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這個業還沒報的,「于靜心中,忽然俱發」。這個業發了,業有善有惡,善業發了,好!福報自然現前。如果說惡業發了,冤親債主找到頭上來,或是現前的,你曾經得罪他,他來報怨,他來討債;或者是過去生中的,那就是鬼道裏衆生的、魔道裏面衆生的。這些過去有怨、有債務,他會來索命、會來討債,遇著這些麻煩。不知道什麼時候、不知道在什麼處所發作了。「蓋善業將受報,故發」,你的緣成熟,名利都來了,你就發了。「惡業來責報」,惡業來的時候麻煩,來報怨的、來討債的,這個緣成熟了它也發。
「于此善惡業相現時,勿喜勿怖」。一個修行人,遇到順境、遇到善緣不要喜歡,不要得意洋洋,這個不好,這不是處置好方法。好方法是如如不動,我們要做更多的好事。譬如突然發財了,好!要拿這些財多做好事,不要自己享受。自己享受,福報不就享完了嗎?我用這個福報再培福報,讓我的福報永遠沒有間斷,這是處理的方法。如果是逆緣,逆境、惡緣要化解,所以也不要恐怖。如何化解?真誠的善心,善言、善行,讓這些冤親債主見到都感動、都尊敬你,他的報複就很輕了,就不是很嚴重。所以勿喜勿怖,這些基本的原則一定要能守得住,這是正確的。這些事情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定什麼時候來,不定什麼時候遇到。「彌須用觀」,在這個時候,更需要用前面講的十種觀,這十種裏頭用哪一種來對治。「令業謝行」,要讓這個業消掉。菩薩怎麼消掉?菩薩用叁輪體空,就消掉了。世間人造惡業知道消,善業他不知道消,善業也得要消,不消的話,叁善道受報,你出不了六道輪回。
而且叁善道也很麻煩,爲什麼?時間太長,人間的壽命短,天人壽命長。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他的壽命一般都五百歲,一天是五十年,這個我們要知道。愈往上面去,倍倍相乘,忉利天的一天,人間一百年,壽命一千歲。你就曉得,到那麼長的時間你聞不到佛法,麻煩在這裏,你不會覺悟,你在那裏享福。這就是爲什麼佛教菩薩,斷惡修善都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那就對了;不放在心上這叫淨業,你造了,造了沒有染汙。造了惡業,念念不忘,變成怨恨、仇恨,善業念念不忘,變成情執,這兩樣都讓你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佛教給我們,無論造什麼業,善業、惡業,都不要放在心上。心裏頭只放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好!這樣我們的業就變成淨業。這個業謝行,把這個業讓它謝落掉,也就是讓它給化解掉。
「成一心取道」,成就我們一心,我們取的是道。我們今天取的是極樂世界,我們心裏頭所想的是親近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取道就是念佛,一心念佛。「爲是須觀業相境」,這個從早到晚離不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業相境。一切衆生在日常生活當中是習而不察,已經養成習慣,沒有覺察這個事情。今天在此地,佛提醒我們,要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在造因,後頭有果報;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于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自古以來這些真正覺悟的大德,對上智下愚,上智姑且不論,高人,我們單講下愚。鄉下的這些阿公阿婆,不認識字,什麼也不懂,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雜念,不得了!不移,他不改變,他一生准成無上道,而且品位之高讓我們感到驚訝。
爲什麼?蕅益大師給我們說破了,「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淺深」。什麼叫功夫?念佛的時候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是功夫。他那種念佛,一天到晚就一句佛號,沒有雜念,沒有懷疑,這是高段的功夫,這不是一般功夫;一般人念佛半信半疑,夾雜很多妄念。所以他們這些人往生,大多數都生實報土,少數的生方便有余土,他不會在凡聖同居土。我們真正明白這些教理可以斷定,這個判斷不會錯誤。業相境我們真正明白、真正懂得了,你對這些阿公阿婆會肅然起敬,你心目當中看他的時候,他就是阿彌陀佛,他就是菩薩,他不是凡人。
第五,「魔事境,魔是梵語,具雲魔羅」,翻成中國意思講「殺者」。殺者什麼意思?「謂能奪人智慧之命故」。他給你做障礙,他不要你的身命,他要障礙你的慧命。「言魔事者,《大論》雲」,《大論》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上說「魔以破人善法爲事」。他不喜歡人作善,喜歡人作惡,你作惡,他來加持你,他幫助你、成就你,你行善,處處障礙。爲什麼?「又天魔正以順生死,貪五欲,退菩提爲事」,他們幹的就這個事情。順生死就是不願意出六道輪回。天魔,這是指天王,哪一道的天王?欲界第六層天。欲界就是沒有離開五欲,沒有離開七情五欲。他不想離開七情五欲,他對這個很貪愛,也就是我們一般講情執特盛,所以他貪五欲七情的享受,他貪求這個。退菩提,不是長菩提,他是退菩提,不是增道心,他是退道心。你真正想修行,想出離欲界,出離六道輪回,他得想方法來障礙你。幫助你阿賴耶識裏面煩惱、習氣讓它增長,外面用威脅利誘,這是他的手段。我們在小乘,世尊八相成道有降魔,八相裏頭有降魔,威脅利誘。那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來對治?用定、用慧,如如不動,他對你就沒法子。智慧是觀,在智慧裏面的觀,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威脅利誘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威不害怕,利不起貪心,他就沒辦法了。
由此可知,魔能夠得便,就是他成就你退道心,基本的因素還是因爲你心裏頭貪瞋癡沒斷,他才能得便。你貪瞋癡要斷了,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到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佩服你,他來護法,你是真正修行人,真了不起,他就變成護法,魔王波旬護持釋迦牟尼佛的法。今天他不護了,爲什麼不護?你們修行是假的不是真的,假修行他瞧不起你,他要讓你多受點罪;你真修行,佩服,沒話說。魔也是衆生,魔的性也是本善,只是他貪著名聞利養、貪著五欲六塵,如是而已。你真不貪,他佩服你;你要有貪心的時候,他瞧不起你,他來捉弄你,他一定障礙你修行。所以我們了解事實真相,魔有他不好的一面,看那一面,那一面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魔也是人,他的本性本善。問題他習性不善,看他用哪個性當家做主?他佩服的人,他用本善的性。他瞧不起你,你搞假的,不是真的,還打著佛的名義在欺騙善良的信徒,那他對你就不客氣了。大乘教裏面,把魔跟佛看成平等的,無佛亦無魔,完全是我們心跟他起感應。我們的善心跟他感應,他就是佛;我們不善心跟他感應,他就是魔。所以,佛跟魔差別在哪裏?自己的念頭,一念,一念善,魔是佛;一念不善,佛是魔,就這麼個道理。
「此由觀前諸境」,前面所講的四種境界,「惑雖未破」,這個惑就是無明、塵沙、見思,沒斷,《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天魔猶恐出其境界」,他不願意看到你修成功,爲什麼?你修行成功,你離開六道輪回了,他不願意。爲什麼?欲界是他統治的,欲界的人個個都出去了,他統治的人減少了,這個他很不歡喜。他希望他的徒衆多,人丁興旺,不願意你在修行跑出去了。你跑出去不要緊,回來又要度人,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所以這個地方講,天魔猶恐出其境界,「而複化度于他,失我民屬,空我宮殿」。他爲這個來障礙,他要繁榮他的魔子魔孫。魔子魔孫都學佛了,都成阿羅漢、成菩薩,回來又度他,又度這些人。「又慮夫得大神通,得大智慧,必當調伏控製于我」。這是嫉妒心,你修成功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智慧超過他,那你會控製他,你教化他,他不能教化你。「我今應預破之」,這個我是魔,天魔,他今天應該預先把你的功夫破壞,「壞彼善根」。善根,世間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癡,壞彼善根,他要把你貪瞋癡引發出來。
一切衆生統統都有,貪瞋癡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造作一切不善的根源就是它,它是第七識,與生俱來。第七識,佛在講上告訴我們,「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我見,執著有個我。因爲第七識有我見,所以這個神識來投胎,執著這個身是我身,我身、我見就落實在我身,起作用了。另外叁個煩惱,我愛,這個愛是貪;我癡,這是愚癡、胡塗、沒智慧;我慢,慢就是瞋恚。叫貪瞋癡叁毒,叁毒是跟我同時起來的。我見是迷,是一念不覺。所以跟著迷起來的是煩惱心所,不是善心所。那個本性本善,本善是哪裏來?本善是自性裏頭有的。習性是阿賴耶裏頭的,習性沒有善。你想想,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是根,所有不善的根源,就是不覺是不善的根源。佛陀的教誨目的何在?教我們轉迷爲悟,也就是轉迷爲覺,就這個意思。覺悟了,回歸自性,把阿賴耶放下,那是假的,妄心。阿賴耶造十法界,阿賴耶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轉阿賴耶成四智菩提,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是一場夢,夢醒了,不見了。醒來是什麼境界?是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爲什麼叫一真?實報土裏頭衆生一心,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他只有真心沒有妄心,所以叫一真法界。那就回歸自性了,好事!
所以「故有魔事發也」,魔事發生是什麼原因、什麼道理,我們要搞清楚。「治魔之法有叁」,這叁種對付魔境的方法。第一個,「觀察诃棄,如守門人遮惡不進」。你把它看清楚,它不是善法,舍棄它。舍棄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不要放在心上,這叫舍棄;放在心上你就接納了,接受了。這個地方千萬不要會錯意思,把他趕走,錯了,不是把他趕走,還是好朋友,不放在心上,我不受你幹擾。爲什麼?他引誘你破壞你的善法,你在這裏用功,我們今天去外頭逛逛玩玩!那就是來誘惑你。請你去看戲,請你到娛樂場所去玩,或者是請你觀光旅遊等等,就不讓你用功,還都是好朋友。所以這個地方的觀察看得很清楚,诃棄是不放在心上。謝謝他,感謝他,不能夠隨他,這是第一種方法。
第二,「當…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七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