願往生。往生就是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乘願海,所以它的莊嚴超越諸佛剎土。

  「如第二十叁《十方佛贊品》曰:至心回向」,至心是真誠到極處,我們在這個世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念佛求生,全都回向極樂世界,不爲別的,只爲這樁事情,「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這兩句是講往生,你必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你一定得叁種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得不退轉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往生正因品》有這麼一段話,「晝夜常念」,希望佛號不要忘記,口裏不念沒有關系,心裏不間斷,這真念佛。心裏怎樣能做到不間斷?這勢必要把念頭轉過來,就能做到,念念皆是阿彌陀佛。我念的人,自己家的親人,那個人是阿彌陀佛;我念的境界,喜歡的境界,那個境界是阿彌陀佛。你把所有一切人事物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你念佛就不會間斷,全是阿彌陀佛。實際,事實真的是如此,不是這樣想象,事實真是如此。爲什麼?阿彌陀佛是自性,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生所現,阿賴耶所變,阿賴耶也不離自性。理上講得通,事上應該如是。這個樣子,晝夜常念就能做到。時時刻刻要注意,相續不斷。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會常常斷掉,斷掉不怕,一警覺到,立刻相續,就接著念,要認真、要努力。果然念到這個念頭相繼不絕,我們就歡喜心生了,爲什麼?往生有把握了。常常斷續,這個往生沒把握,淨念相繼是決定得生;在這個地方就是晝夜常念,決定往生。

  「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家人不相信沒關系,慢慢來。我們自己功夫成熟了,真有這個能力,表演給家人看,家人都相信了。大概是四十年前,香港何東爵士的夫人,何世禮的媽媽,在香港就是表演往生。她預知時至,通知新聞記者,那個時候沒有電視,通知新聞記者來采訪,真的往生。何世禮全家是基督教徒,但是人很孝順,家裏供了佛堂,專門供養老母親。老母親坐著那裏往生的,跟大家告辭,說完之後真的就走了。全家相信了,全家都念佛,老太太這一招真高明。全家都變成佛教徒,把自己的住宅捐獻出來做道場,就是東蓮覺苑,就是他的房子,完全奉獻出來。這也是做給我們看的,家人不相信,最後一招全相信了。

  我們的願要堅定,只有這一願,什麼願都沒有了,就是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再去學習。「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個經文在後面,到後面我們再細細的來研究,念老的批注很豐富。「故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寶筏」。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八個字,是我們唯一在這一生當中,直接了生死出叁界的,筏是船,比船小,渡河用的。今天一般人講法船,寶筏就是法船,乘上這條船,就可以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經文上這是比喻,真正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乘坐蓮花而去,蓮花就是寶筏。

  「以佛果覺,作我因心」,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果覺,德號,我們用這個來做爲我們的因地心,我們的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因果如如」,因如其果,果如其因,這個跟一般法門不一樣。一般法門修行,八萬四千法門那是因,修成之後這是果,他們修行的時候必須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業障、煩惱不能夠消除,不能成就,這個常識我們有相當深度的理解。所以自己常常要回光返照,有沒有這個能力?不說太高的,最低的,須陀洹,這五種見惑真能放下嗎?不執著身是我,做得到嗎?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能做到嗎?放下自己的成見,成見是什麼?自以爲是,這個見解叫成見。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中國人把它合起來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除了這四種之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就叫它做邪見。這個五大類錯誤的看法你能不能放下?果然能放下,你就證須陀洹果。

  是不是真的放下?有人認爲真放下了。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個老居士,年歲比我大,那是我的長輩。他…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