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五集▪P4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她說有一天有個出家人到她家裏來化緣。她南京住的那個地方我去過一次,是很深的庭院。大門進去很多樹木,再有第二道門,二門進去的時候也是個庭院,庭院後面是她住家的地方,客房。所以院子很大。這個和尚出現在她家裏,問他從哪裏來的?九華山來的。有什麼事情?化五斤香油。那時候周師母沒學佛,沒有供養他,這和尚就走了。走了之後突然想起來,我家這個庭院大門、二門沒開,他怎麼進來的?走了之後也沒人送他,他到哪裏去了?怎麼會遇到這個事情?說話清清楚楚,不是作夢,大白天的事情。一直不能解決。以後到臺灣住在臺中,跟李老師學佛,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老師說,那是地藏王菩薩。她後悔莫及!妳跟菩薩有緣,菩薩現身讓妳看見。所以以後一生每天讀《地藏經》、念大悲咒,她的大悲水非常靈驗,什麼病都能治,這誠信!真誠心的感應。周師母非常好的人,決定沒有妄語,這是感應道交。所以,我們真心修行,真心求生淨土,諸佛菩薩、護法善神真的保佑你,真在你身邊,一點都不假。

  妙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境界,這個境界你要不著相就妙,著相就不妙了。著相怎麼?著相你生煩惱,不著相你生智慧,它怎麼不是妙境!正是境隨心轉,好境界到哪裏去求?求不到,念頭一轉,一切境界都是妙境。就是真正了解,外面境界非空非假,非有非無。境就是心,心就是境,真心顯真境給你,妄心顯妄境給你,境沒有真妄,心也沒有真假。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境界所現的就是諸法實相,我們所住的就是實報莊嚴土。起心動念,實報土就不見了,就是十法界,唯識所變,就變成十法界。如果有分別執著,這迷得就深了,愈迷愈深,你出不了輪回。輪回本來沒有,是自己妄心變現出來的,無不是自作自受,念頭轉過來就沒有。

  所以,心就是能行能趣之心,我們行的是菩提道,我們所行的是佛道,與菩提、與極樂世界一天一天的接近,趣就是趣向。我們的心跟它接近,境界真的就接近了;我們的心如果還是留戀這個世間,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就愈來愈遠。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我們想到極樂世界不是爲別的,是爲了親近阿彌陀佛、是爲了成無上道,這都是真實法,一定要用真心。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真心,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它叫妄心,真妄是一不是二。真心見諸法實相,妄心見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說一切唯心造,就是自己現前一念的念頭,發現現前的境界。

  「中根之人,觀上妙境不悟」,第一段講的妙境你不能覺悟,「須再加發心」,這是講你發真正菩提心。「于靜心中思惟彼我」,這是清淨心,你常常去想,想就是觀,看自己、看別人。「痛憫自他無量劫來沈淪生死」,我跟這些六道衆生,生生世世都沈淪在六道,搞生死輪回。「縱發小志」,小志是善心,發了善心,依舊「迷菩提心」。「我今雖知,行猶未備」,我們修行,未備是還有缺陷,信願行都不足,都達不到標准。「故依前妙境」,前面不思議的境界,「發四弘誓」,要真發。四弘誓願早晚課課誦本上都有,每天念,念沒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兩種誓願是度衆生的,度衆生一定要先度自己,自己沒度怎麼能度衆生?度衆生從哪裏做起?要從「煩惱無盡誓願斷」,從這做起。煩惱斷了我才有能力度衆生,煩惱斷了智慧開了。下面還有兩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兩句圓滿成就自己,然後第一個願才能夠實現。斷煩惱成就德行,今天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這一條沒有,這一條沒有,全部落空了。

  斷煩惱從哪裏做起?持戒。今天我們把戒疏忽了,光是在學經教,學經教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沒有前面的基礎,所學的經教都變成知識,它不是智能。經教是智能,把智能變成知識,不起作用,自己了生死出叁界沒分,這個怎麼辦?念佛都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要得念佛叁昧,得念佛叁昧他有定共戒,爲什麼?他心是定的,定不會犯戒。譬如說他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念茲在茲,一天二十四小時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別的雜念,他什麼戒都具足了,這叫定共戒。他開悟之後,一切明白了,叫道共戒,道裏面一切戒具足,不犯,定中也是如此。如果說他沒有得定,又沒有開悟,光學這些經教,學得不錯,講得頭頭是道,全是佛教知識,這個沒用,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也不能往生。實在說不如一個老太婆,什麼都不懂,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那個能往生。她沒受過戒,她有定共戒,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縱發小志的人很多,迷菩提心的人很多,菩提是覺悟,覺悟才衆生無邊誓願度。爲什麼?衆生跟我一體,積極要求幫助衆生,先積極成就自己。後面叁願是成就自己的,先要斷煩惱。斷煩惱,這個十乘觀就是教給我們斷煩惱的方法。首先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大白,你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不再起心動念,煩惱就斷了,真斷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人家贊歎我,歡喜,一毀謗我,生氣,這不行,這禁不起考驗。境界一現前,煩惱現前,不生智慧。真有智慧的人,境界現前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清楚的是什麼?一心造,是我自性變現的。極樂世界是心現的,沒有識變,現前的環境是心現加上識變。我不用識,我在境界裏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現前的境界就是心現沒有識變。那是什麼境界?實報莊嚴土的境界,就在當前,沒有先後、沒有遠近。

  所以境由心生,境隨心變,完全看我們用什麼心,一定要曉得,境是隨心轉的。物質環境如是,人事環境亦如是,就看我們用什麼心待人。用菩薩界的心待人,人都是菩薩;用佛心待人,人全是佛,只是這個佛裏頭,他有迷惑。你見到真佛,爲什麼?你見到他的佛性,但是他現在在迷惑,你很清楚。無論他做什麼壞事你也不會放在心上,他做什麼好事也不放在心上,你不受外面境界幹擾,這個境叫妙境。

  「法門無盡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這都是上求佛道,上求佛道才能下化衆生,第一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下化衆生。「發此誓願,如理思惟,豁然悟理,入凡、聖位」。這個凡聖位後頭有批注,「凡即五品位」,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這是五品位,五品位是凡夫,不是聖人。「爲圓教觀行即之位,十信之位」,十信菩薩,沒有出離十法界。智者大師他老人家所示現的,他在往生的時候,這是念佛往生的。弟子們問他,您老人家往生是什麼位次?他告訴大家,我往生是五品位。五品位裏頭,最高的是方便有余土上輩往生,最下的是方便有余土下輩往生;如果是在凡聖同居土,是凡聖同居土的上輩往生。五品位,這是凡!

  聖,聖就是十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生實報莊嚴土,叫做聖,生方便有余土,這叫賢,叫聖賢。換句話說,這五品我們可以修,五品裏頭當然也有高低。隨喜,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隨喜需要什麼樣的心態?要無我、要無邊見、要無成見,你就能隨喜,歡歡喜喜的跟一切大衆相處。無我,《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真能隨喜。也就是說跟一切人相處、一切境界相處不再計較了,心平等、心清淨,沒有計較、沒有好惡,沒有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沒有了,這個念頭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這真功夫,而且是初級的功夫、基礎的功夫,這種功夫沒有,會産生障礙。這是什麼?真發菩提心。五品,菩提心還沒有到真正的位子,發菩提心,菩提心不圓滿。菩提心圓滿了證聖位。所以初住,初住叫發心住,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人就住在那個地方,實報莊嚴土。

  真心,一定現真的境界,不會現妄的,所以這十種理觀對我們真有幫助。什麼叫功夫?這叫真功夫,處事待人接物沒有自己;沒有對立,邊見就是對立;沒有成見。跟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圓圓滿滿,他的造作,造善、造惡于我不相幹。我很清楚,造善叁善道,造惡叁惡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求往生極樂世界、成佛之道,這叫發真正菩提心。我們這十種觀法,我們學過這一遍,我們自己的修行方法,信、願、持名,它這十種觀法全在其中,一法不漏。就是淨宗高、妙,一法具足一切法,一門具足一切門,真正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