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一定要知道。
你看入五品位,五品位,你看看他修的什么?随喜。随喜不容易,你要不能放下成见、放下对立,你怎么能够随喜?随喜就绝对不跟人吵架了。还要执着我的对、你的错,这就随喜不了。所以普贤十愿里头,随喜功德,随喜是成就功德,为什么?把你自己的妄念放下、成见放下,不再执着。你善,我也可以随喜;恶,也可以随喜。真了不起!虽然随喜,心里不落痕迹,这叫功德。如果口里没有这个,心里还有,这不叫随喜。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知道什么?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善法如是,恶法亦如是,都不可得。心住在一句佛号上,行善,阿弥陀佛;造恶,也阿弥陀佛。造作的人,他有他的果报。造作不善,能劝的人要劝;不能劝的别劝他,劝他,造业更重,他就谤佛了。不劝他,造的业轻;你劝他,造业重。所以,菩萨有慈悲心,不忍心让造罪的人再加重罪业,所以他不说。能劝、能听的,这个一定要劝、要说,不能够接受的绝对不说。
这桩事情,我们在跟李老师学经教,教学的时候,老师把这个表演出来了。我那个时候年轻,不懂,心里有怀疑,就是好像老师对人不平等。对这个学生,有打、有骂、有教训;对那个学生,满面春风,他做得不对,老师也不说,也不会发脾气。我是闷了一阵子,大概有一个多月,老师看出来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问我这桩事情。我说是的,我是有怀疑。老师就说,学生当中,有真愿意学的,打他、骂他,他感谢老师,这个要教,要真教;还有些很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脸上就红了,样子就变了,别教了,为什么?这样你要真的教他,就变成仇人了。我才恍然大悟!绝对不跟人结冤仇。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赞叹一句;不好的,一句不说,不结冤仇。在这里跟老师学到这一门,见到不善也能随喜。因为这个不善对我们伤害不是太大,对我们这个社会伤害也不是太大,小不善就不必提了。真正遇到大的不善,那我们讲,他不会听的,要找什么?他最欢喜的人、最亲密的朋友,让他去试试看。但是言不能过三,两次,不可以第三次,两次不听,以后就别说了,说了人家心里有怨恨。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要跟人结怨。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慈悲,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所以五品位,也就是认真学习,没开悟,学习得很好。你看随喜、读诵、说法,今天我们学讲经,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们确实在这干,没开悟、没证果,烦恼一品都没断。所以入五品,也有一点小智慧,解悟,神智爽利。是一个修道人,是个很好的修道人,真正修得好的,大概都是在这位次,智者是表演给我们看。本不听学,能解经论,他没有听过的、没有学过的经论,他一听能听得懂、能理解。欲释一义,给你解一句佛法,或者说一个义,辩才无碍,辩不可尽。或说一、二句法,或者说一、二则禅,禅宗的公案。起初对一个、两个,慢慢大家都很佩服你、都很赞叹,以后人就愈来愈多了,传诵渐广。这就是什么?名出去了,现在讲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来跟你学习的,供养、利益就多了。这个时候最怕的,内动宿障,你阿赖耶里头烦恼习气种子,如果受外面境界影响,它起来了。宿障纵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弥至,弥是多,愈来愈多,名气愈来愈大,利养愈来愈多。为众围绕,亲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都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兴就是兴起,障缘就不断的出现,你的正行功夫不能进步。这是自古以来普遍的现象,多少修行人在这个境界里头被淘汰掉。所以名闻利养绝对不是好事。
我们跟李老师,李老师禁止我们四十岁以前公开讲经。为什么?就是怕这个事情,防得很严。四十岁以前讲经,在家里讲,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自己的道场,不出去;四十之后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现在五十也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从前四十是什么?人家的根厚,根基扎得好,四十而不惑。这个标准是孔子的标准,四十岁不迷惑。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的境界,以他为标准。我们四十岁能不迷惑吗?能不被这些名闻利养动心吗?一动心就坏了,大幅度的退转,将来还是搞六道轮回。你看看,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不就是毁掉了!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这地位高,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养也多了,业障就现前了,名利心现前了,把不住了。这个东西一现前,护法神离开了。护法神是护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亲债主找上门,这个冤亲债主是他没有出家之前的太太,找来了,把他拖下去,去当土地公去了。鬼道里头最小的鬼王,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这样的果报,倓虚老法师常常用这个例子提醒大家。
「惟当自勉,于名利心,安然不动」,这个很重要!我能保住这一点,是当年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只接受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其它的一概不接受。一生不建道场,真的是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一生教学。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是听讲经教学,上课;修行,你自己的事情,佛不问你。听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生活行为不外乎三类,思想,你想错了,念头错了,要修正过来;言语、身体造作,就是身语意三业。修学的标准就是佛所教的,经论是修正思想的,戒律是修正言语跟身体造作的。他讲经律论,不就是修行的标准吗?讲清楚、讲明白,你自己就知道怎么做。所以老师使命只做到开示,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开是启发,示是做榜样。释迦牟尼佛自己做个样子给你看,这个教育的方式好!好到极处,应当学习,应当把它发扬光大。学生完全受到精神感召,自动自发,不需要管教。每个同学都自动自发的去修行,修正自己错误行为,不修行看到不好意思,自然大家各自认真,依照经律论修正身口意三业。所以于名利心,安然不动。
我是到晚年,七十三、四岁的时候,离开新加坡到澳洲,替悟字辈的这些年轻人建一个道场。我知道他们也不是真正干,建个道场,你们自己有个地方好好去修。我在任何地方讲的经,录音带、录像带都交给你们,你们自己去听,自己好好学习。方法教给你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有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个成就。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再一个十年,看看再十年之后有没有成就?没有成就,那就没法子了。为什么不能成就?没放下。五种见惑没放下,五种思惑没放下,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瞋、痴、慢、疑,这十个没放下,一个都没放下,所以没有成就。连五品位都没有,五品位在这十个之下。这十个如果破个一、二个,就证小果。五品位在须陀洹之下。如果我们讲四向四果,五品位是初果向,向着这个初果,还没有到,是这个方向,但没到。到了就证初果。证到初果之后,目标就向着二果,修二果向。修成了,证到二果。所以五品位是初果向,在大乘就是向初信菩萨,向着初信菩萨的目标去迈进,这个方向正确,修成功了,就是初果,就是初信位的菩萨。
「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励其心,故名安忍」,你看这多重要!内,让自己不生烦恼,清净平等心不受外头境界影响,无论是别人赞叹。荣,不起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烦恼、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来看待。策励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顺境、逆境都帮助你长成、都帮助你成就。不是帮你成就,就是帮你堕落,境界就是这样的。所以境界是个中立的,没有善恶,善恶都在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用得正,提升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堕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轮回,搞冤冤相报。所以我们要记住,外面境界永远没有善恶。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他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们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缘,境是物质境界,缘是人事境界,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这不就是说境随心转!
现在量子学家提倡以心控物,就这个道理。要用我们的心改变外面的环境。你天天改,不要急着怎么还没有转过来?不要想这些,我功夫不到。只一味求自己,不要求外面,这就对了。我们要从外面求那就错了,从内求就对了。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就是这个道理。佛法是向内,不是向外的。如果向外叫外道,就错了,完全错了。记住前头第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上说的。十乘理观里面告诉我们,色是心造的,全体是心。说得多干净!一句话,遍法界虚空界全体是心,谁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心。所以任何事情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怪别人。好,自己造的;不好,也是自己造的,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我们今天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