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完全一樣,輪王的寶能滿足衆生一身,不能與衆生無量身。

  那極樂世界,「極樂國土成就不可思議力,超逾一切,無能比者」。它能滿足一切衆生願,不但物質生活你不缺乏,而且在極樂世界不需要阿彌陀佛來給我們做法祈求,不需要。輪王還得要潔齋,置珠于長竿祈求,阿彌陀佛不需要。所以阿彌陀佛那是本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讓我們到極樂世界想要什麼就現什麼,不要就沒有了。好!幹淨,沒有一絲毫汙染。我們看到極樂世界變相圖,我後頭挂的這個就是的,佛菩薩所居的宮殿畫不出來,莊嚴到極處。宮殿裏面幹幹淨淨,什麼都沒有。那很多人去拜佛,佛說大家請坐,椅子就擺好了,自然就有了;散會的時候,人走了,椅子也沒有了,幹幹淨淨的,地也不要擦,一塵不染。那個宮殿大小是隨著念頭,人多宮殿就大,人少宮殿就縮小,統統都是圓滿的,不可思議!輪王這個寶,如意寶,還做不到。「今借摩尼爲喻」,做比喻,「此寶實亦遠遠不如」,跟極樂世界比差太遠了,所以叫相似。「且只是勉強以爲對比,故雲相對」。相對就是對比的意思。

  底下這一段話很重要,「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昙鸾大師《論注》裏頭說,「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僞,名爲真實功德」。下面念老所注的,「昙鸾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這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昙鸾大師告訴我們,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菩薩長時間的修行,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是阿羅漢;再能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斷盡了,他就證辟支佛果。辟支佛把塵沙煩惱斷掉了,塵沙是分別,辟支佛不分別了,但是他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斷了,辟支佛就升級了、升等了,就是菩薩了。

  菩薩有塵沙煩惱習氣,菩薩把塵沙煩惱習氣斷掉,在十法界他就成佛了,十法界的佛,天臺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他很像佛,不是真佛。爲什麼?他還用阿賴耶,就是說沒有轉識成智。真的佛跟相似佛的差別就在此地,真佛用真心,相似佛還是用阿賴耶,不過他用得很正。爲什麼他用得很正?他完全依照佛法修行,是用阿賴耶沒錯,依教奉行,經上教我做的我就做,教我不能做的是真不做,所以他把佛所教導的統統做到、統統兌現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把情識放下,不起心、不動念,這無明就破了。無明是妄想,妄想破了,十法界不見,可見得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不見了,出現什麼境界?就是實報土出現了,他生到實報土。十法界的佛生到實報土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無始無明斷盡了、斷了,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在。

  我們從前面一直看上來就知道,你看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有見思習氣;辟支佛,塵沙煩惱斷了,他成菩薩;菩薩把塵沙煩惱習氣斷了,菩薩成佛;佛把無明煩惱斷了,習氣沒斷,帶到實報土。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爲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你怎麼斷法?你要斷,一定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往下墮落了。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任運,隨著時間慢慢自然沒有了。那需要多長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需要叁個阿僧祇劫,叁大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才斷幹淨。斷幹淨,實報土沒有了,出現的常寂光。所以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掉了,他就證妙覺果位。妙覺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不住實報土,他住常寂光,回歸常寂光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慢慢從經教裏面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總結,那就是修行的秘訣原來就是放下。讓我想起章嘉大師,我們當年第一次見面,他老人家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你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那叫解悟;你放下,叫證悟。證悟契入境界,解悟不入境界。

  那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多年,停在哪裏?停在解悟上,沒真放下,真放下就證果了。真能夠把五種見惑放下,雖然是小小聖,那真不得了!小小聖遇到念佛法門,決定往生,生方便有余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哪些人?當然離不開解悟,雖然理解了,沒放下,沒放下叫帶業。帶業可以往生,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爲什麼?我們了解這個道理,這種道理我們很熟悉,不陌生。如果在臨命終時有人提醒,我們這個時候一下放下,品位馬上就上升。因此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輕視,爲什麼?說不定他現在好像方方面面不如我,往生的時候他一下放下,他的品位就超過我,我們就不如他。臨命終那一剎那,我們遇的緣跟他遇的緣不一樣。全在一念,一念頓舍,那不就像惠能法師一樣!直接上升到實報土去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放下就是。

  這些話聽多了,印象很深刻,到臨終那一念會起作用。這就是說明經教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有大利益。這個大利益就是非常可能在你臨命終時幫助你大幅度提升品位。這是什麼?功夫。蕅益大師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真信,我真願意去,「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其實功夫淺深全在放下,這看破放下,那是功夫。教不能不聽,不能不深入,爲什麼?不聽、不深入,你不了解,你往生品位提不上去。縱然有人提醒,你不懂,你不知道這個時候要頓舍。由此可知,平常我們認真學習經教,這個事情沒有白做。凡夫情執,現前這個境界放不下,如果到臨命終了,身體都放下了,還想想,還有什麼不能放下?這個時候一念一下轉過來的時候,就可能從凡聖同居土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個是得力于長時間經教熏習所成就的。經教裏頭有慧有福,沒放下是福,放下就是智慧,聽經聞法,福慧雙修。

  所以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僞,這是真實功德,這一句話是說菩薩清淨業。什麼叫清淨業?不著相就是清淨業,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斷惡修善要不要做?要做。大乘教常講「叁輪體空」,譬如我們施舍、布施,不執著我能施,也不執著對方接受我施,也不執著我所施的一切物品,都不要執著,做了就像等于沒做,這是功德;如果著了這個相,這是福德,福德、功德差別在此地。可是福德在臨終可以把它轉變成功德,功德在臨終也會把它轉變作福德,都在緣不一樣。這一樁事微妙到極處,不可思議。

  當然唯一可靠的還是阿彌陀佛,不能不求阿彌陀佛加持。怎麼個求法?真信切願就是求。用不著起心動念求,真信切願,佛自然加持,那就是真求。起心動念求,還是屬于福德邊事,爲什麼?你還是沒有離開情執。你想想看,真信切願是不是求?阿彌陀佛所接引的衆生、所期望衆生的事,就是希望他真想到極樂世界來,他就來接引。照蕅益大師的話來說,他真來接引;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淺深,他肯定來接你。又何況第十八願講得那麼清楚,臨命終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由此可知念佛,什麼時候念佛管用?臨命終最後那一念。我們平常天天念,這在練習,就怕臨終那一念忘掉了,是這麼回事情。我能夠保證我臨終那最後一念是念阿彌陀佛嗎?如果能保證,現在就可以不必念佛了。不能保證!不能保證,就把它養成習慣,就這個意思。

  你看黃念老病重的時候,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往生了。這是什麼?做榜樣給我們看,叫我們不能偷懶,不能用僥幸的心,要腳踏實地、要真幹。他用這種方法來教我們、來勸我們,一天十四萬聲,念了半年。那我們想想,這個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雜念進不去,妄想進不去。最後這個半年,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就求生淨土。他學的東西多,他學過禅、學過密,而且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有資格傳法。臨終的時候,他知道禅跟密用不上力,只有靠淨土,只有靠一心專念,所以他把禅跟密放下,一心專念,他成就了。這一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知道,要記在心上。從現在起,一天雖然不能念十四萬聲,總而言之,愈多愈好。念佛人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世出世間事不需要知道太多,知道太多會産生障礙,愈少愈好,能保持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功德。

  這個地方講依法性入清淨相,這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清淨相不顛倒,這個清淨相不虛僞,所以它是真實功德。也不要做功德想,想一個功德,這個功德已障礙你了,是個妄念。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面講得好,教導我們不執著文字相,讀經不執著文字相,聽經不執著言說相;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功德是個名字,真實也是個名字。佛教導我們,用這些工具讓我們有個概念,我們明白這樁事情,佛講經的目的達到了。我們明了了,我們功德真的得到了。心上還有功德,口上還有功德,並無功德。那是什麼?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離一切相。修福德,離相,福德全是功德;修功德,著相,功德全是福德,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昙鸾法師和盤托出,這是個比喻,連盤子一起托出,這就表示什麼?全部在裏頭,沒有遺漏的。這是什麼?如來秘藏,如來秘藏就是自性的秘藏。自性裏頭要記住,這經上講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是自性的秘藏、如來秘藏。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功德、稱性的功德都在這裏頭,人人皆有,個個不無,這不是哪個人專利的。阿彌陀佛有,我沒有,錯了。阿彌陀佛有的我統統都有,你也有,他也有。不但我們有,一毛端有,一微塵有。爲什麼?它是稱性的。蚊蟲螞蟻哪個沒有?個個都有。花草樹木也個個都有,山河大地統統都有,平等平等,都有清淨平等覺,這叫和盤托出。

  菩薩依法性的實際,實際就是真相,他證得清淨智慧。這個東西我們不會,我們依什麼?我們依于法相,菩薩能依于法性。法相?法相有。法性?法性空。我們跟菩薩差就差在這裏,一字之差,菩薩依于法性的實際,我們是依于法相的實際,我們著了相。無有一法不是實際理體,離開實際理體,無有一法可得。我們常常把實際理體比喻作熒光幕的屏幕、屏幕,這實際理體;裏面的法相,森羅萬象是屏幕的畫面。我們這邊的電視頻道不算多,早年我在美國住的時候,美國電視頻道有一百多個頻道。那是什麼?那是法相,屏幕是法性。相離不開性,離開性它不能現前。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大家好懂。依屏幕,那是清淨的,一點染汙都沒有。要依法相?相染汙。其實相並不染汙,染汙的是什麼?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染汙了,這個東西染汙了。相沒有真正染汙我們,所以它事事無礙。相要真的染汙,那事事就有障礙了,怎麼可以說無礙?這些地方要很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了時要落實在生活裏頭,管用,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都得大自在。爲什麼?不受外面環境幹擾,你就得自在了。

  怎樣才能不受外面環境幹擾?不分別、不執著,就不受幹擾了。那要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徹底沒有了,那是大菩薩,我們做不到,我們只在不分別、不執著上下功夫。那分別執著念頭起來怎麼辦?阿彌陀佛,統統,這起心統統歸到阿彌陀佛去。歸阿彌陀佛,等于禅宗裏面講的消歸自性,這是性宗跟禅宗的境界,全歸自性。自性,自性一無所有,不可得。《般若經》上這個四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十二個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幫助我們放下執著,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到我們執著念頭起來了,你念這四句,或者更簡單的,《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者是《金剛經》上後頭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全給你講真話,這個不顛倒、不虛僞,這是事實真相,這就是如來秘藏。秘藏就在眼前,秘藏沒有離開我們一步,就是不認識。我們凡夫迷在性相之中,迷了,覺悟了就沒事了。迷了,這才搞成六道,受苦受難,把自己的性德變成了六道輪回,像按電視頻道,頻道按錯了。有智能的人頻道按對了,那是極樂世界;頻道按錯了,是六道輪回,是叁惡道。

  所以「入于清淨智慧」,這就是經中住真實慧。「故遠離虛僞顛倒,是爲真實功德」。我們如果這樣說難,有更簡單的,更簡單的是阿彌陀佛傳給我們的,你看,四個字,信願持名。這是什麼?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四個字。我們想想對不對?濃縮到最後就變成信願持名,不得了!印光大師傳法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世間法,在世間做人要守住這兩句。敦倫,倫是什麼?五倫;敦是什麼?敦是敦睦,就是與這些關系的人和睦相處。和睦跟和諧意思不一樣,和諧的意思淺,和睦的意思深。和睦相處,這敦倫。盡分,盡我們自己的本分,也就是盡心盡力爲大家服務,這叫盡分。我們今天身分,出家人,釋迦弟子、彌陀弟子,我們的本分就是研習經教,依教修行,這是我們本分。修行有心得、有一點成就,與大家分享,這叫弘法利生。每個人盡到自己每個人的本分,這個社會大家互相來合作,這個社會多美好!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好的典範、最好的樣板,我們向極樂世界去學習,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所以真實功德就是無量功德。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