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真用上了。十善是我身口意叁業,確實相應了,六度相應了,普賢十願相應了,彌陀四十八願相應了,六和相應了,這入佛境界。佛境界在哪裏?就在當下,這叫證悟。只是在經教上搞清楚、搞明白,自己生活上沒有相應,這叫「相似之解」。十乘之理觀,我們到這裏學完了。
下面這一句,「能發九境之魔事」,這個九境之魔事是什麼?都是天臺家所說的,這名相裏頭講「十境」。《叁藏法數》,出《摩诃止觀》,下面這個文是《摩诃止觀》,《摩诃止觀》是智者大師造的。這十種境,「一一皆前十乘觀法所觀之境」,「若論十境生起」,這個十境怎麼來的?「由觀陰入,發下九境」,這就是講九境之魔事。「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這講十境裏頭。「若論下之九境,互發不定」,這個沒有次第的,發生不一定,不一定在什麼時候,不一定在什麼處所,發生這種現象,所以它「無複次第」。不像前面十乘,十乘觀法有次第的,這九種魔境沒有次第。「下之九境發」,我們把它念下去,「當知陰境常自現前,若發不發,恒得爲觀」,全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恒得爲觀,把我們一些錯誤的想法、看法糾正過來。
從什麼地方開端?開端有,從陰境,叫「陰入」,就是「五陰十二入」,十二入就是十二因緣。「能所相扶,如初陰境能生煩惱,陰爲能生,煩惱爲所生」,這是什麼?前面講過,八苦。八苦裏頭,生老病死這四種,一切人都不能避免的,除生老病死之外,有求不得、有怨憎會、有愛別離,這七個是苦,是境界。從哪裏生的?最後一個五陰熾盛,所以那個叫陰。五陰熾盛是什麼?五陰熾盛簡單的講就是色、心,講到根本了。五陰,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色就是身體,沒有身體就沒有苦,有身體就有苦;有身體還有念頭,麻煩!有受想行識。這五陰。所以從這個地方下手。下面九種境發生了,「皆用十乘觀法觀之,不發不觀」,只要發你就用這個觀它。這教你什麼?教你斷煩惱,如何把煩惱給化解,也能幫助你消業障。
我們看下面批注,「陰入者,謂五陰十二入」,就是十二因緣,「能所相扶者,如初陰境能生煩惱」。陰是五陰,給你講八苦裏頭五陰熾盛是因,能生煩惱,前面七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能生這些苦,這都是煩惱。所以陰是能生,煩惱是所生。「余境展轉相生亦然。互發者,更互發起也。如正觀病境」,後面會說到,「或發煩惱,或發余境,余境互發亦然」。有一個連帶幾個,也有單獨一個不連帶的,只要發,你就要用十乘觀法去對付它;不發?不發就算了。十乘觀法我們懂得了,境界我們要學習、要了解它,我們不用這十種觀法,我們用一句佛號。這個麻煩,繞圈子,用一句阿彌陀佛多好,這淨宗妙極了,一句阿彌陀佛全擺平了。一心專念,得到一心就入境界,事一心入小乘境界,理一心入大乘境界,功夫成片雖沒有入境界,決定得生,往生的條件就拿到了。
我們看這十種境界,第一種,第一種是屬于根本。「陰境,陰,覆蓋之義,即色受想行識五陰,亦名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這先把它搞清楚。色,物質現象,受想行識都是今天講的意念,屬于心法,受想行識都屬于心法。受是接受、感受,經上常講,受很多,無量無邊,佛教學,把它分爲五大類,全都包括了。說身,身有兩大類,一種是苦受,一種是樂受,身有苦樂。心,心也有兩大類,一個是憂,一個是喜,歡喜。還有一類叫舍,什麼是舍?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叫舍。舍本來是很好,但是你舍是暫時的,不是永遠舍掉。永遠舍掉,就不叫舍,叫禅定,就定了。所以舍是禅定的前方便,爲什麼?你這個舍,它還會生;禅定就不生了,真舍了。阿羅漢的九次第定,真的把六道輪回舍了,決定不會再入六道,真舍了。我們這不行,雖然苦樂憂喜舍沒有,但是不定什麼時候又發了,又冒出來,遇到境界它又起來了,麻煩在這個地方。
所以你有受,有五種受。想,妄想,真的,凡所有想,全是妄想。爲什麼?它不是真的。我想怎樣怎樣,不是真的,根本就沒有。一定要曉得,色法、心法都不可得。色法更不可得,色從哪來的?色從受想行識變現出來的,沒有受想行識就沒有色法。這一條今天科學家搞清楚了,我看的報告是德國普朗克博士的報告,這個人一生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終于被他搞清楚了。所以他最後的結論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假的,幻相。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念頭波動的現象變現出來的。所以物質的基礎是心、是心念。所以才忽然明白了,念頭可以控製物質,發現這個真理。我們念頭不善,你身體才有疾病,如果能把念頭改善,你身體的病就好了,你看就這麼簡單。我們居住的地球現在是災難頻繁,是地球上的人心行不善,如果把念頭改善,所有災難都化解。這是科學家報告,我們把佛經拿來一對證,完全相同。佛告訴我們,「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不就是他們說的嗎?世出世間一切法哪來的?心想生的。
所以佛經上講「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製心一處的意思就是你能夠把念頭歸一,就是說雜念、妄念沒有了,你只有一念。那個一念的能量就太大太大了,它真的能改變我們的身體。我們現在是肉身,我們不要肉身了,我們要法性身。爲什麼?法性身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永遠不會生病,而且相好,無比殊勝,這多好!到極樂世界就改了。每一個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雖然你煩惱習氣帶著沒斷掉,照這個理上,你改不了,你還是個業報身。可是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他的五劫修行、四十八願功德莊嚴加持給你,你的身就變成法性身。極樂世界的土跟我們地球上的土不一樣,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換句話說,同居土、方便土跟實報莊嚴土是相同的。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十方世界沒有,只有這一個地方有。
十方如來智慧、道力、神通完全相同,爲什麼阿彌陀佛比他們都殊勝?阿彌陀佛想到了,這些諸佛如來在因地上沒想到,阿彌陀佛想到了,心想事成。其它的諸佛如來要不要想?不要想,有他就行了。我們只要把很難度的、業障重的衆生介紹給阿彌陀佛,都勸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不就解決了嗎?佛跟佛平等,佛當中沒有競賽,沒有說你有我也要有,沒有這個念頭。你有很好,全部到你那裏去,因爲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土是無窮大,其大無外。所以十方國土往生那裏去,它統統容納得下,不像我們這個地球面積有限,無法容納,極樂世界太大太大了。在哪裏?我們這個世界也包括在其中,他見得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他是高維次的,所以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是叁維次的空間,螞蟻是二維次的,我們能看到螞蟻,螞蟻不知道我們。螞蟻走在屋頂,牠也像平面一樣,牠沒有高下的這個感覺,牠沒有,牠只有長,縱橫,有這個感覺,沒有上下。上下是叁維,所以牠不知道。
維次愈高愈不可思議。所以有人說,今年十二月馬雅預言這個事情,實際上是地球空間改變。地球是在叁度空間,它進化了,要進升到四度或者是五度空間。在這個轉變期間當中,有叁天它在零度,零度就是什麼都沒有,那就是大災難,會死很多人,在零度。但是整個轉變,實在講就是蛻變,大概是十天。十天裏面最嚴重的是叁天,這個叁天因爲轉變,所以看不到太陽。就是地球它不轉了,地球自轉,公轉還是一樣轉,自轉不轉了,它停了。停了,面對太陽就是叁天白天,背著太陽就是叁天夜晚。大概叁天之後,地球慢慢自轉又恢複轉動了。實際上地心在轉,地殼不轉,像這個圓,它裏面還在轉,外頭不轉,脫節了。但是要叁、四天之後它就恢複了,就又恢複轉動。這一轉動,磁極産生變化,南北極位置變了。我看到有個報告說,印度變成南極。但是印度什麼地方?印度很大,南極那一點到底在哪裏,現在還不知道。
這一轉變,地球上産生非常大的變化,報告裏面說,我們人體在這個叁天當中就好像動物冬眠。醒過來之後,整個變化了,你身體裏頭的結構,原子重新排列。身體半透明的,而且什麼?有天眼、有天耳,五種神通大概都有。有神足通,所以將來到哪裏不要交通工具,想什麼,你人就到了。存活下來的人很幸福,是一個新的世界,比現在世界美好多了。不能生存的,那都死了,所以說死亡的人很多。因爲地球轉換,南北極不一樣,預想冷的地方很冷。特別是這個叁天,地球不轉動,叁天面對著太陽的很熱,背著太陽的溫度下降,差不多是零下叁十幾度,要度過叁天。叁天之後天慢慢亮了,就像黎明。總得前後要十天,才恢複正常。那個時候人、環境全都不一樣,世界經過一次改造,而且人跟外層空間的星球往來就通了。外層空間人看到地球這一個大的轉變、大的蛻變,就好像蠶做了個繭,在繭裏面産生變化,成熟之後,牠出來變成蛾,長了翅膀,會飛了。這十天就好像我們在繭裏頭一樣。
而且報告很有趣味,這個災難現前,他說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在准備,要找個地洞。他說沒有用處,在這個環境裏面,人昏沈,他就想睡,他站不起來,站的時候他會不穩定,平衡沒有了,人是昏昏沈沈,也不想吃東西。他說最重要是水,飲水。十天不吃東西,單飲水,人能夠活下去。活過來之後,大概我們吃的東西跟現在都不一樣,現在我們擔心這個病毒那個病毒,到那個時候全沒有了。吃的東西會有一些高人來指點,告訴你哪些東西可以吃,所以不必操心。最重要的,告訴我們,愛心,把愛心擺在第一,人沒有愛心,不能住在那個地方,我們佛家講慈悲心,第一個是愛心。第二個就教導我們現在要素食,可能將來我們生活上吃的東西全部都是素食,不可能再有吃肉的。第叁個心要清淨,我們這裏講的要安忍,要能夠忍受,心要安,不要慌,不要害怕。大概死去的人多半是嚇死了,在這個境界裏嚇死了,好像地球永遠黑暗了,大概再看不到陽光。其實不是永遠黑暗,地球從昏到暗再複明,十天就是了。人決定要有良心、決定要有善心,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這些數據在網絡上,我是一些同學從網絡下載來給我看,我看了覺得很有道理。不管災難是真是假,這些話是正確的,人一定要有慈悲心,一定要有真誠心。素食確實好,素食我們沒有問題,我吃素六十一年,養成習慣了。最重要的不要害怕,一心念佛比什麼都好。我勸跟我身邊的同學,我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天,心就安了。我什麼時候往生?十二月二十一號我往生,佛就會來接引。佛不來接引,那我們還繼續要活下去。活下去,有活下去的任務,要給未來一個新的世界做個好榜樣,這個很重要!我們要把《還源觀》上的四德做出來,「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衆生苦」,這就對了。這個陰境才講了一點點,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課從這裏再講,從第一個陰境再說。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