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自己不知道,佛知道。批注,「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表善根与因缘之不可少也」。《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善根深厚。即使像四十八愿里所说的,这个人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佛法,临命终时遇到一个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也能接受,他也能生欢喜心,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看起来真容易,实际上这个念佛往生的人,过去生中累积的有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想想,为什么到临命终时,人家一劝他他就相信?这个事可太难了!一生没接触过,临命终时人家劝他,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要信,不要怀疑,你发愿求生,他立刻就接受,这要不是大善根做不到。
这桩事情我见过一次,在美国不是在中国,在马里兰州,距离美国首都很近。这是哪一年?是一九八五年还是八六年,有一个中国人,周居士,他不信佛的,叫周广大,在那边开了个面包店。周广大这个人非常忠厚老实,规规矩矩的做生意,任何宗教信仰都没有,我们也不认识。在当时这个地区,佛教就是我们一家,华府佛教会,成立大概才一年多,他们请我去做会长,遇到周广大这个事情。得了癌症,苦不堪言,家里给他治疗,在医院检查的时候医院放弃了,说他的病非常严重,是第三期了,没有办法医好,让他家人带回去,告诉他能存活的时间很短。家里人才到处去求神拜佛,到处找,就找到我们佛教会来,告诉他家里人得的这个病,希望我们帮助。我们当时有几个热心的同修就去看他,看他确实无法恢复,所以就劝他,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只要能信,只要真正想往生,肯念一句阿弥陀佛,佛都会来接引。他一听了就相信,就告诉他家人不要再去求医,不要乱跑了,让家里所有的人一起念佛帮助他往生。这个太难得了!所以我们华府佛教会这些同学非常热心,看到他这么好,轮流帮他助念,三天就往生了。一念佛,他发愿求生,一念佛他就不痛了,本来很疼痛的,他告诉家人就不痛了。好,大家一起念佛,三天往生。听说火化还有舍利,不可思议!这个人肯定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只是在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缘,临终才遇到。临终遇到,人家跟他一提,他善根福德因缘就起来了,就起作用。这是我一生遇到的,只念三天佛,真往生了。证明《弥陀经》上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是真的不是假的,让我们亲眼看到这桩事情。
念老引「本经《福慧始闻品》」,里面有这四句话,「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这真的,我们看到周广大的往生,就是这四句经文的写照,断定他过去生中跟佛有很深的缘,曾经修福修慧。所以临终之前,前三天,告诉他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他能相信;劝他发愿求生,他说好,他就真发愿,真想生极乐世界去,病就不痛了,感应立刻现前。三天三夜佛号不断,真往生了。已曾供养诸如来,阿阇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说明什么?说明供养四百亿佛还不够,善根还不够,他没发愿往生。周广大你看看,他就发愿求往生;那换句话说,周广大过去生中所做的因缘决定超过四百亿佛,他一听他就想往生,他真的就成就了。于是我们想想,这么多年来看到往生的人,实在是在家众多,出家众少,这给我们很高的警觉,出家众都比不上在家居士这些瑞相。周广大还不能算居士,但是我们肯定他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就是难信之法他能信,难行之法他能行。所以,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
「今我等能遇是经」,我们今天遇到这部经,「复能信受」,我们对这个经能信、能接受,「则决非小缘。盖由于过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实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你今天才能相信,没有这样的善根你不可能相信。今天我们学这个法门,信心不坚定,愿不恳切,我们就知道原因之所在,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福德不足,才会有这些事情发生;如果善根福德统统具足,就不可能有这些事情发生。那怎么办?我们现在晓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一生的缘错过了,叫真可惜!我们纵然这一生是个好人,来生还能到人天享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一享又迷惑了。
早年,有一次我在北京,遇到念老的弟子,念老往生了。他的弟子告诉我,老人曾经对他们说,净空法师这一生所做的功德,如果要不往生极乐世界,来世的福报是不得了不得了!我都被吓到了。来世享大福报肯定堕落,不是好事情,享福哪有不堕落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把心定下来,我决定求往生,我绝不干这个傻事。我们对历史不是专攻专学,但是也略知一二,看历史上这些帝王将相、大富长者多少人,没有遇到佛法的,死了以后都在六道搞轮回。听说这历代帝王福报最大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现在在人间做个平民,没人知道,平民百姓。算是他有大福报,没有堕三恶道。堕三恶道的人很多!这都帮助我们提高警觉,要认真念佛求生净土,这就对了。所以我们过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实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我们对这句话要肯定,这一生决定不能把路走错了。末后这段,「众皆随喜」。
【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佛把阿阇王子的因缘说出来,大家欢喜,佛给他们授记,将来他们决定会作佛。我们看批注,「故亦应如阿阇王子等,闻经发愿,持六字之德号,入一乘之愿海,辗转教授,同证弥陀」。这几句话是念老说的。我们今天读到这个经文,也应该像当时与会的大众一样,听到佛对阿阇王子们的赞叹,我们要发心,我们要跟进,把佛号放在心上,把妄想、杂念驱之出境。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到极乐世界作佛去,这就对了。
念老做这个批注,把全经分为四卷,到这个地方是第二卷圆满。他每一卷前面都有个简单介绍这一卷的内容、大意。我们接着看第三卷,从第十一品到第二十九品,这是第三卷的经文。「上卷」,这指第二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说得很详细。「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前面是说法藏比丘修因,在这一卷看到法藏菩萨的果报。「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伴,清净庄严,微妙奇丽,圆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佛在这部经上,将极乐世界给我们说得很详细、很透彻。经中显示极乐世界,依报是国土,是学习的环境,主是阿弥陀佛,伴是诸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诸菩萨;主是老师,伴是同学。清净庄严,国土清净庄严、佛清净庄严,每一个往生的菩萨也都是清净庄严。微妙奇丽是形容依报,极乐世界学习的环境。圆明具德,这是讲正报,无论是佛还是往生的菩萨,往生的这些菩萨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不是自己修行功德透出来的,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也把它带出来了。所以圆明具德四个字主伴统有。超逾十方,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剎土,无论是国土、依报正报都没有法子跟极乐世界相比。极乐世界超情离见,这里头说什么?情见,我们一般讲情执,情见就是情执,断干净了。六道众生最难断的就是这个事情。最难断的都断掉了,那其它当然就容易,就不说了。所以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象。
「于第二十四品,标显本经纲宗」,二十四品是三辈往生,标示、显明本经修行的纲领宗旨,这最重要的一部分。纲领宗旨是什么?十二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往生。蕅益大师说得好,念佛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愿?如果真信、真愿,你就决定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持名功夫的浅深;持名功夫浅,品位低,持名的功夫深,品位高,没有说持名多少。所以持名功夫浅深这句重要,真有功夫,一天念个十声佛号就够了。什么叫功夫?功夫是放下,你放下多少。执着有没有放下?分别有没有放下?妄想有没有放下?这功夫就不一样了。放下执着,这个功夫等同阿罗汉;放下分别就等于菩萨,比阿罗汉高;如果能把起心动念都放下,等于法身菩萨,就是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叫功夫的浅深。功夫最浅的,小乘须陀洹、大乘十信位的菩萨。
凡夫念佛往生没功夫,凡圣同居土,没功夫也能往生。有一点点小功夫,就是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他们往生都是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下辈往生。而且统统是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去得了,这有点功夫的人。没有功夫的人能不能自在往生?能,同居土上辈,得自在!他也是有一点功夫,功夫不到家。怎么不到家?五种见烦恼没断。但是怎样?他能控制住、伏住,不是断,是伏。这就是凡圣同居土上辈往生,烦恼习气没断,他伏得住。譬如七情五欲心里头才动,他警觉性很高,立刻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压下去了。烦恼有,常常起现行,一起现行,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烦恼起来,喜怒哀乐起来;觉是什么?阿弥陀佛。第一个念头是烦恼,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快!动作很快,马上就把它压下去。这样练习久了就会起作用,久了什么?你能够把烦恼控制住。虽然烦恼没断,控制住让它不起作用,这是同居土里头的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如果连烦恼控都控制不住,这样往生的人是下品中生。
那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做很重罪业的人,五逆十恶、毁谤佛法,临终忏悔,承认自己过失,这样的人往生。阿弥陀佛慈悲,没有不摄受的。善导大师的话讲得好,不是五逆十恶、毁谤佛法就真的不能往生,不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说出不能往生是吓唬人的,因为这个罪太重,希望你别做,是这个意思;你真做了,真做了后悔,我错了,认错能往生。所以弥陀真的是慈悲到极处!我们造业是很重,还没有造成五逆十恶、毁谤正法,我们没造这个业,那么重的业,忏悔、认错都能往生,那何况我们!所以我们要有信心,要有决定的信心,决定得往生。最好把我们的身命都付托给阿弥陀佛,我们一心专念,除一心之外没有第二念,这往生定了,你不会在中下品,肯定凡圣同居土上辈往生。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的心就定了,不会动摇了,取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有十分的把握。一切法从心想生,这给你讲道理,你有这么样坚定的心想,哪有不生的道理!
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净宗修行的总纲领。「三辈往生之胜行」,胜是殊胜。「复于二十五品更广明往生之正因」,二十五品是「往生正因」。对于净宗修行指导原则就在这两品里头。「故祈读者,于如是章句,应深尊重,发起净信」。念老在此地教导我们,希望读者对于二十四品、二十五品,「三辈往生」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要特别留意。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己心定了,有把握往生。「上卷明发愿」,第二卷,主要是讲阿弥陀佛的发愿,四十八愿;这一卷里面要说的是弥陀大愿圆满成就。「故知经中种种超胜独妙之处,均由于本愿之最胜极妙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之所成就。我们求生净土,那就要知道,我们要发四十八愿,跟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弥陀的愿完全成就了,我们的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的愿就融成一体,这是帮助自己提高品位不二法门。
四十八愿发了,怎么用?如何落实?要不能落实,这个愿是假的,是虚愿。怎么落实?有,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二品就说过,「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四十八愿,每一愿都落实在普贤十大愿王,所以我们修普贤十大愿王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圆满落实,这个不能不知道。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很多人不知道,这恭敬心生不出来。日本的稻盛和夫,他成功的秘诀,一生奉行四个字,这是他的为人,这四个字是什么?敬天爱人。你看像不像普贤第一愿?这他成功的秘诀,一生敬天爱人。普贤第一愿「礼敬诸佛」,我们要把它做到,要修礼敬,对人有礼貌、有恭敬心,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如来。我是凡夫,凡夫就我一个人,除我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诸佛如来。是真的不是假的,普贤菩萨就是这么做法。怎么是真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从性上看本来是佛,人家从相上看到你的本性,你原来是诸佛。我们凡夫着相不见性,相是凡夫,你本来是佛。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眼睛看佛菩萨也是凡夫,就这么个道理。我们要学佛,不能学凡夫。
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佛名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过;现在佛,现在贤劫有千佛,这些佛现在是菩萨身分,将来要成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这一切众生包括蚊虫蚂蚁、蜎飞蠕动,还包括树木花草、山川大地。草木有神、有灵。去年十月我在澳洲,澳洲我们净宗学院十周年纪念,停车场里面有两棵枇杷树,树神托梦给我们道场年轻的法师来感恩,他们在我们道场听了十年经、念了十年佛,阿弥陀佛接他们往生了,两个树神往生了。我们听到好欢喜!我们道场大众没成就,树神成就了。人不如树神,树神精进不懈。
我这次去看,我也没说话,怎么连树根都挖掉了?应该要把那棵树保留着。虽然树枯死了,树神往生了,应该做一个纪念,供上树神的牌位给大家看看,你看树神都往生了,我们连树木都不如!他挖掉了,我就不说话了,不应该挖掉。锯掉可以,那棵树有年代了,树很粗,要锯掉的时候上面给它做个小亭子,亭子里头供一个树神,这树神,下面把这个历史记下去,树神已经往生了。所以他统统是佛,真佛不是假佛。礼敬诸佛。山有山神,地有土地神,这些神都在念佛、都在听经,都往生了。我住在六和园,有人告诉我,六和园门口有土地公、土地婆,我们住进去没多久,土地公、土地奶奶都往生极乐世界了。现在那个土地还在,新的来了,新的土地公来了,老土地公往生了。
礼敬诸佛重要!所以四十八愿,愿愿都落实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你就知道怎么修、从哪里下手。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四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