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六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完全一样,轮王的宝能满足众生一身,不能与众生无量身。

  那极乐世界,「极乐国土成就不可思议力,超逾一切,无能比者」。它能满足一切众生愿,不但物质生活你不缺乏,而且在极乐世界不需要阿弥陀佛来给我们做法祈求,不需要。轮王还得要洁斋,置珠于长竿祈求,阿弥陀佛不需要。所以阿弥陀佛那是本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让我们到极乐世界想要什么就现什么,不要就没有了。好!干净,没有一丝毫污染。我们看到极乐世界变相图,我后头挂的这个就是的,佛菩萨所居的宫殿画不出来,庄严到极处。宫殿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那很多人去拜佛,佛说大家请坐,椅子就摆好了,自然就有了;散会的时候,人走了,椅子也没有了,干干净净的,地也不要擦,一尘不染。那个宫殿大小是随着念头,人多宫殿就大,人少宫殿就缩小,统统都是圆满的,不可思议!轮王这个宝,如意宝,还做不到。「今借摩尼为喻」,做比喻,「此宝实亦远远不如」,跟极乐世界比差太远了,所以叫相似。「且只是勉强以为对比,故云相对」。相对就是对比的意思。

  底下这一段话很重要,「又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论注》里头说,「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下面念老所注的,「昙鸾大师和盘托出如来秘藏」。这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昙鸾大师告诉我们,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菩萨长时间的修行,见思烦恼断尽了,这是阿罗汉;再能把见思烦恼的习气断尽了,他就证辟支佛果。辟支佛把尘沙烦恼断掉了,尘沙是分别,辟支佛不分别了,但是他还有尘沙烦恼的习气,尘沙烦恼断了,辟支佛就升级了、升等了,就是菩萨了。

  菩萨有尘沙烦恼习气,菩萨把尘沙烦恼习气断掉,在十法界他就成佛了,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师称他作相似即佛,他很像佛,不是真佛。为什么?他还用阿赖耶,就是说没有转识成智。真的佛跟相似佛的差别就在此地,真佛用真心,相似佛还是用阿赖耶,不过他用得很正。为什么他用得很正?他完全依照佛法修行,是用阿赖耶没错,依教奉行,经上教我做的我就做,教我不能做的是真不做,所以他把佛所教导的统统做到、统统兑现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把情识放下,不起心、不动念,这无明就破了。无明是妄想,妄想破了,十法界不见,可见得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不见了,出现什么境界?就是实报土出现了,他生到实报土。十法界的佛生到实报土是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无始无明断尽了、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

  我们从前面一直看上来就知道,你看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有见思习气;辟支佛,尘沙烦恼断了,他成菩萨;菩萨把尘沙烦恼习气断了,菩萨成佛;佛把无明烦恼断了,习气没断,带到实报土。无明习气没有方法断,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你怎么断法?你要断,一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往下堕落了。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任运,随着时间慢慢自然没有了。那需要多长的时间?经上告诉我们,需要三个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无明习气才断干净。断干净,实报土没有了,出现的常寂光。所以等觉菩萨最后一品无明习气断掉了,他就证妙觉果位。妙觉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不住实报土,他住常寂光,回归常寂光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慢慢从经教里面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后,我们得出一个总结,那就是修行的秘诀原来就是放下。让我想起章嘉大师,我们当年第一次见面,他老人家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了解,你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那叫解悟;你放下,叫证悟。证悟契入境界,解悟不入境界。

  那我们现在学了这么多年,停在哪里?停在解悟上,没真放下,真放下就证果了。真能够把五种见惑放下,虽然是小小圣,那真不得了!小小圣遇到念佛法门,决定往生,生方便有余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哪些人?当然离不开解悟,虽然理解了,没放下,没放下叫带业。带业可以往生,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为什么?我们了解这个道理,这种道理我们很熟悉,不陌生。如果在临命终时有人提醒,我们这个时候一下放下,品位马上就上升。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轻视,为什么?说不定他现在好像方方面面不如我,往生的时候他一下放下,他的品位就超过我,我们就不如他。临命终那一剎那,我们遇的缘跟他遇的缘不一样。全在一念,一念顿舍,那不就像惠能法师一样!直接上升到实报土去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放下就是。

  这些话听多了,印象很深刻,到临终那一念会起作用。这就是说明经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有大利益。这个大利益就是非常可能在你临命终时帮助你大幅度提升品位。这是什么?功夫。蕅益大师讲,「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真信,我真愿意去,「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其实功夫浅深全在放下,这看破放下,那是功夫。教不能不听,不能不深入,为什么?不听、不深入,你不了解,你往生品位提不上去。纵然有人提醒,你不懂,你不知道这个时候要顿舍。由此可知,平常我们认真学习经教,这个事情没有白做。凡夫情执,现前这个境界放不下,如果到临命终了,身体都放下了,还想想,还有什么不能放下?这个时候一念一下转过来的时候,就可能从凡圣同居土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个是得力于长时间经教熏习所成就的。经教里头有慧有福,没放下是福,放下就是智慧,听经闻法,福慧双修。

  所以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这是真实功德,这一句话是说菩萨清净业。什么叫清净业?不着相就是清净业,断恶不着断恶的相,修善不着修善的相。断恶修善要不要做?要做。大乘教常讲「三轮体空」,譬如我们施舍、布施,不执着我能施,也不执着对方接受我施,也不执着我所施的一切物品,都不要执着,做了就像等于没做,这是功德;如果着了这个相,这是福德,福德、功德差别在此地。可是福德在临终可以把它转变成功德,功德在临终也会把它转变作福德,都在缘不一样。这一桩事微妙到极处,不可思议。

  当然唯一可靠的还是阿弥陀佛,不能不求阿弥陀佛加持。怎么个求法?真信切愿就是求。用不着起心动念求,真信切愿,佛自然加持,那就是真求。起心动念求,还是属于福德边事,为什么?你还是没有离开情执。你想想看,真信切愿是不是求?阿弥陀佛所接引的众生、所期望众生的事,就是希望他真想到极乐世界来,他就来接引。照蕅益大师的话来说,他真来接引;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浅深,他肯定来接你。又何况第十八愿讲得那么清楚,临命终时,十念一念,皆得往生。由此可知念佛,什么时候念佛管用?临命终最后那一念。我们平常天天念,这在练习,就怕临终那一念忘掉了,是这么回事情。我能够保证我临终那最后一念是念阿弥陀佛吗?如果能保证,现在就可以不必念佛了。不能保证!不能保证,就把它养成习惯,就这个意思。

  你看黄念老病重的时候,一天十四万声佛号,念了半年,他往生了。这是什么?做榜样给我们看,叫我们不能偷懒,不能用侥幸的心,要脚踏实地、要真干。他用这种方法来教我们、来劝我们,一天十四万声,念了半年。那我们想想,这个追顶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杂念进不去,妄想进不去。最后这个半年,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就求生净土。他学的东西多,他学过禅、学过密,而且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有资格传法。临终的时候,他知道禅跟密用不上力,只有靠净土,只有靠一心专念,所以他把禅跟密放下,一心专念,他成就了。这一桩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知道,要记在心上。从现在起,一天虽然不能念十四万声,总而言之,愈多愈好。念佛人什么都不要放在心上,世出世间法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世出世间事不需要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会产生障碍,愈少愈好,能保持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功德。

  这个地方讲依法性入清净相,这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清净相不颠倒,这个清净相不虚伪,所以它是真实功德。也不要做功德想,想一个功德,这个功德已障碍你了,是个妄念。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教导我们不执着文字相,读经不执着文字相,听经不执着言说相;第二个,不执着名字相,功德是个名字,真实也是个名字。佛教导我们,用这些工具让我们有个概念,我们明白这桩事情,佛讲经的目的达到了。我们明了了,我们功德真的得到了。心上还有功德,口上还有功德,并无功德。那是什么?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离一切相。修福德,离相,福德全是功德;修功德,着相,功德全是福德,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昙鸾法师和盘托出,这是个比喻,连盘子一起托出,这就表示什么?全部在里头,没有遗漏的。这是什么?如来秘藏,如来秘藏就是自性的秘藏。自性里头要记住,这经上讲的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这是自性的秘藏、如来秘藏。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功德、称性的功德都在这里头,人人皆有,个个不无,这不是哪个人专利的。阿弥陀佛有,我没有,错了。阿弥陀佛有的我统统都有,你也有,他也有。不但我们有,一毛端有,一微尘有。为什么?它是称性的。蚊虫蚂蚁哪个没有?个个都有。花草树木也个个都有,山河大地统统都有,平等平等,都有清净平等觉,这叫和盘托出。

  菩萨依法性的实际,实际就是真相,他证得清净智慧。这个东西我们不会,我们依什么?我们依于法相,菩萨能依于法性。法相?法相有。法性?法性空。我们跟菩萨差就差在这里,一字之差,菩萨依于法性的实际,我们是依于法相的实际,我们着了相。无有一法不是实际理体,离开实际理体,无有一法可得。我们常常把实际理体比喻作荧光幕的屏幕、屏幕,这实际理体;里面的法相,森罗万象是屏幕的画面。我们这边的电视频道不算多,早年我在美国住的时候,美国电视频道有一百多个频道。那是什么?那是法相,屏幕是法性。相离不开性,离开性它不能现前。我们用这个来做比喻,大家好懂。依屏幕,那是清净的,一点染污都没有。要依法相?相染污。其实相并不染污,染污的是什么?我们妄想分别执着染污了,这个东西染污了。相没有真正染污我们,所以它事事无碍。相要真的染污,那事事就有障碍了,怎么可以说无碍?这些地方要很细心去体会,体会得了时要落实在生活里头,管用,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得大自在。为什么?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你就得自在了。

  怎样才能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不分别、不执着,就不受干扰了。那要不起心、不动念,那是彻底没有了,那是大菩萨,我们做不到,我们只在不分别、不执着上下功夫。那分别执着念头起来怎么办?阿弥陀佛,统统,这起心统统归到阿弥陀佛去。归阿弥陀佛,等于禅宗里面讲的消归自性,这是性宗跟禅宗的境界,全归自性。自性,自性一无所有,不可得。《般若经》上这个四句话,「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十二个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帮助我们放下执着,帮助我们放下分别。到我们执着念头起来了,你念这四句,或者更简单的,《金刚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者是《金刚经》上后头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全给你讲真话,这个不颠倒、不虚伪,这是事实真相,这就是如来秘藏。秘藏就在眼前,秘藏没有离开我们一步,就是不认识。我们凡夫迷在性相之中,迷了,觉悟了就没事了。迷了,这才搞成六道,受苦受难,把自己的性德变成了六道轮回,像按电视频道,频道按错了。有智能的人频道按对了,那是极乐世界;频道按错了,是六道轮回,是三恶道。

  所以「入于清净智慧」,这就是经中住真实慧。「故远离虚伪颠倒,是为真实功德」。我们如果这样说难,有更简单的,更简单的是阿弥陀佛传给我们的,你看,四个字,信愿持名。这是什么?这是真实智慧,这是无量功德,具足庄严,这四个字。我们想想对不对?浓缩到最后就变成信愿持名,不得了!印光大师传法四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是世间法,在世间做人要守住这两句。敦伦,伦是什么?五伦;敦是什么?敦是敦睦,就是与这些关系的人和睦相处。和睦跟和谐意思不一样,和谐的意思浅,和睦的意思深。和睦相处,这敦伦。尽分,尽我们自己的本分,也就是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这叫尽分。我们今天身分,出家人,释迦弟子、弥陀弟子,我们的本分就是研习经教,依教修行,这是我们本分。修行有心得、有一点成就,与大家分享,这叫弘法利生。每个人尽到自己每个人的本分,这个社会大家互相来合作,这个社会多美好!极乐世界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最好的样板,我们向极乐世界去学习,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所以真实功德就是无量功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六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