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它?肯定有。阿彌陀佛不會說妄語,決定是有!護法菩薩會現同類身,化身,來照顧它們。
「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我們相信這個話是真的,但是如何才能得到感應?要真誠心。我們有懷疑、有妄念,感應就得不到了。真誠、懇切,護法神一定常在身邊。我們的心念在打妄想,想世間五欲六塵,想世間榮華富貴,護法神就走了,不會護持你。悟達國師接受皇上一張沈香寶座,起了一點傲慢心,覺得什麼?我在出家人當中第一了,沒有人能比得上我,皇上送這榮耀。這個念頭一起,護法神走了,惡鬼惡神就得其便,就附在他身上,長了個人面瘡,差一點送了命。十世高僧,如果不是十世高僧這個功德,誰去救他?有一位阿羅漢迦諾迦尊者,幫他調解。這是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來報仇的,來索命的。阿羅漢來勸導他,化解,不要冤冤相報。他接受了,走了,這個人面瘡治好了。這是《慈悲叁昧水忏》,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訓,念頭差一點都不行。
過去,幾年前有一位陳居士,跟我們講一樁事情,這也是古人常說的,「地獄門前僧道多」。大災難現前,第一批走的是誰?他講的是宗教人士。爲什麼?打著佛菩薩的招牌,打著神聖的招牌,沒有認真修行,搞名聞利養,欺騙善男信女,這個罪過阿鼻地獄。我們現在觀察現前的社會,確實如是。我們自己是這裏面的一分子,要認真反省,我這樣的行持,應不應該留在世間?自己就清楚了,不必問別人。出家爲什麼?爲的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釋迦牟尼佛一生幹的這個事情。我們能續佛慧命嗎?能弘法利生嗎?這八個字就是標准,八個字,兩句。符合這個標准你真正是佛弟子,你留在這個世間教化衆生,給衆生做個好樣子。這八個字做不到,那不就應該要走嗎?夏蓮居老居士教給我們,真幹!劉素雲她做到了。很多人問她,妳怎麼修成的?她說她就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不僅僅是她成功的秘訣,我們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他成功的條件都沒有離開這六個字。世出世間一切法,真正成就全都是老實、聽話、真幹,這個經典上講的是如說修行,就這一句話。
「又此土修行,若生魔障,則以念佛治之」,這句話要記住,因爲我們在現前的社會常常遇到。遇到怎麼辦?勸他念佛,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求生淨土。他的時節因緣到了,佛一定帶他走;他時節因緣還沒到,佛會幫助他化解災難。這個要真信,一點都不懷疑。一生無論什麼環境現前,全都是佛菩薩安排的。再不好的環境,再艱難的環境,再困苦的環境,要感謝佛菩薩,肯定是幫自己消業障的,你不能順利通過,你業障消不了。順境是消你的善業,清淨心裏頭沒有善惡,所以天堂、地獄是平等的。我們造了善業、不善業,善業果報在天堂,消善業,不善業在地獄,消不善業,統統消幹淨你就出離六道輪回。不要認爲地獄不好天堂好,錯了,這個念頭就錯了,都好,都是消業的,叫消業障。善有障,惡也有障,有時候善的障比惡的障還厲害,惡的障你討厭它,願意離開,善的障你不想離開,更麻煩。古德講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恩愛,好,永遠不能離開六道輪回,這個比怨恨還麻煩。怨恨天天打架,打的時候不想在一起了,那個恩愛天天想在一起。所以要曉得,所有一切際遇都是自己起心動念造作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斷惡不著斷惡的相,清淨心現前;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不要認爲我做多少好事了,沒有,做等于沒做,叁輪體空,這就對了。要讓心幹幹淨淨,心裏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有,這就好。
這句話,「此土修行,若生魔障,念佛治之」,是《止觀》第九卷之二,這是說它的出處,天臺大師說的,智者大師說的。「又《淨土修證儀》雲: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爲境故。淨土之事觀,以彌陀果人清淨之功德爲境故,永絕魔事」,永遠沒有魔障,沒有這個事情。這個地方講到十乘理觀,這是天臺家的《修證儀》,完全是講修行方法,在這裏我們把這個介紹一下。十乘理觀,這是從《叁藏法數》裏頭節錄下來的,是《摩诃止觀》裏頭的。
「十乘者,十乘觀法也,此十」,後面講的十條,「通名乘者,乘即運載之義,如世車乘」,現在講車輛,它能夠運輸,取這個意思。修行之人依這十個方法修學,就「能運出生死苦海」。就好像這個工具,這個車,它能夠把你運出六道輪回,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輪回,到達涅槃彼岸。「數至十者」,從一到十,「由修觀之人,上中下根不等」。天臺教人修行的方法是講原則、是講原理,我們依這個方法修行的人我們的根性不齊,有上根人、有中根人、有下根人。「上根者,唯觀初不思議境」,這種人根性利,有智慧,十種裏面他只要修一種就行了,第一種,他就能夠斷惑、就能證真,根性利的人。「其次者」,不是上根人,「于初種觀法修之不入」,第一個觀不思議境界自己不能契入,得不到利益,那你再用「第二發心」,發菩提心,「乃至第七」,就是第二、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對治助開,方能破惑顯理」,顯理就是見性。
「故《止觀大意》雲: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下根十個都要具足,十種都要具足。「又爲知妙境爲九乘之本,稱本修九,方堪入于初住」。這什麼人修的?我們就知道了,十地菩薩所修的。修成功了他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初住菩薩。《法華》是圓教,跟《華嚴》一樣,圓教初住就超越十法界。可見得十乘理觀,我們不修它,但是我們要知道它。我們所修的比這個還要高明,雖然高明它簡單,我們就是信、願、持名,它這裏頭全部都包了。我們看看天臺大師所說的,對我們自己念佛會有幫助,我們信願持名主修,這個可以做助修,正助雙修。「是故備論此十乘也」。
我們看第一「觀不思議境」。這是第一觀的題目。觀是能觀,能觀是智慧,境是境界,是所觀的。「所觀者何」,觀什麼?「不出色、心」。這是科學,叫我們仔細去觀察,觀察宇宙,觀察萬物,宇宙萬物不出色法跟心法。色法是物質現象,心法就是念頭,起心動念,確確實實這兩樣東西造成了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底下兩句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觀的基礎,就是佛菩薩看一切法的基礎,理論的基礎。「色從心造,全體是心」。正是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的,德國普朗克說,這是個一生專門研究量子的,物質現象是他發現的,根據他的研究,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什麼?物質的基礎是意念,念頭。所以今天量子力學家提出「以心控物」,我們用心來控製物質。這個道理佛在叁千年前說的,最近的叁十年,量子力學家才發現,證明佛經上講的正確。念頭重要!我們曉得念頭重要,我們今天念頭集中在阿彌陀佛上,你怎麼會不成佛!所以,真正上根人就這一句就行了,全解決了。我們把它落實在信願持名,這是修行人當中的上根者。
「故經雲」,這是佛經上常說的,「叁界無別法」,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六道,六道裏面沒有別的法,「唯是一心作」。這不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嗎?佛講的嗎?「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大乘經上常說的。唯是一心作,誰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所以自己對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決定不能去怪罪別人。如果說是怨天尤人,那你是大錯特錯,你是迷惑顛倒,你不知道唯是自己的一心作,于別人不相幹。于別人相幹,我們永遠成不了佛,我們如何把別人的心擺平?做不到。自己的事情好辦,只要把自己的心擺平,就成佛了。所以成佛這樁事情于人不相幹,于佛菩薩都不相幹,你念《金剛經》就曉得。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化衆生,是什麼個態度?真正基本的態度,是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而得度者。多幹淨,多利落,度衆生不著度衆生的相。你自己成就了,是你自己度自己的,不是佛度你的。佛對我們的恩德,只是做了一個介紹,增上緣而已。所以他不居功,不是說「我度你」,不是,沒有這個意思。他要一有居功,他的心被染汙了,不清淨了。痕迹都不著,所以他才能證無上菩提;落一點痕迹,就錯了。所以佛菩薩在世間,用的是什麼心?我們這個經題上講得好,清淨平等覺,他用的是這個心。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心,我們要學用清淨平等覺。你用真心,用真心是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是實報莊嚴土裏的菩薩,不是普通菩薩。
智者大師,傳說裏面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在中國的應身。當年在印度,是以佛身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在中國,是由比丘身出現。應以什麼身出現,他就用什麼身,應以什麼身,是誰的意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沒有意思,而是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衆生喜歡什麼樣的身相,他就現什麼身相,衆生喜歡聽什麼樣的經教,他就說什麼經教,決定沒有自己的意思,這是佛菩薩。有自己的意思就有我了,佛菩薩無我。佛菩薩以什麼爲我?以虛空法界是我,不是以這個身是我。遍法界虛空界就是我,所以一切衆生都是我,樹木花草也是我,山河大地也是我,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我,叫大我、真我。沒有這個執著,沒有這種起心動念。
我執要破,頭一個破身見,知道身不是我。身見破了,證須陀洹果,往生到極樂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同居土,他升了,他不在同居土裏。所以我們知道,方便土裏頭叁輩九品,上叁輩的是菩薩往生的,十法界裏頭佛菩薩往生的,中輩跟下輩往生的,應該中輩是緣覺,下輩是聲聞。聲聞是下叁品,緣覺是中叁品,菩薩是上叁品,這一對比就很清楚、很明白。那是什麼?自己修行的功夫。這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念佛功夫的淺深,是這個意思。淺深是你放下多少,你放下得愈多,功夫就愈深,深信;放下愈少,功夫愈…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