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七集) 2012/3/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5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零八頁,倒數第叁行,從第二句看起:
「蓋謂菩薩依于法性之實際,入于清淨智慧」,就是本經所說的真實智慧。這些文字,都是昙鸾法師在《往生論》批注裏面所說的話。他說天親菩薩造《往生論》,裏面所說的是把如來秘藏和盤托出,就是全部都說出來,毫無保留。這是什麼意思?昙鸾法師爲我們解釋,這是說菩薩依于法性的實際,實際理體,入于清淨智慧。如果我們所依據的不是法性實際,我們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就沒有辦法證得。爲什麼?法性之實際就是真心,真心才能見到事實真相,妄心決定見不到。本經上講真實之際就是真心,人人皆有,個個不無,可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真心,從來不知道用真心。佛跟衆生差別在哪裏?我們學了不少,學得很多,差別就是在用心,會用真心的,佛與法身大士,用妄心的是十法界六道衆生。在十法界裏面,四聖用得正,六道裏面用偏了、用邪了、用顛倒了,就這麼回事情。這是把如來秘藏全部給我們宣說出來,衆生跟佛沒有兩樣,我們一念回轉,把妄心抛棄掉,用真心,那就成佛了,清淨、平等、正覺就現前。
「故遠離虛僞顛倒,是爲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即無量功德。」我們要把虛僞的丟掉,顛倒的丟掉,虛僞的是什麼?是妄心,顛倒的是造業。依妄心,妄心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妄心,在經教裏面稱它作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是虛僞。顛倒的,貪瞋癡慢疑顛倒,自私自利顛倒,七情五欲都是顛倒,全是從妄心生出來的。妄心、妄念顯現在事相上,就是殺盜淫妄,就這些東西,所以叫顛倒,與性德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性德的核心、精髓,在佛法裏叫慈悲,在世間宗教裏面叫愛。愛沒有了,沒有到什麼程度?自愛都沒有了;換句話說,這個愛心是連根都拔掉了。愛沒有了,心裏面充滿了什麼?怨恨。怨恨惱怒煩,貪瞋癡慢疑,你看用的是這種心,這種心害自己也害衆生。害自己,這叁惡道,造的是這種業。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要遠離。
我們不用妄心,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無明就是不覺,就是迷,這是妄心的根,在佛法裏面講這是阿賴耶,從阿賴耶生起的煩惱無量無邊,生起的善念有限。天親菩薩造《百法明門論》,將善心所歸納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個,二十六個裏面,有六個是根本煩惱。換句話說,中國老祖宗所說「人性本善」,本善有十一個,習性不善,習性有二十六個。正因爲是這個原因,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教育沒有別的,它的作用是如何保持本善,發揚光大。本善發揚光大了,不善的習性自然就遠離,習性全是虛僞顛倒,這在佛法稱之爲斷惡修善。佛法教育教學第一個目標,我們稱它普世的教育,就像現在所謂國民教育,每個人必須要學習的,一切衆生都要學,叁皈、五戒、十善,普世教育。在中國,把它開出爲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普世教育,中國人把它開爲四科。佛法裏面把它開成十善、叁皈、衆戒,也說得很詳細。持戒修行,目的是要達到入于清淨智慧,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心不清淨就生煩惱。
我們現在用阿彌陀佛教導我們,最簡單的、最穩當的、最快速的這個方法,就是信願持名,沒有比這個方法更殊勝的。這個方法才是真正的如來秘藏,爲什麼?這個方法能幫助一切衆生個個成無上道,每個人都能成佛,成佛,決定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樣。我們對這樁事情要能生起信心,真信。真信當然你會真行,行是什麼?發願、念佛,一定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世間跟極樂世界同一個道理,就是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現是真心現的,從心想生是妄心變的,爲什麼?真心沒有想,思想是阿賴耶的第六意識,執著是阿賴耶的末那識,都是妄的,虛妄的,都是顛倒的。所以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裏面永遠就是一法,從來沒有改變。這一法有生有滅,當你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實報莊嚴土現前。就好比人作夢,醒過來了,醒過來十法界沒有了,醒過來是什麼世界?實報莊嚴土。實報土從哪裏來的?心現的。什麼緣心現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就現這個境界。無明習氣裏面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個境界裏頭沒有任何變化。境界是化生的,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的功德之所變化的。
什麼時候無始無明習氣也斷了,沒有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境界沒有了,那就是真正的真的境界現前,淨宗稱爲常寂光,大乘稱之爲法性、自性。惠能大師稱它作自性,大乘經上常說它作法性,或者說它作大般涅槃、第一義谛,這些名詞全是說這樁事情。這是真的,這個裏頭沒有一切現象,沒有物質、沒有精神、沒有自然現象,但是它能現、能生一切現象。現與生都要有緣,所以大乘教裏面講緣生,不說因,因是本有的,遇到緣它就能生。衆生之迷,緣是一念不覺,這個緣從哪裏來的?沒有原因。有原因它是真的,沒有原因說它是假的,像作夢一樣,沒有原因。
常寂光不生不滅,它真的是永恒的存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因爲它不是一切現象,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它,眼緣色,它不是色,眼對它不起作用;耳聞聲,它不是音聲,你聽不到它;它不是法,你想不出它,無法想象,所以它也不是第六意識的對象。八識統統緣不到,它存在。怎麼知道它存在?你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你就見到了,你才知道它真存在。佛不得已用了一個字形容它,叫光,常寂光,用這個光來形容它,這個光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只要我們把起心動念放下,你就見到了,所以佛說這樁事情唯證方知。怎麼證法?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證得,你自然知道了。
真有人表演給我們看,頭一個表演的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世尊給我們表演,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怎樣才把自己,真正的自己找到,找回來了,這就成佛了。一千叁百多年前,中國出了一個惠能大師,禅宗第六代祖,他也爲我們做了示現,跟釋迦牟尼佛非常相似。釋迦牟尼佛是在甚深禅定當中見到這個問題,他示現的是盤腿打坐,而惠能大師示現的不是這個樣子,是什麼?是聽經。五祖給他講《金剛經》,他聽經,沒聽完,大概聽到四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應無所住,他放下了,聽到這一句,真的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他也明心見性了,這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定中境界完全相同。釋迦牟尼佛是盤腿坐在樹下,而六祖惠能大師是活活潑潑,在五祖的面前。他是不是入釋迦那個大定?是的。六祖表示這個禅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表演這一著給我們看。入定不是一定要盤腿面壁,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心不動念就叫大定,就是自性本定,沒有形式。盤腿面壁修定那是幼兒園的小學生,因爲心散亂,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坐在那裏收心,是這個意思。定真要成就了,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做什麼他都是在定中。
大乘經裏面有兩句話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象,舉這個例子。龍我沒見過,象見過。你看大象那個樣子,牠真的像定中,無論是站著、走著、臥在那裏都像在定中。佛舉這個例子說明,入定這個意思要懂,入定不妨礙工作,什麼繁忙工作都可以做,他在定中。妙就妙在此地,沒有形式。什麼原因?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給我們說出來了,第四句話他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你動是身動,心沒動。入定這個意思最重要是心不動,不管身,身是假相;現在我們懂得,我們的身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合相」。
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是細胞組成的,大概有多少細胞?五十兆,這麼多的細胞!細胞是物質現象,有生有滅。在過去,都認爲細胞是物質裏頭最小的。八十年前,科學家把細胞分析,分析看出什麼?看出細胞是原子組成的;再把原子再分析,發現原子有原子核、有中子、有電子組成的,都不是單一的。從發現原子到今天八十年了,科學的進步令人歎爲觀止,居然把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解開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根本沒有。佛在《金剛經》上說物質是一合相,這個「一」就是最小的物質現象,佛經稱它爲極微之微。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釋迦牟尼佛講的極微之微今天稱爲微中子。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等于一個電子。換句話說,把電子把它分裂,分裂成一百億,那一百億分之一的就叫做微中子。那就是微中子積聚成的,所有物質現象,微中子是個基礎。
微中子再分裂,沒有了,釋迦牟尼佛說了,再分物質就沒有了。再分是什麼現象?看到了,原來是意念波動的現象。于是這就搞明白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念頭變出來的。念頭是心,是心法,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被科學家證明了。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統統是從心想生的,沒有心想就沒有物質現象。那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是個平等的現象,色法就平等了;也就是說,我們對待物質現象就會用平等心去對待。高山是這些物質堆成的,平地也是它鋪成的,所有一切動物的身體統統是它變現的,都是它組合的。分開來就是一樣東西,微中子,分到最後就是微中子。微中子再分析,原來是念頭,念頭的波動産生物質現象。
釋迦佛問彌勒菩薩,說心有所念,我們凡夫起個念頭,心有所念,這一個念頭裏頭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彌勒是佛門裏面唯識專家,法相唯識彌勒菩薩是第一,他代表這個。彌勒菩薩回答的說,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一百個千是十萬,叁十二…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