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把妄想放下,妄想是假的,對你有害,沒有利,分別放下、執著放下。這叁樣東西都放下,恭喜你,你成佛了。凡夫跟佛差別就在此地,叁樣都放下了是佛,叁樣都放不下是凡夫。菩薩比佛差一點,叁樣放下兩樣,還有一樣沒放下,菩薩,妄想沒放下,分別執著放下了,這人是菩薩。阿羅漢又差一等,阿羅漢叁樣只放下一樣,不執著,他有分別、他有妄想。于是我們就明了,佛法的修行自始至終放下而已,千經萬論都是教我們放下。爲什麼放不下?你對真相不了解,所以你沒放下。千經萬論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了,你自然放下了。這個自然放下在此地就是善巧安心,你把你的心安住在一個地方,不至于心浮氣躁,不至于妄念紛飛。妄念紛飛、心浮氣躁是心沒地方安住。心要住在一處,好了,住在一處心就安了,住在一處那叫禅定,定在一個地方。住在一處,縱然沒有開悟,你還是凡夫,你的能量就比別人高,你的智慧比別人大,你的福報就比別人強,只要把心安在一個地方。這也是宇宙的奧秘,心性不可思議。

  菩薩六波羅蜜裏頭有忍辱、禅定,辦大事有大耐心,辦小事有小的耐心,人要沒有耐心什麼事都辦不成。一天叫你拜叁百拜佛,你沒有耐心,拜了叁十拜你就累了,就不想再拜了,真有這個事情,沒有耐心。中國古人講沒有恒心,佛法講沒有耐心,沒有耐心的人什麼事都做不成,愈是大的事業,愈有大的忍耐。耐心再升級就是定,心定在一處。佛在大小乘經論都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遺教經》上有,大乘經論上佛也常說。或者說「止心一處」,止觀的止,跟製心一處是一個意思,你把心止在這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的心散亂的,胡思亂想,想現在、想過去、想未來、想自己、想別人,亂想,想佛菩薩,也想妖魔鬼怪,什麼都想,統統散掉了。像一盞燈一樣,它的光是四面八方照。我們把這個光比作心,那這個光要是把它收集起來,像一條線一樣,這光厲害。現在這個光,我們隔一張紙,它都照不過去。如果把它集中在一處,這就叫激光,激光我們曉得,鋼板都能穿過。從這個比喻上你去體會,我們把心、念頭集中一處,那還得了!

  念頭集中一處,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它産生的是能量出現了,智慧出現了,還有福德出現了,都在光明之中。這心裏頭本有的,《華嚴經》上佛說得好,「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爲什麼不能證得?但以煩惱而不能證得。我們能把心集中一處就證得了。講得很有道理。佛爲什麼能講得出來?因爲他自己把心集中在一處了,所以他什麼都能辦,神通廣大,智慧無量。我們今天缺的就是這一點,他的心跟我們的心沒有兩樣,他能夠集中,我們沒法子集中,都是散亂的。所以有同學,很少,有這麼一個、二個,他能夠把妄念雜念放下,把心收在一處,收在《無量壽經》上,天天讀誦《無量壽經》,把心收在這一句佛號上,每天念阿彌陀佛,他辦了大事。爲什麼?他見到阿彌陀佛了。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菩薩透這個信息給我們。我們真想見佛,你就記住,憶佛、念佛。憶是心裏想佛,心裏頭有阿彌陀佛,這叫憶佛;口裏頭念阿彌陀佛,這叫念佛。心想口念,時間久了,佛就現身。佛爲什麼現身?我們的憶、念把佛的形相變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這個憶、念是感,佛就有應,這是感應,現的佛不是假佛,是真佛。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裏看到宋朝的瑩珂法師,這個人雖然出家,不守清規,破戒的比丘,做了很多惡事。但是他有一個長處,他怕死。爲什麼?他知道他死了以後一定墮地獄,想到地獄恐怖、害怕,這怎麼得了,造的地獄業!向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不墮地獄?就有一個同學給他一本《往生傳》,念佛往生的《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痛哭流涕,很受感動,于是他把自己關在寮房裏頭,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了叁天叁夜,不吃飯、不喝水,一口氣念叁天叁夜,怕墮地獄!這叁天叁夜,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你看製心一處可以把阿彌陀佛念來,真厲害。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好好修行,忏悔,改過自新,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到你臨命終的時候我來接你,這等于授記了。他很聰明,他說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誘惑,人家一誘惑,我又會幹壞事,那這十年不知道幹多少壞事,我還能往生嗎?求阿彌陀佛,你現在就帶我去好了,十年壽命我不要了,懇求。阿彌陀佛很慈悲,答應了,好吧,叁天之後我來接你。這個很歡喜,叁天之後。

  阿彌陀佛爲什麼不當時帶他走?當時帶他走不産生影響,叁天之後,産生很大影響。爲什麼?大家都知道了,他叁天之後往生,看他叁天往不往生。叁天真往生,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這什麼?度了好多好多人,從宋朝到我們這個時候,差不多是一千年的樣子,我們都受影響,看到這個記載都深受感動。如果當時阿彌陀佛把他帶走了,沒人知道,房門一打開,你看瑩珂死在那裏了,哪裏知道他見佛往生,沒人知道。所以佛在這個時候,他用這個機會去表表法,自利利他,他這個功德就大了。說明什麼?破戒、造作惡業的人,真正下決心,承認錯誤,痛改前非,一心念佛,佛還是接引他、還是攝受他。瑩珂法師往生的品位,我們相信不是低,很高的品位。爲什麼?他度了多少人,讓多少人看到的時候增長信心、增長願心,改過自新,這個功德還得了!因爲看到他的樣子、聽到他這個信息而改過發心往生的,都受他影響,都是他的功德。所以我們看問題從多方面看,每個角度上你都看清楚,你才知道這不可思議。

  所以修行先要修止,就是要把心定下來,心不能浮動、不能浮躁。心動,心浮躁,我們所學的是佛學常識,是佛教的知識,不是智能。一定要記住,智慧、德能、相好都是從定中生的。在淨宗叫一心不亂,一心能生智慧、生功德、生福報,那是自性裏頭統統具足的,不向外求。記住佛說的這個最重要的話,「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法,法就是心,是一不是二,掌握到一,就全部都掌握到了。所以寂,寂是清淨寂滅。滅什麼?滅念頭,把妄想分別執著滅掉,寂就現前了。寂就是止,你真的止住了。止住在哪裏?止住在法性,只要止住,法性就現前。法性什麼?真心。妄心止住了,真心就現前,你這個心是安住在真心上,不是妄心。照是觀,照是起作用,心止在一處就起觀照的作用,它就照見。照見什麼?一切法的真相你全都明白了。

  這個一切法的真相,我們講前面舉八個例子,體相用、因緣果、事理。每一個字裏頭都包含其它的七個,這就八八六十四,六十四面。六十四面,每一面裏面又含著六十四。我們看問題能夠看到第幾層?看到八面才是看到一層,這一層看到了;六十四面是看到第二層,深入,看第二層;六十四再乘六十四,是你看到第叁層,無有底限的。你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我們比不上阿羅漢、比不上菩薩,我們看東西看得太膚淺,人家那真叫是看得深,有深度,顯示不思議的智能德相。我們對于佛菩薩、聖賢那種恭敬心就生起來了,仰慕、佩服,真正自歎不如,沒有法子跟他比。他們用的是止觀,止才有觀,沒有止哪來的觀?觀是止起的作用,止也是觀起的作用,它兩個可以相輔相成。就是定慧,定中有慧,慧中有定,觀是慧,止是定,所以止觀就是禅定。

  若信此心但是法性,這個信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今天妄想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的心,這個心原來就是法性,這法性迷了,法性沒定在一處,我們的心散亂。起的作用,把一切法看錯了,假的看成真的,真的看成假的,搞顛倒了;于是造業,業有善、有惡;業就感果報,業感果。全是假的,造業也是假的,感果報也是假的,但是假的我們全把它當作真的。就像作夢一樣,不知道自己作夢是假的,醒了才知道全是假的。六道輪回一場夢,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裏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在夢中境界,沒有一樣是真的,統統是這個心變現的,這個心就是法性,法性現在在迷,所以就變成夢境。

  不但六道是個夢境,十法界還是個夢境,六道是夢中之夢。我們哪一天醒過來了,這夢沒有了,不見了,你找六道找不到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醒過來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到這裏頭去了;換句話說,你至少也成了阿羅漢,你不是阿羅漢,你怎麼能住他的境界?那也是一場夢,還不是真的。但是他們那個境界裏頭沒有人造惡業,都是善人,都是好人,都是聖賢弟子,諸佛菩薩的學生,他們都能依教奉行。在那個地方把分別、把妄想放下,他就醒過來了,這醒過來之後,那個境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假的,真的了。你是什麼身分?法身菩薩,妄想分別執著全斷掉了,法身菩薩。

  一真法界裏頭有相,但是這個現象不是生滅相,生滅相是無常的,沒有生滅,那你是真常的。你生到那個地方是化生,沒有胎生,胎卵濕都沒有,化生。生到那個地方的身相,壽命無量,永遠年輕,他沒有變化,他沒有從小長大,從小長大有變化,他沒有變化。而且相貌都非常圓滿,好到我們沒有辦法,說不出來。我們這個世間講人的相好,貴相,富貴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富貴相。一真法界的人,身,佛在《觀經》上講的,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我們沒法子想象,說不出來,等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見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身有八萬四千相,相有八萬四千好,你的身體是法性身,不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今天是阿賴耶的相分,有生有滅,法性身不生不滅,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要相信,心是法性,則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我們今天現象有生有滅,生是法性,滅也是法性。法性有沒有起滅?法性沒有起滅。這個很不好懂,我還得舉個例子,譬如,我們還是用古人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今天有一斤黃金,從前一斤是十六兩,一斤重。一斤重…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