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二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二集)  2012/3/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6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一十二頁倒數第七行,從當中看起:

  「《阿彌陀經》曰: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是《彌陀經》裏面的一段經文,說明極樂世界同居土裏面沒有惡道,只有人天,連修羅、羅剎都沒有。「此正第一大願」,四十八願第一願,「國無惡道之成就」。惡道的因我們知道了。沒有叁惡道,我們就知道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叁毒煩惱都斷了。帶業往生,當然不是斷證功夫成就的,這裏顯示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成就的,這我們要感謝阿彌陀佛無比的恩德。沒有羅剎,沒有修羅,羅剎、修羅的因是傲慢、嫉妒這種煩惱引起來,那極樂世界也沒有。因,阿賴耶識裏頭這業習種子一定有,但是極樂世界沒有這個緣,有因沒有緣,果報不會現前。緣太殊勝了,讓你貪瞋癡慢不可能生起來,這是無比殊勝之處。

  下面是「魔惱。魔者,梵語魔羅之略。譯爲能奪命」,這個能字貫下去的,能障礙,能擾亂,能破壞,這些事都叫做魔。《義林章》第六卷說,解釋這個名詞,「梵雲魔羅,此雲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讓身心不得安穩,不能夠修道。這些事情在現前環境當中,我們統統看到。有很多人真正發心修行,有魔障礙他,愈是用功,功夫得力的時候,常常在這個時候出現。這些魔是誰?多半是冤親債主,他來擾亂,他來報複,不讓你成就。所以修行人明白這個道理,跟現前宿世冤親債主要跟他們溝通,我們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希望他不要障礙,希望他跟我們一起修行,將來同生極樂國。大多數這些冤親債主都能夠接受,他一接受,障礙就沒有了。同時我們希望,不但他不障礙我們,希望他護持道場,護持修行,把冤親債主變成護法,彼此雙方都有利益。障礙修行,障礙善事,兩方面都不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把這個事情解釋清楚,過去沒學佛不懂得,被煩惱所驅使造成的惡業,這個惡業今天曉得了,我們忏悔,誠心誠意忏悔,問題都能夠化解。

  「破壞勝事」,勝是殊勝,好事,好事是利益社會大衆的,這是好事。造這一類的業、作這一類事的,「故名魔羅」,簡稱就叫一個魔字。過去道源老和尚告訴我,古時候的佛經,這個魔字不是這個寫法,下頭不是鬼,是個石頭。石頭叫折磨,讓你不得自在。這個字相傳是梁武帝造的,這種折磨太可怕,就像魔鬼一樣,所以把石頭換成一個鬼。聽說這是梁武帝做出來的,以後就用這個字,它比鬼還可怕,是這個意思。

  「又《慧琳音義十二》雲:魔羅,唐雲力也」。梵語魔羅,唐朝時候,《慧琳音義》是唐人的作品,也翻譯作力。「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波旬是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作留難事,名爲魔羅」。他幹擾真正修行人,爲什麼?修行人成就了,脫離欲界了。欲界是歸他管,他是欲界的天王,他不願意他的人流散到別的地方去,他統治下的人少了,這他很不願意幹的事情。所以你修行不用功,他不會擾亂你,爲什麼?你出不了他的魔掌,出不了他的範圍;真修行,要超過去,他就來找麻煩。所以修禅定,爲什麼?修禅定成功了,他就到四禅天去了,不在他的範圍,他要找你麻煩。真正修成了,所以成佛有降魔,八相裏頭有降魔這一道,小乘,大乘沒有,小乘有降魔。

  魔來幹擾,用什麼降魔?用禅定,不被他所動,他就沒辦法。他的幹擾不外乎威脅你、誘惑你,叫威脅利誘,用這些手段。如果你不爲他所動,他就沒有法子。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裏頭有降魔,佛端坐在那裏如如不動,財色名食睡,妖魔鬼怪來嚇他,他也不怕。佛爲什麼能沈得住氣?佛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只能嚇人,實在不能傷害。傷害是什麼?是自己被他嚇到,受了傷害。自己如如不動,絕對不會受傷害。恐怖現象現前,要如如不動。我們看許多這些災難、這些報導,許許多多的人說實在的是被嚇死的。他如果有定功,不被境界所轉,縱然是身命保不住,他超越了,超升了,這是一定的道理。

  身有生一定有死,尤其在人間壽命並不是很長,這個不必珍惜。要珍惜法身慧命,要珍惜智慧,要珍惜功夫,不被一切境界所轉,要學這個本事,什麼境界現前,不爲它所動。念佛的人一定緊緊的把阿彌陀佛抓住。我在美國,跟同學們說了有個甘老居士,過去在臺中護持我十年。她有個女兒,甘貴穗,聽說以後出家了。在美國讀書,畢業之後工作,工作的環境非常好,住在舊金山。她租了一個房子,結果不知道這個房子是鬼屋。她告訴我,每天晚上十二點鍾鬼就出現了,鬼很難看,她說味道奇臭無比。就是靠她貼近,她就念阿彌陀佛。不念佛,他就靠近;念佛,他就不敢動了。所以從晚上十二點念到天亮,鬼走了。每天都來。我說妳爲什麼不換個房子?好,他逼著我念佛,我不念不行,不念就靠近了。這鬼很厲害,她說他要奪她的命。總也是前世的冤親債主。她好,就這一句佛號,逼著她念佛,時間相當長。她也真有膽量,一般人早就嚇到了,真有膽量。這都是真人真事。從哪裏來的不知道,早晨天亮走了,她也不知道到哪裏去,反正到時候他就會出現。這就屬于魔惱這一類。好在她念佛,不受他幹擾。

  他化自在天,確實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世間,應該活一百歲的,八十歲就走了。爲什麼走?魔王波旬來啓請,請佛入般涅槃。說你教化衆生很辛苦,這麼多年了,該得度的都得度了,您老人家可以休息了。佛很慈悲就答應他。佛不說妄語,所以佛就提前入滅。留了這二十年,這二十年的福報給後世出家人受用。所以一直到末法,出家人真正修行,不會凍著,也不會餓著,佛這個二十年福報的加持。所以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有定力,不被外面環境所轉。學佛是應該要吃苦,佛入滅的時候告訴我們,「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人在受苦難的時候,對這個環境就冷淡,貪瞋癡慢的念頭都會減輕。如果環境好,就有留戀,舍不得離開。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沒有建道場。道場建得愈雄偉、愈華麗,愈是長人貪心,舍不得走!那些出家人,寺廟裏頭沒有男女婚配,他舍不得離開這個地方,死了以後怎麼辦?這廟裏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就投這個胎了。舍不得離開!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想到釋迦牟尼佛不建寺廟有道理!佛的規矩很嚴,晚上休息在樹下,樹下只准一宿,第二天你搬到別的樹下去,不能老在這棵樹下。老在這棵樹下,貪戀這棵樹下,這樹下也有小動物。就是不准你有一絲毫貪戀,把貪戀的緣給你切斷。我們凡夫不知道,佛菩薩很清楚,出家人成就的多,不成就的也不少。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句句是真話。出家使命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要真正是這樣的心就沒有事。現在不然,現在寺廟都蓋得很莊嚴。很多人爲什麼出家?看到這個房子好,比我家好多了,這麼出家的。出家供養又不要納稅,生活比一般人都好,還有很多人伺候,這樣發心的出家人我看得很多。所以佛教會衰微,甚至于會毀滅,不是沒有原因。出家人把出家的本意喪失掉了,爲了貪瞋癡慢出家。出家了,貪瞋癡慢增長,不是戒定慧增長,是貪瞋癡慢增長,這問題當然就來了。

  我當年出家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教我學釋迦牟尼佛。第一本,這是出家人叫我看的書,是《釋迦譜》、《釋迦方志》,這兩種書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在《大藏經》裏頭有。那個時候這兩種書沒有,找不到,我們只有找到《大藏經》去抄,好在不太長,《釋迦方志》只有一卷,《釋迦譜》四卷,比較長一點。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所從事的是教育工作,這才搞清楚。十九歲發菩提心,看到這個世間衆生的苦難,他要發心幫助他,怎樣叫人民離苦得樂,是這麼一個動機。看到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看到這些東西,想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出去學道。印度是宗教之國,也是哲學之國,他學了十二年。我們相信這個人年輕、聰明、好學,印度所有宗教他一定都學過,所有的學派也學過。印度無論是宗教跟學派都重視禅定,所以禅定在印度那個時候幾乎是必修課程。佛經上講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出自婆羅門,在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婆羅門教。那我們相信世尊這個四禅八定到家了,一定學得非常好。四禅八定,在定中空間維次沒有了。所以定中有境界,定中不是什麼都沒有,定中他能夠看到二十八層天,每一層天的狀況都清楚,這往上看;往下面看,餓鬼、畜生、地獄統統看見。所以六道輪回不是佛法說的,婆羅門教說的,大家都知道這個事實真相。

  那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好學,肯定他還有問題,爲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從哪裏來的,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叁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印度宗教不能解答,印度一些學派也不能解答。所以他學了十二年,放下了。這放下,到菩提樹下,恒河邊上畢缽羅樹,在這個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禅定。因爲他只到第八定,再深入,在甚深禅定裏面明白了。第九定,阿羅漢的境界,比阿羅漢再往上面去推,禅定的定功也是無限的。但是到最高的層次,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完全沒有了,自性本定出現了。惠能大師開悟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所說的首楞嚴大定,這是自性本定。

  由此可知,定是真心,是本性。起心動念有念頭的那個心是妄心,沒有念頭是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念頭。阿羅漢的本事是沒有執著,他還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你看,執著沒有了,六道輪回就沒有了,六道輪回是執著變現出來的。十法界,十法界是起心動念跟分別出來的。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自性本定現前…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