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这个业还没报的,「于静心中,忽然俱发」。这个业发了,业有善有恶,善业发了,好!福报自然现前。如果说恶业发了,冤亲债主找到头上来,或是现前的,你曾经得罪他,他来报怨,他来讨债;或者是过去生中的,那就是鬼道里众生的、魔道里面众生的。这些过去有怨、有债务,他会来索命、会来讨债,遇着这些麻烦。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道在什么处所发作了。「盖善业将受报,故发」,你的缘成熟,名利都来了,你就发了。「恶业来责报」,恶业来的时候麻烦,来报怨的、来讨债的,这个缘成熟了它也发。
「于此善恶业相现时,勿喜勿怖」。一个修行人,遇到顺境、遇到善缘不要喜欢,不要得意洋洋,这个不好,这不是处置好方法。好方法是如如不动,我们要做更多的好事。譬如突然发财了,好!要拿这些财多做好事,不要自己享受。自己享受,福报不就享完了吗?我用这个福报再培福报,让我的福报永远没有间断,这是处理的方法。如果是逆缘,逆境、恶缘要化解,所以也不要恐怖。如何化解?真诚的善心,善言、善行,让这些冤亲债主见到都感动、都尊敬你,他的报复就很轻了,就不是很严重。所以勿喜勿怖,这些基本的原则一定要能守得住,这是正确的。这些事情都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定什么时候来,不定什么时候遇到。「弥须用观」,在这个时候,更需要用前面讲的十种观,这十种里头用哪一种来对治。「令业谢行」,要让这个业消掉。菩萨怎么消掉?菩萨用三轮体空,就消掉了。世间人造恶业知道消,善业他不知道消,善业也得要消,不消的话,三善道受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
而且三善道也很麻烦,为什么?时间太长,人间的寿命短,天人寿命长。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间五十年,他的寿命一般都五百岁,一天是五十年,这个我们要知道。愈往上面去,倍倍相乘,忉利天的一天,人间一百年,寿命一千岁。你就晓得,到那么长的时间你闻不到佛法,麻烦在这里,你不会觉悟,你在那里享福。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菩萨,断恶修善都不要执着,不要放在心上,那就对了;不放在心上这叫净业,你造了,造了没有染污。造了恶业,念念不忘,变成怨恨、仇恨,善业念念不忘,变成情执,这两样都让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教给我们,无论造什么业,善业、恶业,都不要放在心上。心里头只放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好!这样我们的业就变成净业。这个业谢行,把这个业让它谢落掉,也就是让它给化解掉。
「成一心取道」,成就我们一心,我们取的是道。我们今天取的是极乐世界,我们心里头所想的是亲近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取道就是念佛,一心念佛。「为是须观业相境」,这个从早到晚离不开,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业相境。一切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习而不察,已经养成习惯,没有觉察这个事情。今天在此地,佛提醒我们,要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在造因,后头有果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于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自古以来这些真正觉悟的大德,对上智下愚,上智姑且不论,高人,我们单讲下愚。乡下的这些阿公阿婆,不认识字,什么也不懂,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杂念,不得了!不移,他不改变,他一生准成无上道,而且品位之高让我们感到惊讶。
为什么?蕅益大师给我们说破了,「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浅深」。什么叫功夫?念佛的时候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是功夫。他那种念佛,一天到晚就一句佛号,没有杂念,没有怀疑,这是高段的功夫,这不是一般功夫;一般人念佛半信半疑,夹杂很多妄念。所以他们这些人往生,大多数都生实报土,少数的生方便有余土,他不会在凡圣同居土。我们真正明白这些教理可以断定,这个判断不会错误。业相境我们真正明白、真正懂得了,你对这些阿公阿婆会肃然起敬,你心目当中看他的时候,他就是阿弥陀佛,他就是菩萨,他不是凡人。
第五,「魔事境,魔是梵语,具云魔罗」,翻成中国意思讲「杀者」。杀者什么意思?「谓能夺人智慧之命故」。他给你做障碍,他不要你的身命,他要障碍你的慧命。「言魔事者,《大论》云」,《大论》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上说「魔以破人善法为事」。他不喜欢人作善,喜欢人作恶,你作恶,他来加持你,他帮助你、成就你,你行善,处处障碍。为什么?「又天魔正以顺生死,贪五欲,退菩提为事」,他们干的就这个事情。顺生死就是不愿意出六道轮回。天魔,这是指天王,哪一道的天王?欲界第六层天。欲界就是没有离开五欲,没有离开七情五欲。他不想离开七情五欲,他对这个很贪爱,也就是我们一般讲情执特盛,所以他贪五欲七情的享受,他贪求这个。退菩提,不是长菩提,他是退菩提,不是增道心,他是退道心。你真正想修行,想出离欲界,出离六道轮回,他得想方法来障碍你。帮助你阿赖耶识里面烦恼、习气让它增长,外面用威胁利诱,这是他的手段。我们在小乘,世尊八相成道有降魔,八相里头有降魔,威胁利诱。那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来对治?用定、用慧,如如不动,他对你就没法子。智慧是观,在智慧里面的观,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威胁利诱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威不害怕,利不起贪心,他就没办法了。
由此可知,魔能够得便,就是他成就你退道心,基本的因素还是因为你心里头贪瞋痴没断,他才能得便。你贪瞋痴要断了,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到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佩服你,他来护法,你是真正修行人,真了不起,他就变成护法,魔王波旬护持释迦牟尼佛的法。今天他不护了,为什么不护?你们修行是假的不是真的,假修行他瞧不起你,他要让你多受点罪;你真修行,佩服,没话说。魔也是众生,魔的性也是本善,只是他贪著名闻利养、贪着五欲六尘,如是而已。你真不贪,他佩服你;你要有贪心的时候,他瞧不起你,他来捉弄你,他一定障碍你修行。所以我们了解事实真相,魔有他不好的一面,看那一面,那一面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魔也是人,他的本性本善。问题他习性不善,看他用哪个性当家做主?他佩服的人,他用本善的性。他瞧不起你,你搞假的,不是真的,还打着佛的名义在欺骗善良的信徒,那他对你就不客气了。大乘教里面,把魔跟佛看成平等的,无佛亦无魔,完全是我们心跟他起感应。我们的善心跟他感应,他就是佛;我们不善心跟他感应,他就是魔。所以,佛跟魔差别在哪里?自己的念头,一念,一念善,魔是佛;一念不善,佛是魔,就这么个道理。
「此由观前诸境」,前面所讲的四种境界,「惑虽未破」,这个惑就是无明、尘沙、见思,没断,《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断。「天魔犹恐出其境界」,他不愿意看到你修成功,为什么?你修行成功,你离开六道轮回了,他不愿意。为什么?欲界是他统治的,欲界的人个个都出去了,他统治的人减少了,这个他很不欢喜。他希望他的徒众多,人丁兴旺,不愿意你在修行跑出去了。你跑出去不要紧,回来又要度人,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这个地方讲,天魔犹恐出其境界,「而复化度于他,失我民属,空我宫殿」。他为这个来障碍,他要繁荣他的魔子魔孙。魔子魔孙都学佛了,都成阿罗汉、成菩萨,回来又度他,又度这些人。「又虑夫得大神通,得大智慧,必当调伏控制于我」。这是嫉妒心,你修成功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智慧超过他,那你会控制他,你教化他,他不能教化你。「我今应预破之」,这个我是魔,天魔,他今天应该预先把你的功夫破坏,「坏彼善根」。善根,世间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坏彼善根,他要把你贪瞋痴引发出来。
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贪瞋痴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造作一切不善的根源就是它,它是第七识,与生俱来。第七识,佛在讲上告诉我们,「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执着有个我。因为第七识有我见,所以这个神识来投胎,执着这个身是我身,我身、我见就落实在我身,起作用了。另外三个烦恼,我爱,这个爱是贪;我痴,这是愚痴、胡涂、没智慧;我慢,慢就是瞋恚。叫贪瞋痴三毒,三毒是跟我同时起来的。我见是迷,是一念不觉。所以跟着迷起来的是烦恼心所,不是善心所。那个本性本善,本善是哪里来?本善是自性里头有的。习性是阿赖耶里头的,习性没有善。你想想,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这是根,所有不善的根源,就是不觉是不善的根源。佛陀的教诲目的何在?教我们转迷为悟,也就是转迷为觉,就这个意思。觉悟了,回归自性,把阿赖耶放下,那是假的,妄心。阿赖耶造十法界,阿赖耶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转阿赖耶成四智菩提,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是一场梦,梦醒了,不见了。醒来是什么境界?是实报庄严土,叫一真法界。为什么叫一真?实报土里头众生一心,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他只有真心没有妄心,所以叫一真法界。那就回归自性了,好事!
所以「故有魔事发也」,魔事发生是什么原因、什么道理,我们要搞清楚。「治魔之法有三」,这三种对付魔境的方法。第一个,「观察诃弃,如守门人遮恶不进」。你把它看清楚,它不是善法,舍弃它。舍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要放在心上,这叫舍弃;放在心上你就接纳了,接受了。这个地方千万不要会错意思,把他赶走,错了,不是把他赶走,还是好朋友,不放在心上,我不受你干扰。为什么?他引诱你破坏你的善法,你在这里用功,我们今天去外头逛逛玩玩!那就是来诱惑你。请你去看戏,请你到娱乐场所去玩,或者是请你观光旅游等等,就不让你用功,还都是好朋友。所以这个地方的观察看得很清楚,诃弃是不放在心上。谢谢他,感谢他,不能够随他,这是第一种方法。
第二,「当…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