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一定要知道。
你看入五品位,五品位,你看看他修的什麼?隨喜。隨喜不容易,你要不能放下成見、放下對立,你怎麼能夠隨喜?隨喜就絕對不跟人吵架了。還要執著我的對、你的錯,這就隨喜不了。所以普賢十願裏頭,隨喜功德,隨喜是成就功德,爲什麼?把你自己的妄念放下、成見放下,不再執著。你善,我也可以隨喜;惡,也可以隨喜。真了不起!雖然隨喜,心裏不落痕迹,這叫功德。如果口裏沒有這個,心裏還有,這不叫隨喜。心裏頭痕迹都沒有,知道什麼?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善法如是,惡法亦如是,都不可得。心住在一句佛號上,行善,阿彌陀佛;造惡,也阿彌陀佛。造作的人,他有他的果報。造作不善,能勸的人要勸;不能勸的別勸他,勸他,造業更重,他就謗佛了。不勸他,造的業輕;你勸他,造業重。所以,菩薩有慈悲心,不忍心讓造罪的人再加重罪業,所以他不說。能勸、能聽的,這個一定要勸、要說,不能夠接受的絕對不說。
這樁事情,我們在跟李老師學經教,教學的時候,老師把這個表演出來了。我那個時候年輕,不懂,心裏有懷疑,就是好像老師對人不平等。對這個學生,有打、有罵、有教訓;對那個學生,滿面春風,他做得不對,老師也不說,也不會發脾氣。我是悶了一陣子,大概有一個多月,老師看出來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間,問我這樁事情。我說是的,我是有懷疑。老師就說,學生當中,有真願意學的,打他、罵他,他感謝老師,這個要教,要真教;還有些很愛面子,說幾句不好聽,臉上就紅了,樣子就變了,別教了,爲什麼?這樣你要真的教他,就變成仇人了。我才恍然大悟!絕對不跟人結冤仇。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贊歎一句;不好的,一句不說,不結冤仇。在這裏跟老師學到這一門,見到不善也能隨喜。因爲這個不善對我們傷害不是太大,對我們這個社會傷害也不是太大,小不善就不必提了。真正遇到大的不善,那我們講,他不會聽的,要找什麼?他最歡喜的人、最親密的朋友,讓他去試試看。但是言不能過叁,兩次,不可以第叁次,兩次不聽,以後就別說了,說了人家心裏有怨恨。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不要跟人結怨。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慈悲,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
所以五品位,也就是認真學習,沒開悟,學習得很好。你看隨喜、讀誦、說法,今天我們學講經,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們確實在這幹,沒開悟、沒證果,煩惱一品都沒斷。所以入五品,也有一點小智慧,解悟,神智爽利。是一個修道人,是個很好的修道人,真正修得好的,大概都是在這位次,智者是表演給我們看。本不聽學,能解經論,他沒有聽過的、沒有學過的經論,他一聽能聽得懂、能理解。欲釋一義,給你解一句佛法,或者說一個義,辯才無礙,辯不可盡。或說一、二句法,或者說一、二則禅,禅宗的公案。起初對一個、兩個,慢慢大家都很佩服你、都很贊歎,以後人就愈來愈多了,傳誦漸廣。這就是什麼?名出去了,現在講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來跟你學習的,供養、利益就多了。這個時候最怕的,內動宿障,你阿賴耶裏頭煩惱習氣種子,如果受外面境界影響,它起來了。宿障縱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彌至,彌是多,愈來愈多,名氣愈來愈大,利養愈來愈多。爲衆圍繞,親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都沒有了,時間沒有了。非惟正行不進,障道還興,興就是興起,障緣就不斷的出現,你的正行功夫不能進步。這是自古以來普遍的現象,多少修行人在這個境界裏頭被淘汰掉。所以名聞利養絕對不是好事。
我們跟李老師,李老師禁止我們四十歲以前公開講經。爲什麼?就是怕這個事情,防得很嚴。四十歲以前講經,在家裏講,臺中蓮社、慈光圖書館,自己的道場,不出去;四十之後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現在五十也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從前四十是什麼?人家的根厚,根基紮得好,四十而不惑。這個標准是孔子的標准,四十歲不迷惑。孔子,十五有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的境界,以他爲標准。我們四十歲能不迷惑嗎?能不被這些名聞利養動心嗎?一動心就壞了,大幅度的退轉,將來還是搞六道輪回。你看看,谛閑老和尚那個參禅的徒弟,不就是毀掉了!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這地位高,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養也多了,業障就現前了,名利心現前了,把不住了。這個東西一現前,護法神離開了。護法神是護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親債主找上門,這個冤親債主是他沒有出家之前的太太,找來了,把他拖下去,去當土地公去了。鬼道裏頭最小的鬼王,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這樣的果報,倓虛老法師常常用這個例子提醒大家。
「惟當自勉,于名利心,安然不動」,這個很重要!我能保住這一點,是當年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只接受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其它的一概不接受。一生不建道場,真的是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一生教學。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是聽講經教學,上課;修行,你自己的事情,佛不問你。聽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行是生活行爲,生活行爲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生活行爲不外乎叁類,思想,你想錯了,念頭錯了,要修正過來;言語、身體造作,就是身語意叁業。修學的標准就是佛所教的,經論是修正思想的,戒律是修正言語跟身體造作的。他講經律論,不就是修行的標准嗎?講清楚、講明白,你自己就知道怎麼做。所以老師使命只做到開示,悟入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開是啓發,示是做榜樣。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個樣子給你看,這個教育的方式好!好到極處,應當學習,應當把它發揚光大。學生完全受到精神感召,自動自發,不需要管教。每個同學都自動自發的去修行,修正自己錯誤行爲,不修行看到不好意思,自然大家各自認真,依照經律論修正身口意叁業。所以于名利心,安然不動。
我是到晚年,七十叁、四歲的時候,離開新加坡到澳洲,替悟字輩的這些年輕人建一個道場。我知道他們也不是真正幹,建個道場,你們自己有個地方好好去修。我在任何地方講的經,錄音帶、錄像帶都交給你們,你們自己去聽,自己好好學習。方法教給你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有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過去了,沒有一個成就。所以我就告訴大家,再一個十年,看看再十年之後有沒有成就?沒有成就,那就沒法子了。爲什麼不能成就?沒放下。五種見惑沒放下,五種思惑沒放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瞋、癡、慢、疑,這十個沒放下,一個都沒放下,所以沒有成就。連五品位都沒有,五品位在這十個之下。這十個如果破個一、二個,就證小果。五品位在須陀洹之下。如果我們講四向四果,五品位是初果向,向著這個初果,還沒有到,是這個方向,但沒到。到了就證初果。證到初果之後,目標就向著二果,修二果向。修成了,證到二果。所以五品位是初果向,在大乘就是向初信菩薩,向著初信菩薩的目標去邁進,這個方向正確,修成功了,就是初果,就是初信位的菩薩。
「複須忍耐內外榮辱,策勵其心,故名安忍」,你看這多重要!內,讓自己不生煩惱,清淨平等心不受外頭境界影響,無論是別人贊歎。榮,不起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煩惱、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來看待。策勵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順境、逆境都幫助你長成、都幫助你成就。不是幫你成就,就是幫你墮落,境界就是這樣的。所以境界是個中立的,沒有善惡,善惡都在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去對待;用得正,提升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墮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輪回,搞冤冤相報。所以我們要記住,外面境界永遠沒有善惡。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他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我們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緣,境是物質境界,緣是人事境界,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于心,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這不就是說境隨心轉!
現在量子學家提倡以心控物,就這個道理。要用我們的心改變外面的環境。你天天改,不要急著怎麼還沒有轉過來?不要想這些,我功夫不到。只一味求自己,不要求外面,這就對了。我們要從外面求那就錯了,從內求就對了。所以佛法稱爲內學,佛經稱爲內典,就是這個道理。佛法是向內,不是向外的。如果向外叫外道,就錯了,完全錯了。記住前頭第一句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上說的。十乘理觀裏面告訴我們,色是心造的,全體是心。說得多幹淨!一句話,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誰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心。所以任何事情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怪別人。好,自己造的;不好,也是自己造的,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
我們今天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