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叁集) 2012/4/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7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乘理觀第九,「安忍」,這一段後面還有點意思沒有說到。安忍對于修行非常重要,因爲這種境界幾乎是所有的人都會經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關口,自古以來太多的人不能通過,從這個地方墮落了。那就是修行功夫得力,五品位就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什麼現象?煩惱輕,智慧長。沒有讀過的經論,一展開就能懂,宣講一個意思,無論是在理論、是在境界都能滔滔不絕,講得頭頭是道,所以會引起別人恭敬。這一恭敬,後面贊歎、供養全來了,在這個時候很容易起貪著,本來沒有的,這一起貪著、起傲慢全就毀掉了。我們看古人很多從這淘汰掉的,現前修學的同修,仔細觀察,從這個地方淘汰掉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佛教導後學的弟子,佛滅度之後,「以戒爲師,以苦爲師」,非常有道理!能持戒、能吃苦,就不會被外頭境界所動。
印光大師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一生雖然在寺廟裏面,不做住持、不做當家、不擔任這裏頭的執事。普陀山叁十年,他就管藏經樓,這個對他非常適合,有時間讀經,有時間念佛,像管寺廟裏頭有個圖書館一樣。以後,本來是默默無聞,沒人知道他,這個工作在一個大寺院裏是一樁小事情,很小的小單位。普陀山的遊客非常之多,自古以來絡繹不絕,去朝拜觀世音菩薩。被一些在家學佛的居士,這些居士也都很了不起,有學問、有道德,在普陀山偶爾遇到,發現這個出家人不是凡人,對于佛法確實通達明了,修行有功夫。這被人發現了,別人把這樁事情在報紙、雜志裏頭刊出來,知道的人愈來愈多,現在的話說,知名度愈來愈高。全國人都知道,普陀山有個印光法師,都對他生仰慕之心,向他求法。
他對于大衆的教誨,實在講一生他有一個原則,他不會離開這個,這個原則就十六個字。教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他的中心思想。你看一部《文鈔》,一生他所寫出來的東西,都不離這四句,這十六個字是老人的傳心法要。敦倫,在中國一般講就是五倫,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這什麼意思?敦倫什麼意思?倫就是這五倫,敦是和睦相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六和敬。六和敬是敦倫盡分最具體的落實,用六和敬對待一切人,這些關系的人。這句話要擴大了,遍法界虛空界跟我們都是同倫,那就是說我們要和諧宇宙、和睦萬法。敦倫就擴大了,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我們都應該謙虛、都應該禮敬、都應該贊歎、都應該供養。盡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勉強,不要超越,也不能不及,這就是真誠的流露。閑邪存誠,這個閑是防禦,對于負面的,我們心裏頭要知道防範,不接觸,不受影響,這是閑邪;存誠,心地永遠存著真誠。菩提心、真心,兩句話講盡了。
遇到佛法,佛法決定成就,而且圓滿的成就、究竟的成就是什麼?就是淨土。他在藏經樓叁十年閱藏,得出一個總結,那就是淨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證得究竟圓滿。老和尚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但是一生專念佛,其它什麼都不搞,這是什麼?這就是安忍。他不是不知道,不是沒有能力,但是任何一門沒有念佛這麼圓滿。一句阿彌陀佛,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所說之法全都包括盡了,沒有能超越的。你們想想,無量覺你能超越嗎?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換句話說,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最精華的,你掌握到這個。學佛的人,必須把自己身心性命全都托付給阿彌陀佛,聽話,佛教我們怎麼做,老老實實去做。佛教我們用真信、真願往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淨宗的正行,這叁十七道品可以做助修,功德就圓滿了。簡單、明了、扼要,一點都不複雜,確確實實稀有難逢的法門,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大幸!沒有比這更幸運的事情。一定要把它抓住,這一生只有這一個希望、這一個目標,其它的全是假的,統統應該放下。
用什麼態度?隨緣,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普賢這兩願落實了。自己這一生,「讀誦」,只要讀誦這會集本就夠了;「說法」,只要依著黃念老的集注演說,就決定不會錯誤。「兼行六度」,這隨緣。「正行六度」,是心裏頭要真有。布施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布施波羅蜜。爲什麼?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戀,沒有吝啬。教人沒有保留,我知道多少全都說出來,不吝法、不吝財。持戒波羅蜜,人真能做到惡念不生,爲什麼?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沒有一個惡念夾雜在裏頭,持戒波羅蜜圓滿。忍辱波羅蜜,無量法門我都學了,我就取念佛求生淨土,這要忍辱。《華嚴》好,《金剛經》好,我都能忍,我不學了,我只學這一門,忍辱圓滿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世間七情五欲統統放下,不再動心。怎麼叫不動心?如果離開這個境界,那個不動心是不可靠的。就在紅塵裏頭天天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是什麼?這你學,學不動心,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功夫,這真精進。離開境界到哪裏去修?念經不行,沒用處。念經是叫你曉得這些事情,真正功夫一定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在工作上,在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不是不染,是不是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練這個。真正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不執著了,這就是阿羅漢;不分別,這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那你成佛了。功夫要在境界裏頭練,離開境界沒地方修行。
所以,佛一再教導我們,絕對不要墮落在二乘。爲什麼?二乘要離開境界去享受清淨,不跟大衆接觸,他要自己成就、自己受用,所以那小果。真正大成就,是在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二乘人做不到,入境界他又動心了,執著是沒有了,他還有分別、還有起心動念。所以會修行的人,禅宗祖師常常問學生,「你會麼?」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你會嗎?會就是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你能不動心嗎?你能不執著嗎?你能不分別嗎?能,就成功了。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給我們做了最清楚、最明白的示現,修行怎麼修?五十叁參就是修行。五十叁參是什麼?五十叁參是實際上的生活,從早到晚。五十叁位善知識是什麼?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這個。你接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能不執著嗎?能不執著,阿羅漢;能不分別,菩薩;能不起心不動念,你真的成佛了。要在境界上才能成就,離開境界不行!
有人修得很好,境界一現前不行了,怨恨惱怒煩起來了,貪瞋癡慢疑起來了。這就是說什麼?教理他很清楚、很明白,講得頭頭是道,境界一現前他還是凡夫,所學的東西不得受用,這就是不能安忍。你修得不錯,人家贊歎你、恭敬你、供養你,你自以爲不錯,貢高我慢的念頭生起來,雖然不是很嚴重,一點點,一點點都不行,把你清淨心破掉了。大乘修禅定,在哪裏修?我們講的是百貨公司,外國人講Mall。修禅定不是在禅堂,去逛Mall去,逛百貨公司。練什麼?練不動心。看得很清楚,樣樣都清楚,那是什麼?那叫慧;如如不動,那是定。定慧等持,那真修禅定。盤腿面壁不行,什麼都不知道,外面事情什麼都不知道。是不動心,可是一接觸外面境界心就動了,苦樂憂喜舍就現前,那是凡夫。要在境界裏不動心才叫真不動。
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四德,這個四德可以說是根本的根本,好記,要真修!第一德就是隨緣妙用。隨緣就是五十叁參,什麼境界都涉入,不是故意的,是隨緣,這就對了。有人邀請我們到哪裏,去去,沒問題,反正沒事情;我有事要做,這就不隨緣。我沒事,很清閑,要我到哪裏去就去,可以去,這隨緣。妙用是什麼?妙用就是在隨緣裏頭練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念佛的人好,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心裏就一句佛號,其它全放下。別人說這個好,阿彌陀佛,別人說那個不好,阿彌陀佛,全歸阿彌陀佛。二邊擺脫掉了,好壞是二邊,善惡是二邊,利害是二邊,人我是二邊,是非是二邊,統統離開了,心清淨了,這叫真修行,那叫真念佛。不是在一個小圈圈裏頭,沒有人幹擾念佛,那個一般講閉關念佛、住山念佛,清淨。那是什麼時候?功夫純熟,已經念到家了。念到家爲什麼閉關?沒有人請他去弘法利生,自己又不能說我修的功夫不錯了,這是貢高我慢。別人不知道怎麼辦?我閉關,我住山。人家一說,這個人住山、閉關,了不起。
功夫沒有成就,要學,要參學,要在複雜的環境裏面去學,順境要學,逆境也要學,善緣要學,惡緣也要學。這個話講的,順境、逆境,稱心如意好的環境,要學,不能貪戀,在這裏頭練什麼?不貪,沒有留戀。那個不好的環境,非常惡劣的環境,遇到了也要學,學什麼?學不生瞋恚、不生怨恨,學這個。因爲在那裏很容易惹起這些煩惱,所以煩惱從哪裏斷?煩惱從環境當中斷,你不接觸環境不行。人事環境,善人、惡人都要接觸,善人這邊,歡喜、贊歎,沒有貪戀;惡人那邊也歡喜,不生瞋恚。善人存心、所行我們觀察到了,想想我有沒有?有,很好,要保持;沒有,沒有要向他學習。惡人,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他造的那些惡,我想想我有沒有?如果有,趕緊改過;如果沒有,很好,不要有他的那個心行,提醒自己。全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菩薩、就是佛,他來示現的,他是舞臺表演裝給我看的,來度我的。所以我對于善人、惡人平等看待,他都是佛菩薩,都用恭敬心看待,這就對了,我成就了。
我成就了,他們做了好事,無論作善作惡對我,幫我成就。沒有他的善惡,我怎麼能檢查出來我的煩惱斷了、我的習氣斷了,你怎麼能知道?必須要通過所謂臨床實驗,這才是真功夫,這真本事。所以我們把一切人都看成阿彌陀佛,都看成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是真話,這不是假話。不是說我勉強一定要這麼,不是的,他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要…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