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一集▪P4

  ..續本文上一頁視,那種人的成就是非同小可。像我們這種人,中上根性的人,一定要遇到經典,在經典上下功夫,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們的信心、願心才能跟上上人相比。一句彌陀,萬緣放下,我們就追上上上根人,再叁年五載是決定成就。

  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什麼?希望我們有好的緣分,這個跟緣分有關系,斷惡修善。能遇到這些善友照顧我們,不多,讓我們叁年的時間,就像閉關一樣,這決定往生。幾年之前,深圳有個黃忠昌居士,很年輕,叁十幾歲,聽我講經,講到《往生傳》裏面、《淨土聖賢錄》裏面,差不多一半的人都是叁年左右往生。曾經有人問我,法融法師,他已經不在了,早年我在臺灣講經,他常常來聽。問過我這麼一個問題,他說《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這些書裏面所講的,念佛叁年往生,是不是他壽命就到了?我告訴他,如果說都是叁年壽命到了,沒那麼巧,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應該是什麼狀況?他壽命還有,他不要了。我叁年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向阿彌陀佛懇求,還有壽命不要了,你現在帶我去,這才能講得通。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圓通章》上說的。真正至誠懇切,緣成熟的時候佛會現前,會現身給你看,極樂世界會現前給你看。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他一生叁次見到極樂世界,從來沒有跟人講過。往生之前,這個境界又現前,第四次,他才告訴大家他要往生了,他說這個境界過去看過叁次,現在境界又現前,他要走了。看到佛來接引,看到蓮社比他早往生的人,統統站在阿彌陀佛旁邊去迎接他。所以,一個是壽命終了佛來接引,另外一個是佛知道你有這個願望,他來示現,示現看你覺不覺悟。你要是覺悟,我壽命不要了,我跟你走,佛就帶你走了;如果你要再多留幾年也不妨礙。真的有這麼一個人,明朝交光法師。他是佛來接引他,他向佛說,《楞嚴經》傳到中國,雖然有很多人批注,他說那個批注都不是佛的意思,用的天臺大師叁止叁觀來解釋《楞嚴經》。其實經裏面講得很清楚,《楞嚴經》裏佛說的「舍識用根」,叁止叁觀還是沒有離開阿賴耶識,還是用識不是用根。所以這個不是佛的意思。他想給《楞嚴經》重新做一部批注,向阿彌陀佛請假,我把批注完了之後,注成之後我再往生。阿彌陀佛就同意了。你看,這是爲注這部經,阿彌陀佛准他的假。

  這部經確實是好,在《楞嚴經》注疏裏頭,《楞嚴經》批注很多,我知道的就有五十多種,可見得這部經非常受人歡迎。舊注依長水,宋朝時候的,這是完全遵循智者大師叁止叁觀。這也不是沒有原因,《楞嚴》傳到中國是唐朝,武則天那個時代。曾經有印度的法師看到了,看到天臺大師,智者大師在天臺山講《法華》,講到修行的方法叁止叁觀,這是智者大師他建立的。這印度的法師聽了之後非常贊歎,他說天臺大師講的這種修行方法,跟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很接近。那時候《楞嚴經》沒傳到中國,中國人就曉得有《楞嚴經》。《楞嚴經》是印度人保密的,不傳給外國人,只有他們自己本土的人才能看到,外國到印度去留學取經的,這個經都不讓他看。所以沒有法師帶到中國來,中國法師到印度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經典,只是聽說有這麼個東西,沒看到過。

  難得,般剌蜜帝法師偷渡送到中國來,偷渡兩次都被發現,回去時候還受到處罰。第叁次,他把經寫成很小的字,這當中有一些秘方,把手臂剖開,經藏在手臂裏再縫好,這樣出來沒有被檢查到,送到中國來。從印度坐船到中國,廣州那邊法師們就開始翻譯,經翻譯成之後,他就回去了。回去承擔偷渡的責任,接受國家法律製裁。這是佛門弟子,他舍掉身命,值得了,把這個法傳到中國。所以我們對他非常感恩。他可以不回去,他要回去,去承擔責任,真正了不起。所以印度人吝法,最後法在印度滅了。法不能夠吝,法要傳,學的人愈多功德愈大,成就的人愈多愈殊勝,怎麼可以吝法?怎麼可以障礙別人修行?印度的佛法爲什麼會中斷,有它道理,真正好東西不傳給外人,這就是過失。

  《楞嚴》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爲大家曉得過去印度的梵僧,印度的高僧曾經贊歎過,說它裏面講的奢摩他、叁摩、禅那跟天臺的叁止叁觀很接近,所以就用天臺家的這個說法來解釋《楞嚴經》,這是舊注。交光大師批注出來之後,這是新注。交光是明朝時候人,跟蓮池大師差不多的時代,是這個時候人。所以這個批注出來叫新注。它有新舊兩派,舊派因爲批注多,材料非常豐富,學習的人也很多。新注雖然好,沒錯,是佛的意思,幾個人能夠舍識用根?太高了。天臺大師那個我們學得到,交光大師學不到,它太高了。所以我們今天學習,把兩種注子合起來看,我們程度不夠,還從天臺叁止叁觀下手,逐漸的提升。要知道不只這個高度,還高,舍識用根的時候還高。舍識用根就是轉識成智,跟法相講的是一個意思,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是交光大師他所體會到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都是說,佛法傳到中國來不容易,古時候沒有這個交通工具,非常艱苦,從印度帶到中國,多難。《楞嚴經》尤其難,法師舍棄身命,把這個法傳到中國來,知道中國人是大乘根性,這個經在中國會發揚光大。八難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這一段講『惡趣』。「趣者,謂衆生趣往之處」,這個趣是衆生將來輪回投生的地方,趣向。「有因必有果,從因向果」,這叫趣。《俱舍論》第八卷說:「趣謂所往。」你到哪裏去,這個趣是有方向、有目標。「又《法華文句記》曰:從一至一,故名趣」,這個一是一處,從一處到另外一處,這叫趣。惡趣就是惡道,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這叁惡道。「《阿彌陀經》曰: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正是四十八願第一大願,「國無惡道願」的成就。所以極樂世界真正不可思議。

  叁惡道是果,什麼是叁惡道的因?這不能不知道。地獄業因是瞋恚,貪瞋癡叫叁毒,瞋恚墮地獄。所以,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斷氣了,八個小時之內不要去動他。爲什麼?他神識沒離開,氣斷了,神識我們中國人講靈魂,靈魂沒離開。你碰他,他生煩惱,他會很不高興,那就會發脾氣;換句話說,你就把他送到地獄去,最後這一念是決定他到哪一道去。所以連他睡的床都不要碰,都要離開一點,不要碰它。這個教誨比什麼都重要。八個小時是一般算的時間,佛經上都這麼說法,最好十二個小時,比較安全,能夠到十四個小時就更好,才給他洗身體、給他換衣服。十二個小時不要去動他,不能讓他聽到、接觸到一切不善的音聲、意念,碰觸這些緣,都要把它管好。在這個時間裏頭,念佛比什麼都殊勝,就是用一聲佛號供養,不必講開示、不必講經論,不必,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送他。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他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助念,在病危的時候就應該開始,讓他養個習慣,讓他心有專注,心裏頭只想往生,不想別的,這就好。可是人在臨走的時候會受到幹擾,《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他看到他的家親眷屬,其實那是假的。家親眷屬是什麼?是冤親債主變現家親眷屬的面孔來引誘他,他一看跟他去了,去了之後就算帳了、就報複了,這個麻煩很大。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要有人提醒他,只有阿彌陀佛來才能跟他去,其它的看到任何都不要跟他走。看到佛菩薩,不是阿彌陀佛,都不可以跟他走。這句話重要,提醒他,阿彌陀佛出現,你才能跟他走。臨終關懷這句話最重要,一定要知道,決定不能夠疏忽。

  瞋恚墮地獄,貪心墮餓鬼。臨終,一定叫他萬緣放下,不要再執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提醒他,叫他斷瞋恚,他就不墮地獄;斷貪心,不墮餓鬼;一心念佛,不墮畜生,那是智慧,他不愚癡。臨命終時就怕這個東西,貪瞋癡一出現的話,惡道去了。不能有嫉妒,不能有貢高我慢,有嫉妒、有貢高我慢,阿修羅道去了。所以,貪瞋癡慢疑統統都要斷,一心念佛,必定往生,這比什麼都重要。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一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