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手段。但是这个方法很容易被人这个样子学去了,他也可以来表演一下,他并没有见性,看到人家表演一下他也学会了。宗门里头有个小故事,一个小沙弥,看到老和尚勘验学人,这个法师伸了一个手指,老和尚点点头。小沙弥学会了,问他什么是自性?他也会了。有一天遇到一个高明人,故意问他,什么是自性?自性在哪里?他也手指伸出来,这个法师很厉害,带了一把刀,他一伸出手指,一刀挥过去,手指没有了。这小沙弥开悟了。所以宗门的手段是无法想象的。把他手指砍掉的那个人是开悟的人,知道这个小和尚很聪明,就差那么一点功夫,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一下叫他回到真路上去,他真的明白了。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只要你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有了妄想分别执着就没有一法是,全错了,迷了,全错了。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就在迷悟这个关口。真的悟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迷了,什么都是障碍。
「复以事事无碍故,彼国一毛一尘,无不圆明具德」。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如果觉悟了,跟在极乐世界没有两样。觉悟了要不要到极乐世界去?还是要去。为什么?虽然觉悟,没有圆满,无始无明的习气在;见思烦恼的习气可以断,无明习气断不了。所以,这些明心见性的菩萨,都愿意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实报土,把无始无明习气断掉,他的成就决定跟阿弥陀佛相同,他的国土就比一切诸佛剎土殊胜。这些理我们明白,事我们就要真修。下面说,「事事无碍乃《华严经》所专擅」,佛说一切经,讲到事事无碍只有在《华严》,其它经上没讲。「今经复广显事事无碍」,《无量寿经》里头有《华严》的十玄门,《华严经》里面的幽玄奥义本经统统有。所以,古大德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道理在此地。「故知今经何异《华严》,极乐不离华藏」。《华严》跟《无量寿》是同一部经,都是宣讲十玄门的,都是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
如日弘法大师《秘藏记》所说的,「华藏世界义。华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诸法于其中。故曰华藏」。这是解释华藏这个名词。华就是一切诸法的理体,这个理就是自性,这个理就是净土讲的常寂光,遍法界虚空界,无时无刻不在。藏诸法于其中,一切法离不开这个理。法怎么现前?法遇到缘就现前。缘是什么?缘是感,现是应,叫应现,众生有感,华藏就现,就有现。「是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极乐世界是自性理体变现出来的境界。阿弥陀佛以广大的愿心,将华藏里面的妙乐,这个妙乐是弥陀愿心汲取的,他取人之长,舍人之短,弥陀愿心所成就的,所以称之为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处」,这是什么?华藏遍法界,极乐世界遍法界。
早年我住在新加坡,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人问我,华藏遍一切处,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跟华藏有什么关系?我举比喻告诉他,华藏好比新加坡,极乐世界好比乌节路。新加坡乌节路是它最繁华的一条街道,我说大概就这个关系,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的精华,最善之区,不是一处,这就不可思议了,处处皆是。谁能看见?念阿弥陀佛人能看见,不念阿弥陀佛的人,在他面前他也看不见,极乐世界不会现前。华藏跟极乐都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又《秘藏记钞》第六卷有说,「天亲《净土论》」,《净土论》就是《往生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里面说,它又名《往生论》,「极乐世界名华藏世界。是其证也」,天亲法师为我们做证明。「以莲华成国土,故云华藏。受最上妙乐,故曰极乐。是一处异名也」。处是一处,有两个名字,叫华藏也叫极乐。
「又《往生论》谓,极乐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三种庄严,念老在这个批注里面用得最多,我们一看就晓得。三种庄严,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庄严到极处,十方诸佛剎土里面不能够相比。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一法句是什么?这一法句叫清净句。什么是清净?「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给我们具体说出来了,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一法句就是阿弥陀佛,清净句也是阿弥陀佛,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还是阿弥陀佛。昙鸾大师的批注,《往生论》的批注,「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这一段将这一句法解释得很清楚,说明什么?说明极乐世界三种庄严,极乐世界依报,佛菩萨是正报,合起来极乐依正庄严。
昙鸾法师解释得好,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从自性变现出来,不离自性。不但不离自性,是圆满自性所显现的,也就是自性圆满性德之所成就,这句话意思深!显示出这个法门无比殊胜,所修学的全是自性,比前面说以佛果为因还要亲切,更进一步。无为法身是法性身,真实智慧是实相智慧,实相无相无不相,所以能现一切相。真智无知无不知,无知是体,无不知是用。我们今天学习跟事实真相相违背,我们求知,知愈多愈不知。什么时候才真正智慧?无知,真智慧出来了,它不是学的。释迦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般若真智,无知无所不知,佛说法有没有经过考虑?没有。有没有经过去预备?没有。为什么?从真智里面流露出来的,自然的,有问立刻就答,无知无所不知。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示现,让我们看到不能不信,给我们作证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给我讲《华严经》大意,这里面有真实智慧。举善财童子为例子,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是无知。也就是说,在文殊菩萨会下,善财将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般若无知他得到了。这个无知是什么?是清净平等觉,不起心、不动念,清净平等觉,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善财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他的无所不知?用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什么?是随缘,随缘起用就是无所不知。用五十三参这种方式让人家相信,让世间人肯定你、承认你,你不是胡思乱想,你是到处去学过、到处去看过。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他为什么要示现十九岁离开家庭,十二年的参学?十二年参学就跟善财五十三参一个意思,让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广学多闻,对他不怀疑,会跟他学习。如果他什么都没有参访过,突然觉悟了,别人看到他,对他尊敬、崇敬,不敢跟他学,你是神人,我做不到。必须要用这个表演,告诉你,我行你也行。然后再告诉你秘密,秘密是什么?秘密是到无知然后才无所不知,无知才能大彻大悟,有知不会觉悟,那是障碍。障碍有两大类,一个烦恼障,一个所知障。所以,有知不会开悟,秘诀,无知才能开悟,无烦恼才能开悟。
所以学多了不行,愈学多愈麻烦,为什么?所知障愈严重。变成什么?变成知识,不是智能。智慧一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才生智慧,智慧起用,无所不知;知识起用有局限,他知道就那么多,他没有办法拓广,没有办法再加深。所以,学知识跟智能是两桩事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东方人用的方法是求智慧,东方人从小教小孩背书,真正的目的是堵住他的胡思乱想,这真正目的。附带的目的,圣贤这些教诲让他多记一点,他把它念熟之后,他一生都不会忘记。这是副目的,真正目的是不准他胡思乱想,他心是清净的,保持他的定、静,他会开智慧。这种方法、原理西方人不知道,西方人的科学是知识,不是智能。智能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知识不可能,这是我们必须把它认清楚的。要求智能,知识也重要,可以学,但是以智慧为主。实际上有智能的人,这些知识一看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不必用多时间去学习。智能里头有知识,知识里头没有智能。
无相,故能无不相,它能现一切相,无知,故能无不知,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是故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所证得的,阿罗汉他证得一切智,菩萨证得道种智,如来证得的叫一切种智。种就是种种道理,智是一切智,佛证得是究竟圆满。一切智知诸法总相,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但是这一切万法怎么生的、怎么来的?阿罗汉不知道,菩萨知道。菩萨虽然知道,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佛才知道,就是明心见性才知道,明心见性必须要把起心动念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人就回归自性,所以才会有大彻大悟,才能证得一切种智。
「昙鸾大师云:相好庄严即法身」,这句话把佛法里头的秘藏揭穿了。「是画龙点睛之笔」,这句是念老的赞叹,说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国土、佛菩萨相好庄严是法身。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前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事,跟昙鸾大师说的相好庄严即法身是一个意思。法身是自性,我们今天的所有现相也是法身,没离开法身,也是庄严;极乐世界是美善的庄严,我们这个世界是丑恶的庄严,都是庄严,是一不是二。美善跟丑恶是在一念之间,一念善,现极乐世界,一念不善,现六道三途,是这么回事。再跟你说真的,善跟不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个话很难懂,但是是真话。现在科学家讲归零,一切善归零,一切不善也归零,归零就没有了,就是一不是二。零极限就是法身,法身是零,法身什么都没有,能现万法。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说「出生无尽」,这就是现象无有穷尽,随着念头现,善念现善,恶念现恶,都不要执着,你才真正能够回归自性。如果我们看到极乐世界这么美好,这里好,这个地方不好赶快离开,那里好赶快去。这是什么?这初学,凡心还在。能不能去?能,到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真正晓得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你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极乐世界之妙妙在什么?利钝全收,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阿鼻地狱众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平等了,上跟诸佛平等,下跟三途平等。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当然没有。这就是什么?这才真正是一真法界。真正一真法界是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是相似的一真法界,不是真的,因为它有相,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这里面透了一个好的消息,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我们对佛菩萨要尊重、要敬仰,对阿鼻地狱众生要不要敬仰?要敬仰。为什么?全是一个自性变现的。普贤菩萨的十愿不得了,十愿里头愿愿都没有分别执着,才知道它广大、真实,智慧、慈悲都达到极处。人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的礼敬。但是称赞,为怕影响一些凡夫众生,所以称赞善不称赞恶,称赞真不称赞妄,称赞正不称赞邪,它有。礼敬诸佛里头不分,那个不会让人起反作用。但是不善的东西称赞会帮助众生造恶,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应该的。
所以称赞有分别,称赞如来,不是诸佛,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性上讲的称如来,相上讲的称诸佛,诸佛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来是从理上讲的,不是从事上讲,十愿里头,前面两愿有这个差别。这就是教我们,中国圣人也教我们「隐恶扬善」,别人做种种不善,不放在心上,也不放在口上,别人做些好事,我们要称扬、要赞叹,意思在此地。这养什么?养成自己纯善纯净的心,普贤十愿有这么大的功德。
我们修学愈深入,理事愈清楚,心愈平和,对所有现象你看都是平等、都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有外地同修到香港来,许多人都知道灾难严重,劝我要帮助这个世界化解灾难。我们每天在这里学习,每天在这里分享,就是化解灾难。为什么?明白了、搞清楚了,灾难就没有了。怎么灾难没有?我们心里头没有灾难,心里面纯净纯善,哪来的灾难!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这是佛教里头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佛法纯真纯善都达到极处,找不到更高的。我们老祖宗有智慧、有德行,看到印度有这么好的东西,要把它请回来。英国汤恩比说得很好,「古代的中国人心量很大,能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这跟我们不同族群,印度的,「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相辅相成。佛教到中国来,把中国的儒、道都提升了,用佛的理论来解释儒跟道,讲得更圆满、更透彻、更详细,相辅相成。今天讲中国文化,离不开儒释道。
佛法到中国来,变成中国本土化了,这是佛教文化的特色,佛法能包容,佛法讲求要本土化、要现代化,让一切众生能得到真实利益。如果不符合这两个标准,我们去学它就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利益,学它干什么?学它一定有好处我们才肯学它,它真有好处。你看它教我们,理搞清楚、搞明白了,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事物,用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事物,舍己为人,叫普度众生。为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佛叫我们建立这个观念,这是正确的。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五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