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六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十乘理观」。我们前面学到第二「发真正菩提心」,现在从第三看起:

  「三、善巧安心,善巧安心者,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以法性为所安,以寂照为能安。寂即是止,照即是观」,换句话说,止观是能安,法性是所安。这个意思是说,「若信此心但是法性,则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了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如是体达功成,法界俱寂,是名为止」,我们先看这一段。这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说,若信此心但是法性,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六道众生所迷之处。他迷在哪里?不知道这个心是法性。心性是一不是二,觉悟的时候我们就叫它性,见性;迷了的时候,就叫它做妄心。什么是妄心?第一个,它是生灭的现象,它不是常住的。我们的念头,细心一观照就很清楚,世间人常讲回光返照,也就是仔细去想想自己这个念头,前面念头灭了,后面念头就生起来了,一个接一个,从来没有中断。而且这个念头变幻无常,不是专门想一个念头;如果专门想一个念头,住心一处,那就是定,它不定,它无常,它不定,这叫妄心。我们常说胡思乱想,自己没有法子控制,连睡觉的时候它都不停止。作梦就是这个现象,如果念头没有了,不会作梦。

  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念头生灭,日夜都不停。经历的时间很长,所以养成一个习惯。我们不知不觉,从来没有留意念头这桩事情。好像我们人的呼吸,呼吸重要,一口气不来,人就不在了,但是从来没有留意过,呼吸我要注意一下,没有,这就习惯。我们对我起心动念也成了这个习惯,不知不觉。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知道这是假的,这是个妄念,虚幻的现象。

  但是虚幻现象之体,就是它依什么起来的,它依法性,它的体就是法性。法性也就是自心,自心讲得比较贴切,就是自己的心。讲法性,那就是说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是这个心,心现识变。前面所说的色从心造就是法性,法性变成现在的起心动念,所以起心动念就是法性,起心动念变造万法。《华严经》上说得很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无量无边,它说的法界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法界就是万法,万法就是法界。法界的性?法界的性是真心,真心能现,真心能生。真心虽然什么都没有,它能生、它能现,它一丝毫缺减都没有,像智者大师所说的,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自性智慧在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称它是证自证分。心心所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你怎么知道它有自证分。所以证自证分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不是外头来的。

  这是大乘教常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法全是心现,全是识变。识就是分别执着,没有分别执着它不会变,它现的相不会变,因为这里头有分别执着,五蕴里头就有。这个要记住,五蕴是现象里头的基本现象,所有现象都是从它生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自然现象、心理现象、物理现象,全在自性里头。自性因为它没有这三种现象,所以说它作空。这个空不是无,不能当无说。为什么?它能现现象,三种现象它都能现,能现万法。意念在哪里?我们找不到,因为它不是物质现象,我们看不到,它也不是音声,我们听不到。它在不在?在。怎么知道它在?我们有思想,思想就是念头。思想究竟在哪里?确实找不到。物质的现象有形有色,换句话,它有范围,第六意识没有范围,广大无边际,它能想过去、能想未来、能想此界、能想他方,它这个范围太大太大。大乘教里佛说它所缘的境界,向外缘,它能缘到宇宙、虚空法界,它能缘到;向内缘,它能缘到阿赖耶,这么大的能量。

  《楞严经》上一开端,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心在哪里?阿难说了七处,佛都否定,阿难都说错了。为什么?心无时无处而不在,不能说在哪一个地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实际上就是五蕴,是一体五种不同的作用。色是个物体,这个物体它有感受,像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做实验,水是一个物体,实验证明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会看、会听就是受;懂得人的意思,它会想;它的能量相续不间断,这是行;它能随着众生的念头产生变化,那是识。所以实验出来,我们知道,水有受想行识。换句话说,不能把它看作纯物质,它有心,受想行识是心法,心跟物结合成一体。我们一般把它看作矿物。

  于是从水实验我们就明白,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没有一样没有受想行识的,你决定找不到。小到微中子,这佛经里面说极微之微,不能再小了,这就是物质基本的单位,所有物质现象都是这一个基本东西组成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那个一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微中子。许许多多聚集在一块,它排列的方法不一样,这就构成夸克,构成粒子,构成原子,再构成分子、构成细胞,到这里我们才能看得到。一个细胞里头有多少微中子,一个细胞里头有多少个原子?原子里头一个电子是一百亿个微中子,你就想到一个细胞要用微中子计算,真叫不可思议。

  这一般讲宇宙的奥秘,三千年前佛菩萨把它揭穿,到今天,三千年之后,最近的三十年,科学家把它证明了,证明佛经上所讲的完全正确,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佛告诉我们,这种智慧不是他专利的,就是不是他专有的。哪些人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佛说的不是妄语,《华严经》上讲的,这世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观无量寿佛经》里头佛讲到净宗的原理,净土宗的理论依据,两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净土修学就建立在这一个理论基础上。为什么念佛能成佛?因为你本来是佛。一切法唯心造,一切法从心想生,我现在天天想佛,天天念着佛,那不就成佛了!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不是佛,你怎么念你也成不了佛。你本来是佛,你真的是佛,只是你一时胡涂而已,把本来是佛忘掉了,承认我是众生、我是凡夫,承认这个,你不承认你自己是佛,不承认自己是菩萨,那就没法子。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透彻、搞明白,遍法界虚空界全体是心,全体是法性,都是这个心性变现出来的。

  心性是不生不灭,心性是从来没有动摇过,自性本定。但是它有感应,众生有感,它就有应。没有感的时候它不现相,你找不到它,它在你面前你也找不到;可是众生有感它就现相,自然现相,没有任何理由。迷没有理由,觉也没有理由。本来是觉,这一念不觉,迷了;迷了之后,看什么时候遇到缘,缘帮助你了解真相,真相了解之后,不定在什么时候豁然大悟,悟也没有原因,这是事实真相。迷悟之体是一个,心性、法性是一个,迷悟的相不一样,迷悟的起用不一样。觉的用,自在,迷的用,苦恼;六道轮回、三恶道是迷起的作用,极乐世界、华藏世界、一真法界是悟起的作用。迷悟作用不同,迷悟作用平等,说穿了,是一不是二,迷悟不二,凡圣不二,天堂地狱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你就觉悟了。

  佛法修行的方法很多,无量无边。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门就是一门,一门就是无量门。哪一门?门门是一门,门门是无量门。佛法里头没有独一,它是任一,任何一法都能成无上道,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凡夫看不平等,有高下,这个高下是从我们妄念里面生的,从我们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生出来的,这些高下。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看不到高下,那你的看法一定跟《金刚经》上讲的一样,「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就会看到这个样子。怎么平等?全是法性。

  古人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器上看不一样。我早年在美国,有一个同修也是华人,他做假首饰,镀金做的。他的展览室,玻璃柜里面展览出来,差不多将近两万种,花样不一样,你进去看,真叫美不胜收,琳琅满目。首饰,它是镀金的,不是纯金,镀金的。镀金放在那里,你看不出来是假的,很便宜,每一件几块钱、十几块钱,丢掉不心痛,戴起来真漂亮,比真的还漂亮,所以销路好,销全世界。我去参观,还有一些人陪同我一起去,我就告诉大家,你们今天看到了,古大德举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这里看到了。不明了真相的人,看到什么?看到这是成千上万的这些工艺品;内行的人一看,你看到什么?我只看到一样东西,金,它全是金的。再多的样子全是金的,全体就是一个金子。

  这个跟觉悟的人看我们这个花花世界,他看到是什么东西?就看到一个心。这花花世界林林总总这些现象全是一心变现的,全体是心。就好像参观这个黄金、金器的展览,全体就是个黄金,就是金,他看到真的东西了。看到相?那是假的,假相。所以佛叫我们看东西,至少要看三面,体、相、作用,这才把真相明白了,看一个不行,要看三面,体、相、用。要微细观察,至少看八面,这里头有因缘果。体里头有体相用,有体之体、体之相、体之用;相里面也有体相用,有相之体、相之相、相之用;作用里头也有体相用,用之体、用之相、用之用。看东西怎么个看法!八面还有两面,事跟理,体之体里面有理有事,体之相里头也有理也有事,体之用里头还是有理有事。面面看到,那叫深入,你看得细。我们普通人没有这个能力,只看到表面,哪有这么微细!从这个地方我们才能稍稍体会一点,佛菩萨看东西跟我们不一样,他看透了。看透了之后,得了一个总结是什么?总结是空,万法皆空,了不可得。我们连自己的身都不可得,我们自己的念头也不可得,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控制,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执着,全是假的。

  既然知道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空不是无,假不是没有。佛教导我们终极的目标,没有别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