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三集) 2012/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乘理观第九,「安忍」,这一段后面还有点意思没有说到。安忍对于修行非常重要,因为这种境界几乎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关口,自古以来太多的人不能通过,从这个地方堕落了。那就是修行功夫得力,五品位就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什么现象?烦恼轻,智慧长。没有读过的经论,一展开就能懂,宣讲一个意思,无论是在理论、是在境界都能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所以会引起别人恭敬。这一恭敬,后面赞叹、供养全来了,在这个时候很容易起贪着,本来没有的,这一起贪着、起傲慢全就毁掉了。我们看古人很多从这淘汰掉的,现前修学的同修,仔细观察,从这个地方淘汰掉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佛教导后学的弟子,佛灭度之后,「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非常有道理!能持戒、能吃苦,就不会被外头境界所动。
印光大师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一生虽然在寺庙里面,不做住持、不做当家、不担任这里头的执事。普陀山三十年,他就管藏经楼,这个对他非常适合,有时间读经,有时间念佛,像管寺庙里头有个图书馆一样。以后,本来是默默无闻,没人知道他,这个工作在一个大寺院里是一桩小事情,很小的小单位。普陀山的游客非常之多,自古以来络绎不绝,去朝拜观世音菩萨。被一些在家学佛的居士,这些居士也都很了不起,有学问、有道德,在普陀山偶尔遇到,发现这个出家人不是凡人,对于佛法确实通达明了,修行有功夫。这被人发现了,别人把这桩事情在报纸、杂志里头刊出来,知道的人愈来愈多,现在的话说,知名度愈来愈高。全国人都知道,普陀山有个印光法师,都对他生仰慕之心,向他求法。
他对于大众的教诲,实在讲一生他有一个原则,他不会离开这个,这个原则就十六个字。教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他的中心思想。你看一部《文钞》,一生他所写出来的东西,都不离这四句,这十六个字是老人的传心法要。敦伦,在中国一般讲就是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什么意思?敦伦什么意思?伦就是这五伦,敦是和睦相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六和敬。六和敬是敦伦尽分最具体的落实,用六和敬对待一切人,这些关系的人。这句话要扩大了,遍法界虚空界跟我们都是同伦,那就是说我们要和谐宇宙、和睦万法。敦伦就扩大了,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我们都应该谦虚、都应该礼敬、都应该赞叹、都应该供养。尽分,尽自己的本分,不要勉强,不要超越,也不能不及,这就是真诚的流露。闲邪存诚,这个闲是防御,对于负面的,我们心里头要知道防范,不接触,不受影响,这是闲邪;存诚,心地永远存着真诚。菩提心、真心,两句话讲尽了。
遇到佛法,佛法决定成就,而且圆满的成就、究竟的成就是什么?就是净土。他在藏经楼三十年阅藏,得出一个总结,那就是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证得究竟圆满。老和尚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但是一生专念佛,其它什么都不搞,这是什么?这就是安忍。他不是不知道,不是没有能力,但是任何一门没有念佛这么圆满。一句阿弥陀佛,把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全都包括尽了,没有能超越的。你们想想,无量觉你能超越吗?阿弥陀佛意思是无量觉;换句话说,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最精华的,你掌握到这个。学佛的人,必须把自己身心性命全都托付给阿弥陀佛,听话,佛教我们怎么做,老老实实去做。佛教我们用真信、真愿往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净宗的正行,这三十七道品可以做助修,功德就圆满了。简单、明了、扼要,一点都不复杂,确确实实稀有难逢的法门,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大幸!没有比这更幸运的事情。一定要把它抓住,这一生只有这一个希望、这一个目标,其它的全是假的,统统应该放下。
用什么态度?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这两愿落实了。自己这一生,「读诵」,只要读诵这会集本就够了;「说法」,只要依着黄念老的集注演说,就决定不会错误。「兼行六度」,这随缘。「正行六度」,是心里头要真有。布施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恋,没有吝啬。教人没有保留,我知道多少全都说出来,不吝法、不吝财。持戒波罗蜜,人真能做到恶念不生,为什么?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没有一个恶念夹杂在里头,持戒波罗蜜圆满。忍辱波罗蜜,无量法门我都学了,我就取念佛求生净土,这要忍辱。《华严》好,《金刚经》好,我都能忍,我不学了,我只学这一门,忍辱圆满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间七情五欲统统放下,不再动心。怎么叫不动心?如果离开这个境界,那个不动心是不可靠的。就在红尘里头天天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是什么?这你学,学不动心,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真功夫,这真精进。离开境界到哪里去修?念经不行,没用处。念经是叫你晓得这些事情,真正功夫一定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在工作上,在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不是不染,是不是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练这个。真正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执着了,这就是阿罗汉;不分别,这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那你成佛了。功夫要在境界里头练,离开境界没地方修行。
所以,佛一再教导我们,绝对不要堕落在二乘。为什么?二乘要离开境界去享受清净,不跟大众接触,他要自己成就、自己受用,所以那小果。真正大成就,是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二乘人做不到,入境界他又动心了,执着是没有了,他还有分别、还有起心动念。所以会修行的人,禅宗祖师常常问学生,「你会么?」这句话意思很深、很广,你会吗?会就是你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你能不动心吗?你能不执着吗?你能不分别吗?能,就成功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了最清楚、最明白的示现,修行怎么修?五十三参就是修行。五十三参是什么?五十三参是实际上的生活,从早到晚。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这个。你接触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能不执着吗?能不执着,阿罗汉;能不分别,菩萨;能不起心不动念,你真的成佛了。要在境界上才能成就,离开境界不行!
有人修得很好,境界一现前不行了,怨恨恼怒烦起来了,贪瞋痴慢疑起来了。这就是说什么?教理他很清楚、很明白,讲得头头是道,境界一现前他还是凡夫,所学的东西不得受用,这就是不能安忍。你修得不错,人家赞叹你、恭敬你、供养你,你自以为不错,贡高我慢的念头生起来,虽然不是很严重,一点点,一点点都不行,把你清净心破掉了。大乘修禅定,在哪里修?我们讲的是百货公司,外国人讲Mall。修禅定不是在禅堂,去逛Mall去,逛百货公司。练什么?练不动心。看得很清楚,样样都清楚,那是什么?那叫慧;如如不动,那是定。定慧等持,那真修禅定。盘腿面壁不行,什么都不知道,外面事情什么都不知道。是不动心,可是一接触外面境界心就动了,苦乐忧喜舍就现前,那是凡夫。要在境界里不动心才叫真不动。
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德,这个四德可以说是根本的根本,好记,要真修!第一德就是随缘妙用。随缘就是五十三参,什么境界都涉入,不是故意的,是随缘,这就对了。有人邀请我们到哪里,去去,没问题,反正没事情;我有事要做,这就不随缘。我没事,很清闲,要我到哪里去就去,可以去,这随缘。妙用是什么?妙用就是在随缘里头练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念佛的人好,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心里就一句佛号,其它全放下。别人说这个好,阿弥陀佛,别人说那个不好,阿弥陀佛,全归阿弥陀佛。二边摆脱掉了,好坏是二边,善恶是二边,利害是二边,人我是二边,是非是二边,统统离开了,心清净了,这叫真修行,那叫真念佛。不是在一个小圈圈里头,没有人干扰念佛,那个一般讲闭关念佛、住山念佛,清净。那是什么时候?功夫纯熟,已经念到家了。念到家为什么闭关?没有人请他去弘法利生,自己又不能说我修的功夫不错了,这是贡高我慢。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我闭关,我住山。人家一说,这个人住山、闭关,了不起。
功夫没有成就,要学,要参学,要在复杂的环境里面去学,顺境要学,逆境也要学,善缘要学,恶缘也要学。这个话讲的,顺境、逆境,称心如意好的环境,要学,不能贪恋,在这里头练什么?不贪,没有留恋。那个不好的环境,非常恶劣的环境,遇到了也要学,学什么?学不生瞋恚、不生怨恨,学这个。因为在那里很容易惹起这些烦恼,所以烦恼从哪里断?烦恼从环境当中断,你不接触环境不行。人事环境,善人、恶人都要接触,善人这边,欢喜、赞叹,没有贪恋;恶人那边也欢喜,不生瞋恚。善人存心、所行我们观察到了,想想我有没有?有,很好,要保持;没有,没有要向他学习。恶人,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他造的那些恶,我想想我有没有?如果有,赶紧改过;如果没有,很好,不要有他的那个心行,提醒自己。全是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菩萨、就是佛,他来示现的,他是舞台表演装给我看的,来度我的。所以我对于善人、恶人平等看待,他都是佛菩萨,都用恭敬心看待,这就对了,我成就了。
我成就了,他们做了好事,无论作善作恶对我,帮我成就。没有他的善恶,我怎么能检查出来我的烦恼断了、我的习气断了,你怎么能知道?必须要通过所谓临床实验,这才是真功夫,这真本事。所以我们把一切人都看成阿弥陀佛,都看成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是真话,这不是假话。不是说我勉强一定要这么,不是的,他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要…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