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所觀之境也」,這個觀的就深了。
這個後面有簡單給我們說四念處,「觀身不淨」,這個身是色;「觀受是苦」,有受;「觀心無常」,這個心是想、行、識;後頭「觀法無我」,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裏頭沒有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萬法全是波動現象,全是緣聚緣散,因緣生法。前面四句你看清楚了,你能把身放下,身心放下,最後這一條知道法無我,你對于一切法不執著了,叫法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這個境界是菩薩境界,人空、法也空。這法是什麼?五陰之法,五陰是所有一切法的基礎。「故雲五陰即四念處。所觀之境,除卻前四」,就是除色受想行。觀識,觀識就是觀阿賴耶的叁細相,這個叁細相就是科學家講的宇宙的根源。阿賴耶的業相,科學家稱爲能量;阿賴耶的轉相,科學說它做信息;阿賴耶的境界相,那就是物質。你看這叁樣東西組成的宇宙,這叁樣東西在佛法裏面講阿賴耶,五蘊裏頭的識蘊。我們要首先把它搞清楚,它是一切觀行的基礎,頭一個對象。這真的從根上看,看什麼?萬法皆空,人我空、法我空。只要能放得下,不執著,事情就好辦了。
第二個,就從這個地方,陰境生起的煩惱。「昏煩之法」,昏是迷、不覺,煩是惱,「惱亂心神。又貪瞋等法」,這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種,「與心作煩」,煩心,「令心得惱,故雲煩惱」,心煩、心惱。這些東西在《百法》裏頭稱之爲根本煩惱。《百法》裏面給我們講二十六個煩惱,根本煩惱六個,貪瞋癡慢疑這五個,後面加一個惡見,惡見就是見惑,把見惑變成一條,合前面五個叫根本煩惱,所有煩惱都是從它生的。「謂無始以來,積集重惑」,迷惑一世比一世嚴重;換句話說,你不能提升,你決定往下墮落。你說我保在中間不動,保不住,不是升就是降,而且確實升得少、降得多。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從曆史上來觀察,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佛菩薩、聖賢全都是把教育擺在第一位。爲什麼?教他,他清楚了,搞明白了,他能往上提升;他要不清楚,一定隨著煩惱轉,隨著煩惱習氣轉肯定往下降。
教什麼?真的是戒定慧叁學。戒的目的是幫助你得定,這目的;定的目的是幫助你開智慧,所以真正的目的是智慧。智慧從哪裏開?決定是戒定。不是你讀的東西多、學的東西多,那些,孔子說的「記問之學」,記得再多「不足以爲人師」。爲什麼?你做不到,知道得很多做不到。所以今天學佛變成什麼?全是佛學,學的佛教的知識,不是如來所說的真實義,是什麼?全是自己的意思,那怎麼行?不管用。開悟之後不一樣了,開悟之後你展開經卷是自己自性流出來的意思,那是真的。因爲我們的自性跟佛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所以佛從自性裏流出來的,我們從自性流出智慧來解它。不一樣!那你要有智慧一定有定,定是什麼?經題上的清淨、平等是定,清淨是小乘的定,平等是大乘定,後面那個覺是智慧,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持戒可以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所以說爲什麼要持戒?不是說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是,那是附帶的,那不是第一個目的,那是以後的目的,附帶的,真正的目的是得禅定、得叁昧。叁昧是樞紐,不是目的,從叁昧開智慧,叫大徹大悟,這叫叁學。
我們要不要開智慧?要不要入佛境界?要入佛境界一定要走這個路子,持戒、得定、開悟,沒有第二個路子好走。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學戒、學定。定叫叁昧,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叫念佛叁昧,用《華嚴經》的方法叫華嚴叁昧,用《法華經》的方法叫法華叁昧。叁昧是一樣的,你用什麼方法得到叁昧不一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成叁昧。所以佛才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你一心專注。同時學幾門很難,很不容易成就,一定要一門。這個現在人又不相信。一門真通了,一切就通了;一門不通,一切都不通。那我就多學幾門,多學幾門,門門都不通。
惠能大師給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做出給我們看。大家知道,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他一生只聽一次經,五祖忍和尚,在方丈室裏頭,半夜叁更給他講《金剛經》,就那麼一次。他一次就行了,一次沒講完,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他有沒有持戒?有。從哪裏看出來?從他待人接物,從他那種謙卑,對待一切人的恭敬,平等的恭敬,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從他那個善良、真誠,那都是持戒。他有沒有得定?有,他得叁昧,他心裏頭沒有妄想。怎麼知道?如果有妄想,神秀那首偈子他看不出毛病。我們都覺得作得很好,「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好!五祖也贊歎,勸大家依這個偈子去修。可是他一聽人念這個偈子,立刻就曉得沒悟,還是凡夫。他把那個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定慧,超過他了。要是講經教這個東西他不如人,講悟入真實境界他超過。五祖當時把他否定了,沒開悟,也沒有開悟。這是什麼?保護他,怕人害他。這嫉妒障礙多重,一千四百年前的事情。現在更嚴重了,你想出人頭地,一腳就把你踩死了。所以自己要懂得保護,要學得像六祖惠能一樣,謙下、謙卑,對人尊重,表現出來的是愚癡,叫愚不可及。所以這個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有大道理在裏頭,不能不知道。
廣學多聞是什麼時候的事情?開悟之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開悟以後。他在文殊菩薩會裏頭,文殊是他的老師,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到大徹大悟,這才叫他走底下一步,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有這個智能,學習速度快。龍樹菩薩大徹大悟之後,學釋迦牟尼佛的經教,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叁個月就畢業了,全學完了。那是什麼原因?一部經論不需要全部學完,看幾頁全都懂了。就像惠能大師,《壇經》裏面所說的,法達禅師一生專攻《法華經》,十年誦《法華經》叁千遍。到曹溪去禮拜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拜叁拜頭沒著地。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你剛才拜佛頭沒著地,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什麼事情值得驕傲?他就說出來了,誦《法華》叁千部。難得!《法華經》長,雖然只有七卷,每一卷分量都大。就問他,《法華經》講的什麼?惠能大師沒聽過,他不認識字當然不會看經,沒有聽說過。你既然念得那麼熟了,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第二品是方便品,二品還沒有念完,六祖說行了,不必念了,我全知道了。這是什麼?這就叫一切經通。不一定要你念完,念幾句我全明白了;《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般若》全了解了。
這樣學習的方法,一部《大藏經》叁個月沒有問題,真能學得會,看幾句就行了,不必要看完,這真厲害。爲什麼?一切法全是自性流的,只要見了性,一切法全明白了。這叫無師智、自然智,全通了。這是東方古聖先賢教學的理念、訣竅,西方沒有,西方一樣東西一定要認真學習,學一樣是一樣,不能在一樣東西圓融貫穿一切課程,它做不到,佛法能做到。近代科技這些東西,你沒有問他,你問他他全曉得,沒有一樣不曉得。連現在量子力學家看到阿賴耶的叁細相,他們要講阿賴耶的叁細相比科學家講得好,爲什麼?科學家才看到表面,不透徹,他們完全透徹,一點障礙都沒有。沒有開悟,沒有開悟就生煩惱,想了解一樁事情也不是那麼容易,你看物質問題,千百年當中多少人在研究。
我們看底下這段文,「謂無始以來,積集重惑,今因用觀觀察陰境,煩惱即發」,你觀色受想行識,煩惱起來了。爲什麼起來?你對它不了解。觀身不淨不就煩惱起來了,觀受是苦怎麼不起煩惱,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真生煩惱。我們讀這些東西,看不透,雖然學佛學幾十年還是疑惑,佛爲什麼這麼說法?又不敢反對,但是疑除不掉。我們是看到《菩薩處胎經》裏頭,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耶」,我們從彌勒菩薩的回答裏頭恍然大悟。這個所謂是揭秘,這宇宙的秘密,彌勒菩薩給揭穿了。我們看了半信半疑,真是這樣嗎?看到現代科學家這個報告,這個疑才算是總結掉了,不再懷疑了。這個東西不懷疑,對佛經上許許多多疑難東西我們都會點頭,佛說的不會錯,科學還沒證明,再來有個二十年、叁十年之後,佛經上許多疑難東西科學都會把它解釋清楚。佛怎麼知道的?佛從禅定當中知道的,禅定是現量境界。這些科學家,他是先從比量,然後用儀器觀察見到現量。沒有禅定力量大,禅定看得透徹,因爲它超越空間、超越時間,所謂的空間維次,禅定裏頭不存在。我們今天還是沒有辦法超越空間維次,雖然知道,不夠清楚、不夠透徹,所以還是有煩惱。
「譬如流水,尋常不覺其急」,我們看這個江裏頭、河裏頭水在流,沒有看到它急,你看它們都是一樣的。「若槩之以木」,我們丟幾片木材,丟幾片,不是一片,丟幾片,丟到水裏,你就看到水流得急了,就看出來了。「流即奔迸」,這個字是念什麼?也念並,「莫能止遏」。你看到水流得快,速度很快,是什麼?看到這個木材漂在水上面,看到水流得快。「是時應舍陰境而觀煩惱境」,這就教我們作觀的方法,這個時候你不要去看五陰,你看煩惱。煩惱從哪裏來的?總的來說不離色心。色心是一切法的源頭,現在科學講的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心理跟物理,這就是源頭。現代新的這些科學家,我們看到這個報告,說出,這將近四百年的科學,他說我們犯了一個誤區、一個錯誤,這個錯誤是什麼?二分法,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誤會。二分法就是心理跟物理分開了,現在曉得,心理跟物理是一樁事情,分不開的。從五蘊上看就曉得了,五蘊,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理,所以心法跟色法是一不是二,解不開。這是科學家看到的,看到什麼?中微子,這麼小的東西,一百億個中微子聚集在一起,它的大小等于一個電子,這個中微子裏頭,色受…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