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五集)  2012/3/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5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百零四页第六行:

  这是第三卷念老的前言,做个简单介绍。「上卷」第二卷,第二卷说发愿,主要的是讲四十八愿,五劫修行。「本卷」这就第三卷,现在开始学的,说法藏的愿成就了,愿成也就是极乐世界成就了。所以在这一卷里面要给我们讲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故知经中种种超胜独妙之处,均由于本愿之最胜极妙也」,这句话意思很深,我们要特别留意。佛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法藏比丘能制心一处,感应得到了极乐世界,我想没有比这桩事情更大的。这么大的事情都能办,何况小事?那制心一处我们就要特别留意。弥陀制心一处是哪一处?前面我们读过,「一切皆成佛」。他就把心放在这一处,念念不忘,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所以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成佛的。极乐世界做为修行成佛的一个工具、处所,是念力感应变现出来,那个地方没有人绘图、没有人施工,自然成就的。我们今天听到这些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意念集中,那个能量可以改变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的轨道。这小事一桩,比起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这不是太小的一桩事吗?让星球改变轨道,这太小事了。我们今天知道,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是什么?是制心一处所成就的。所以这本愿不得了!

  最胜极妙,胜是没有超过它的,妙是微妙。由于本愿,我们今天真正发愿,跟阿弥陀佛相同的愿、相应的愿,只抓住这个核心,一切皆成佛。如何落实?落实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大家很熟悉,都能够记得住,你能够想到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满足了四十八愿,愿愿不离普贤十愿。所以,极乐世界一切往生的这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落实弥陀四十八愿。普贤十愿,愿愿不可思议,弥陀的一切皆成佛,就是普贤十愿最后一愿「普皆回向」,那一愿与一切皆成佛相应。我们就晓得,普贤菩萨十愿,前面九愿都是圆满第十愿的。从「礼敬诸佛」入门,到忏悔这四愿是自利,成就自己,礼敬、称赞都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到随喜、请法、请佛住世,这才是化他。最后是三种回向,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末后是回向实际,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回向实际就是一切皆成佛。本愿最胜极妙,这我们不能够疏忽的。

  「且经中再三拈出愿字」,在这部经里头,佛对这个愿可以看到他的重视。「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后面还有「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这个愿字一直贯下来的。「第二十七品曰: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你看,弥陀本愿加威,就有后面这个六句的成就,供养、善根、无缺、善修、善摄、善成。「卷末」,第三卷卷末,第二十九品《愿力宏深品》又说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这又提到愿。求道是指五劫的参学,所愿是四十八愿,这个德行的成就。「由是可见,上卷是因」,第二卷我们学过的,第二卷讲因,「本卷是果」,这部分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依正庄严。「佛国超逾十方」,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剎土,「唯因佛愿宏深」,提出这个字,阿弥陀佛的愿力,宏是大,广大,不但广大而且深。这两个字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其大无外」这宏,「其小无内」这深,深是没有内。「恩德无极」,这个恩德是普度十法界一切众生。

  古德讲得好,普度一切众生是以六道众生为主,六道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乃至到等觉,都是附带的,主要是对六道众生。讲绝了,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知道,是知恩才晓得感恩,知恩、感恩才知道报恩。如何报答阿弥陀佛的恩德?「三辈往生」当中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是报佛恩,真听话、真干。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正发愿求生、真正念佛,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都要放下。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可以随缘,不能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弥陀佛。那我还能办事吗?能,肯定事情办得更好。为什么?阿弥陀佛在你心中,替你做主,你还能办不好吗?心里没有阿弥陀佛,只有自己,这事情未必能办好。我们能这样想、能这样做、能这样修,现前必定得佛力加持,这个要有信心。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八个字,佛愿宏深,恩德无极,这真话,一点都不错。

  「第二十九品末」,有这么一段经文,「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八方加上下就是十方,「无穷无极,深大无量」,这深大是讲恩,无量恩德,「不可胜言」,我们说不出的,不但说不出,连想象都想不到。所以我们今天,「正宜乘阿弥陀佛所施恩德,发愿往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弥陀布施恩德最大的是极乐世界,替我们建立这么好的一个学习环境,等着我们去。在极乐世界又布施我们,阿弥陀佛,前面我们读过,无论是报身佛、应身佛,阿弥陀佛为我们示现,这就是把佛身布施给我们,为我们讲经教学,这个恩德多大。无有任何条件,我们也没有交一分钱的学费,往生的时候他还得化身来迎接。佛对我们所要求的、对我们所希望的,就是发愿往生,就这一句。我们今天在这个经上,把极乐世界真的搞清楚、真搞明白了,这个心才发起来;没搞清楚、没搞明白,心发不出来。于此可知,我们的心发不出来,还是我们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真正认识清楚,哪有不发心的道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找不到像极乐世界这个样子,找不到,只有一个。今天我们承本师释迦如来,把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这个恩德不可思议,跟弥陀恩德布施是相等的。我们自己一定要直下承当,立刻接受过来,发愿往生。往生就是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一乘愿海,所以它的庄严超越诸佛剎土。

  「如第二十三《十方佛赞品》曰:至心回向」,至心是真诚到极处,我们在这个世间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念佛求生,全都回向极乐世界,不为别的,只为这桩事情,「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这两句是讲往生,你必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你一定得三种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得不退转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往生正因品》有这么一段话,「昼夜常念」,希望佛号不要忘记,口里不念没有关系,心里不间断,这真念佛。心里怎样能做到不间断?这势必要把念头转过来,就能做到,念念皆是阿弥陀佛。我念的人,自己家的亲人,那个人是阿弥陀佛;我念的境界,喜欢的境界,那个境界是阿弥陀佛。你把所有一切人事物统统转变成阿弥陀佛,你念佛就不会间断,全是阿弥陀佛。实际,事实真的是如此,不是这样想象,事实真是如此。为什么?阿弥陀佛是自性,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生所现,阿赖耶所变,阿赖耶也不离自性。理上讲得通,事上应该如是。这个样子,昼夜常念就能做到。时时刻刻要注意,相续不断。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会常常断掉,断掉不怕,一警觉到,立刻相续,就接着念,要认真、要努力。果然念到这个念头相继不绝,我们就欢喜心生了,为什么?往生有把握了。常常断续,这个往生没把握,净念相继是决定得生;在这个地方就是昼夜常念,决定往生。

  「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家人不相信没关系,慢慢来。我们自己功夫成熟了,真有这个能力,表演给家人看,家人都相信了。大概是四十年前,香港何东爵士的夫人,何世礼的妈妈,在香港就是表演往生。她预知时至,通知新闻记者,那个时候没有电视,通知新闻记者来采访,真的往生。何世礼全家是基督教徒,但是人很孝顺,家里供了佛堂,专门供养老母亲。老母亲坐着那里往生的,跟大家告辞,说完之后真的就走了。全家相信了,全家都念佛,老太太这一招真高明。全家都变成佛教徒,把自己的住宅捐献出来做道场,就是东莲觉苑,就是他的房子,完全奉献出来。这也是做给我们看的,家人不相信,最后一招全相信了。

  我们的愿要坚定,只有这一愿,什么愿都没有了,就是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再去学习。「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这个经文在后面,到后面我们再细细的来研究,念老的批注很丰富。「故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宝筏」。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八个字,是我们唯一在这一生当中,直接了生死出三界的,筏是船,比船小,渡河用的。今天一般人讲法船,宝筏就是法船,乘上这条船,就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经文上这是比喻,真正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乘坐莲花而去,莲花就是宝筏。

  「以佛果觉,作我因心」,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果觉,德号,我们用这个来做为我们的因地心,我们的心上只有阿弥陀佛。「因果如如」,因如其果,果如其因,这个跟一般法门不一样。一般法门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那是因,修成之后这是果,他们修行的时候必须要断烦恼、要消业障。业障、烦恼不能够消除,不能成就,这个常识我们有相当深度的理解。所以自己常常要回光返照,有没有这个能力?不说太高的,最低的,须陀洹,这五种见惑真能放下吗?不执着身是我,做得到吗?不跟一切人事物对立,能做到吗?放下自己的成见,成见是什么?自以为是,这个见解叫成见。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中国人把它合起来叫成见,某人成见很深。除了这四种之外,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就叫它做邪见。这个五大类错误的看法你能不能放下?果然能放下,你就证须陀洹果。

  是不是真的放下?有人认为真放下了。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居士,年岁比我大,那是我的长辈。他…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