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六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6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十乘理觀」。我們前面學到第二「發真正菩提心」,現在從第叁看起:
「叁、善巧安心,善巧安心者,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以法性爲所安,以寂照爲能安。寂即是止,照即是觀」,換句話說,止觀是能安,法性是所安。這個意思是說,「若信此心但是法性,則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了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如是體達功成,法界俱寂,是名爲止」,我們先看這一段。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句話說,若信此心但是法性,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六道衆生所迷之處。他迷在哪裏?不知道這個心是法性。心性是一不是二,覺悟的時候我們就叫它性,見性;迷了的時候,就叫它做妄心。什麼是妄心?第一個,它是生滅的現象,它不是常住的。我們的念頭,細心一觀照就很清楚,世間人常講回光返照,也就是仔細去想想自己這個念頭,前面念頭滅了,後面念頭就生起來了,一個接一個,從來沒有中斷。而且這個念頭變幻無常,不是專門想一個念頭;如果專門想一個念頭,住心一處,那就是定,它不定,它無常,它不定,這叫妄心。我們常說胡思亂想,自己沒有法子控製,連睡覺的時候它都不停止。作夢就是這個現象,如果念頭沒有了,不會作夢。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念頭生滅,日夜都不停。經曆的時間很長,所以養成一個習慣。我們不知不覺,從來沒有留意念頭這樁事情。好像我們人的呼吸,呼吸重要,一口氣不來,人就不在了,但是從來沒有留意過,呼吸我要注意一下,沒有,這就習慣。我們對我起心動念也成了這個習慣,不知不覺。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對于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一絲毫都不迷,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知道這是假的,這是個妄念,虛幻的現象。
但是虛幻現象之體,就是它依什麼起來的,它依法性,它的體就是法性。法性也就是自心,自心講得比較貼切,就是自己的心。講法性,那就是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這個心,心現識變。前面所說的色從心造就是法性,法性變成現在的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就是法性,起心動念變造萬法。《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無量無邊,它說的法界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法界就是萬法,萬法就是法界。法界的性?法界的性是真心,真心能現,真心能生。真心雖然什麼都沒有,它能生、它能現,它一絲毫缺減都沒有,像智者大師所說的,自性裏面有圓滿的智慧。自性智慧在八識五十一心所裏面稱它是證自證分。心心所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你怎麼知道它有自證分。所以證自證分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不是外頭來的。
這是大乘教常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全是心現,全是識變。識就是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它不會變,它現的相不會變,因爲這裏頭有分別執著,五蘊裏頭就有。這個要記住,五蘊是現象裏頭的基本現象,所有現象都是從它生的。科學家告訴我們,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全在自性裏頭。自性因爲它沒有這叁種現象,所以說它作空。這個空不是無,不能當無說。爲什麼?它能現現象,叁種現象它都能現,能現萬法。意念在哪裏?我們找不到,因爲它不是物質現象,我們看不到,它也不是音聲,我們聽不到。它在不在?在。怎麼知道它在?我們有思想,思想就是念頭。思想究竟在哪裏?確實找不到。物質的現象有形有色,換句話,它有範圍,第六意識沒有範圍,廣大無邊際,它能想過去、能想未來、能想此界、能想他方,它這個範圍太大太大。大乘教裏佛說它所緣的境界,向外緣,它能緣到宇宙、虛空法界,它能緣到;向內緣,它能緣到阿賴耶,這麼大的能量。
《楞嚴經》上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裏?阿難說了七處,佛都否定,阿難都說錯了。爲什麼?心無時無處而不在,不能說在哪一個地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實際上就是五蘊,是一體五種不同的作用。色是個物體,這個物體它有感受,像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做實驗,水是一個物體,實驗證明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會看、會聽就是受;懂得人的意思,它會想;它的能量相續不間斷,這是行;它能隨著衆生的念頭産生變化,那是識。所以實驗出來,我們知道,水有受想行識。換句話說,不能把它看作純物質,它有心,受想行識是心法,心跟物結合成一體。我們一般把它看作礦物。
于是從水實驗我們就明白,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沒有一樣沒有受想行識的,你決定找不到。小到微中子,這佛經裏面說極微之微,不能再小了,這就是物質基本的單位,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這一個基本東西組成的。《金剛經》上講「一合相」,那個一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許許多多聚集在一塊,它排列的方法不一樣,這就構成誇克,構成粒子,構成原子,再構成分子、構成細胞,到這裏我們才能看得到。一個細胞裏頭有多少微中子,一個細胞裏頭有多少個原子?原子裏頭一個電子是一百億個微中子,你就想到一個細胞要用微中子計算,真叫不可思議。
這一般講宇宙的奧秘,叁千年前佛菩薩把它揭穿,到今天,叁千年之後,最近的叁十年,科學家把它證明了,證明佛經上所講的完全正確,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佛告訴我們,這種智慧不是他專利的,就是不是他專有的。哪些人有?一切衆生個個都有。佛說的不是妄語,《華嚴經》上講的,這世尊說的,「一切衆生本來是佛」。《觀無量壽佛經》裏頭佛講到淨宗的原理,淨土宗的理論依據,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淨土修學就建立在這一個理論基礎上。爲什麼念佛能成佛?因爲你本來是佛。一切法唯心造,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現在天天想佛,天天念著佛,那不就成佛了!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不是佛,你怎麼念你也成不了佛。你本來是佛,你真的是佛,只是你一時胡塗而已,把本來是佛忘掉了,承認我是衆生、我是凡夫,承認這個,你不承認你自己是佛,不承認自己是菩薩,那就沒法子。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透徹、搞明白,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全體是法性,都是這個心性變現出來的。
心性是不生不滅,心性是從來沒有動搖過,自性本定。但是它有感應,衆生有感,它就有應。沒有感的時候它不現相,你找不到它,它在你面前你也找不到;可是衆生有感它就現相,自然現相,沒有任何理由。迷沒有理由,覺也沒有理由。本來是覺,這一念不覺,迷了;迷了之後,看什麼時候遇到緣,緣幫助你了解真相,真相了解之後,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悟也沒有原因,這是事實真相。迷悟之體是一個,心性、法性是一個,迷悟的相不一樣,迷悟的起用不一樣。覺的用,自在,迷的用,苦惱;六道輪回、叁惡道是迷起的作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一真法界是悟起的作用。迷悟作用不同,迷悟作用平等,說穿了,是一不是二,迷悟不二,凡聖不二,天堂地獄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你就覺悟了。
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無量無邊。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門就是一門,一門就是無量門。哪一門?門門是一門,門門是無量門。佛法裏頭沒有獨一,它是任一,任何一法都能成無上道,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凡夫看不平等,有高下,這個高下是從我們妄念裏面生的,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裏頭生出來的,這些高下。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看不到高下,那你的看法一定跟《金剛經》上講的一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就會看到這個樣子。怎麼平等?全是法性。
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器上看不一樣。我早年在美國,有一個同修也是華人,他做假首飾,鍍金做的。他的展覽室,玻璃櫃裏面展覽出來,差不多將近兩萬種,花樣不一樣,你進去看,真叫美不勝收,琳琅滿目。首飾,它是鍍金的,不是純金,鍍金的。鍍金放在那裏,你看不出來是假的,很便宜,每一件幾塊錢、十幾塊錢,丟掉不心痛,戴起來真漂亮,比真的還漂亮,所以銷路好,銷全世界。我去參觀,還有一些人陪同我一起去,我就告訴大家,你們今天看到了,古大德舉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這裏看到了。不明了真相的人,看到什麼?看到這是成千上萬的這些工藝品;內行的人一看,你看到什麼?我只看到一樣東西,金,它全是金的。再多的樣子全是金的,全體就是一個金子。
這個跟覺悟的人看我們這個花花世界,他看到是什麼東西?就看到一個心。這花花世界林林總總這些現象全是一心變現的,全體是心。就好像參觀這個黃金、金器的展覽,全體就是個黃金,就是金,他看到真的東西了。看到相?那是假的,假相。所以佛叫我們看東西,至少要看叁面,體、相、作用,這才把真相明白了,看一個不行,要看叁面,體、相、用。要微細觀察,至少看八面,這裏頭有因緣果。體裏頭有體相用,有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相裏面也有體相用,有相之體、相之相、相之用;作用裏頭也有體相用,用之體、用之相、用之用。看東西怎麼個看法!八面還有兩面,事跟理,體之體裏面有理有事,體之相裏頭也有理也有事,體之用裏頭還是有理有事。面面看到,那叫深入,你看得細。我們普通人沒有這個能力,只看到表面,哪有這麼微細!從這個地方我們才能稍稍體會一點,佛菩薩看東西跟我們不一樣,他看透了。看透了之後,得了一個總結是什麼?總結是空,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我們連自己的身都不可得,我們自己的念頭也不可得,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控製,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執著,全是假的。
既然知道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空不是無,假不是沒有。佛教導我們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