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个办法统统都有效。叫他拜佛,心里头念佛,不要出声,出声伤气,拜佛出声伤气,默念,好办法!

  再看下面一段,第八,「知位次」。这个也很重要。「位即行行所历之地位,次即次第。谓所历之位,高下浅深不相混杂也」。大乘佛法,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前面五十一叫因位,都在修因,最后一个位次是果位,《华严经》上所说的,最后一个位次叫妙觉,那是果位。前面五十一个是因位,五十一个,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都是菩萨,最后妙觉那是佛,这成佛了。所以佛是果位,前面是因位。这个地位高下浅深不一样,一定要很清楚我们自己修行到哪一个位次。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位次,四土三辈九品,我在哪一土、我是什么样的品位,清楚!

  「若修行者不知位次,下根障重」,业障重。「非惟正助不明,却生上慢。谓已均佛。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个是麻烦。这是讲下根,业障重,什么是正修、什么是助修他不知道,他修行一段时期就生增上慢。什么叫增上慢?他不是骗人的,他真的自己以为证果了,其实没有,他不是骗人。他误会了,以为均佛,跟佛一样,就等于佛,跟佛一样。这是错误的,没有得道,他自己以为得道。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居士,年龄比我大,大概大我有二十岁的样子,长辈,在家居士,修得不错。我出家之后,有一次去看她,她请我吃饭,告诉我,她证阿罗汉果了,说得挺像那么回事的。我没法子,她不是骗人,真的自己误会,以为证阿罗汉果。最后搞得我不得已,我说阿罗汉,证得阿罗汉,六种神通出现了,妳可以试试看,妳具不具足天眼?我们在她家里,她家外面是个小院子,院子外头是马路。我说妳能不能看到马路上车行人走,有没有看见?她说没有。我说阿罗汉有天耳,我们一般人听不到的音声,妳可以听得到。她说也没有。我说那妳连个须陀洹都没有证得。这经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两个神通发现,天眼、天耳。斯陀含,二果,二果又加两个神通,就有四样,他心通、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世,过去一世、二世、三世,清楚;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这是他心通。我说这二果。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变化了,他能分身,他能变化。神足就是如意通,他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念头才想,人就到了,用不着坐车,人就到了。这三果。四果有漏尽通,见思烦恼都没有了。她不行,她一样都没有。我说那妳还是凡夫,妳连初果都没有证得。她才相信。真难,这叫增上慢,不是故意骗人,自己有严重的误会,没有得道以为得道,没有证得以为证得。这种情形,修行人如果教理不通达、地位不清楚,很容易产生这个现象。增上慢对自己障碍很大,他以为证得,他不再向上,永远不能证得了。这严重的障碍。

  「故小乘经中,四禅比丘,谓得四果」。这是增上慢。比丘修定,修四禅八定,他修到第四禅,换句话说,他就能生到四禅天。他以为他证得四果,四果是阿罗汉,其实不是的,四禅天跟四果差远了,四禅天连初果都没证得,凡夫。四禅八定是凡夫定,不是圣人。为什么?没断烦恼。所以四禅天人还不如须陀洹,须陀洹断烦恼了,五种见惑断掉了。这要是细讲,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比丘如果修禅定,修到四禅天,他这个没断。他没有断,误会了,把四禅天当作小乘的涅槃。产生误会是从这来的,以为自己证得涅槃,将来寿命到了,还要往下堕落。四禅天的寿命很长,堕落的时候他就会谤佛、谤法,认为佛欺骗了他,他已经证得了,为什么还会堕落?这个念头一生,就到地狱去了,毁谤三宝是地狱罪。所以麻烦大了!

  可是在「大乘经中,魔为菩萨授记」。大乘法里头不知道这个次第,魔来干扰他。怎么干扰?魔现佛身来给他授记,说你是什么菩萨,你将来什么时候成佛,给你讲这些。你得意洋洋,佛给我授记。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事情要知道,千万不能当真。现在你看看,附身的、灵媒常常说这个人什么菩萨再来的,那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你听了之后可别相信,那是魔为菩萨授记,假的。自以为是什么菩萨,错了。菩萨怎么会有烦恼、菩萨怎么会有分别执着?所以,这个东西你得想想。

  我们看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五种见惑断了,见惑是断了,见惑的习气还在。我们怎么知道有习气?佛经上讲的阿罗汉,证得阿罗汉,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他还有见思烦恼习气。所以我们就晓得,初果,证初果,见惑断掉了,有见惑习气,习气什么时候断?二果就断掉了,要再升一级。如果在菩萨里面讲,十信位的菩萨,初信断见惑。初信位断见惑,二信位断见惑的习气,三信位断思惑,思惑有八十一品,断前面的好像是六品,这就升到第三,第四也断习气,第六是断最后。不错,前面是六品粗惑,后面是七十五品,一共九九八十一品。所以他有习气,升一个梯次断一个习气。到七信位,见思烦恼断尽了,就是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习气没断。

  思惑的习气什么时候断?八信位,八信位断这个习气,见思烦恼习气断了。九信位断尘沙烦恼习气,十信位断无明烦恼,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证得圆教初住,圆教初住,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了。见思的习气、尘沙习气也断了,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没断。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佛的实报庄严土,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造成的,那个习气没办法断。为什么?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你要断,不又起心动念了?那就愈来愈严重,所以他不起心不动念。怎么断?随它去,慢慢时间长了,自然没有了,所以叫无功用道。古人给我们举个比喻,就好比酒瓶,这有习气,酒倒完了,擦干净了,确实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这个东西没法子去。要是放在那里,瓶盖打开,过个半年、一年再去闻,没有了。

  无始无明习气要多久才能断掉?三个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是对法身菩萨说的。他那么长的时间,他无明习气还残余多少,每个人不一样。所以他才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就是说他所带的习气有多少,愈往上面去就愈薄。到等觉,那只带最后一品,叫生相无明。那一品破了,相就没有了,就是实报庄严土的相没有了,他回归常寂光,那就是妙觉如来。等觉菩萨一提升就是妙觉。位次!什么位次自己一定要清楚,不至于产生误会。特别是自己要清楚,人家恭维你,那一恭维你就傻了,你信以为真,那你就上大当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若知位次,则无如是之失。故须知位次也」。这个前面讲的大概都没有问题,就是授记。授记它有个批注。「授记者,圣言说与曰授」。授记是什么?是佛给你授记的。「果与心期曰记也」,我们都想成佛,他来告诉你,你什么时候成佛,你在哪一个世界成佛,你成佛叫什么名字,他都可以告诉你,这叫授记。决定不是在我们这一生能做到的。那至少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这个时候佛才给你授记。那就是说,佛授记的对象是法身菩萨,我们现在没到那个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法身菩萨境界。

  可是有一个迷、误区,无想天。修无想定的人,他确实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果报在第四禅无想天。这跟初住菩萨有什么差别?初住菩萨有智慧,虽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在外面。而无想天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有定没有慧,心就定了,什么都不想,就得这种定,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有一个例子,诸位读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跟云谷大师在禅堂坐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无想定。老和尚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真有定的话,他生智慧。所以老和尚一问,问他:你功夫不错,从哪里学来的?他很老实,我的命被人算定了,二十年一点都没错。所以我相信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那就不要打妄想,打妄想没用处。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无想定是凡夫,没出四禅,凡夫。所以知位次是很有必要的。

  第九,「安忍」。这一层一层往上提升,知位次之后,安、忍。安是不动,忍,忍耐,真正能够守得住。「谓修观之人」,你看「初观不思议境」,这是第一观。一直到前面「第八知位次」,功夫都还能够得力。「或入五品,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或说一两句法,或说一两则禅,初对一人,传诵渐广,则外招名利」,这问题来了,你看外面有名利来了,「内动宿障」,里面阿赖耶里头贪瞋痴慢的种子起现行了。「宿障纵少,名利弥至,为众围绕,废损自行。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为什么要学安忍,麻烦就在这里。他得什么功夫?得五品位,连初果都不如。批注里头有,「五品者,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

  智者大师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弟子们问他,老师往生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说,他只得五品位。就是这里讲的,五品位生凡圣同居土。这大师示现的,教我们要老实,不要好高骛远。你看蕅益大师,人家问他,你老人家一生念佛求生净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了?他说我要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大圣大贤都教我们知足常乐,不要好高骛远。好高骛远去不成,为什么?你有妄想夹杂。你只一昧用真诚心就好,何必要计较品位?那经上讲得这么清楚,只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本来是不平,阿弥陀佛把它摆平。阿弥陀佛用什么摆平?用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摆平。这都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所以不必去问品位,操这种心就是障碍,你心不清净。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心不清净不行。清净,什么都放下,极乐世界品位也放下。只要能往生、只要能见阿弥陀佛就够了,就心满意足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