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六集)  2012/4/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十境」里面的第七:

  「诸见境,非一曰诸,邪解曰见。谓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决定解,名为见也」。首先解见的定义,见是什么意思。诸见,那说的就是很多,不是一种,所以非一曰诸。这些见全是错误的,把事情、境界看错了,推理不当,我们讲的偏见、邪见。而把这种见解他以为是正确的,所以作决定解,这就正确的。这个诸见的见是这个意思。「此之诸见,或因禅发」,禅定当中,「或因闻发。因禅发者,谓初因心静,后观转明,见解通彻,有如妙悟」。这是说正常的,禅定当中有境界,确实能看到宇宙的真相。像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八地以上能见到阿赖耶。阿赖耶是禅定当中见到的,跟现代科学,科学家也发现了,所说的完全相同,这就是正知正见,禅定里面。禅定浅深广狭不相同,太多太多了,每个人的功夫不一样,因缘不相同。见解通彻,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妙悟。这是一类。

  「因闻发者,谓听本不多,广能晓悟,见解分明,问答聪辩」。这就是讲,闻是听经,听多了,这解悟,但是也能够开发智慧。听经是什么?真诚心、恭敬心,真诚到极处能开悟。听得不多,像惠能大师确实听得不多,但是人家心地清净、心地真诚,所以他听不多,他能开悟。广能晓悟,见解分明,没有学过的东西一听就明白。「虽因禅因闻而发,既推理不当,皆属邪见,实非辩悟」,这个一定要清楚。因禅而发、闻而发,只要是推理不当,这里有个推理,就是我们讲推想,想错了,这都是邪见,这不是真正的辩才,不是真正开悟。遇到这种情形,「即须用观观之,令达正道,不为所障」。闻要与经教相应,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跟经教相违背,全是邪知邪见。从禅发的要跟性德相应,与性德相违背,那也是邪知邪见。

  性德,自性清净寂灭,中国古人所说的人性本善,这就是一个标准。如果我们所发的这个见不是纯善纯净,那就是邪见。从本善延伸出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与性德完全相应。在佛法里面从自性延伸的性德,一般大家所知道的,十善、三皈、众戒、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本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全是性德。在这部经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讲的就是五戒十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讲得很细,经文分量很大,这是正知正见;与这些相背、不相应,那决定是邪知邪见,这个一定要知道。如果有发生错误,与自性的体相不相应的时候,须用观观之。这个观就是十乘理观,这十种观里面你去找对治的方法,令达正道,不为所障。「为是须用观诸见境也」。错误的知见,在经教里头常常说的五种见惑,那是完全错误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从禅或者是从闻生出来不正确的多半都是邪见。

  第八是「慢境」。这个慢是傲慢,自己仗恃自己的聪明才智,轻视别人,这个心就叫慢,这叫贡高我慢。「谓既伏诸见,妄执之心则息。无智者谓为涅槃」。这个既伏诸见是什么境界?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五种见惑断了,心定了,这个是破执着,只破了第一关,后面还有贪、瞋、痴、慢、疑,六个根本烦恼破一个,恶见破了,执着的心淡了,这个地方讲息,不是真的息。在这个境界里面,无智者以为是涅槃境界,心很清净了,这个境界一般讲轻安,境界现前,误以为是寂灭。涅槃是寂灭,清净寂灭,高!那是什么?阿罗汉证的偏真涅槃,在这个地方产生误会。

  「滥叨高位」,认为自己证得阿罗汉了,其实没证得,实际上连须陀洹也没证得。自以为证得阿罗汉,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不是说假话,他是误会了,没证得以为证得。我是初学佛的时候,碰到一个人,决定不是打妄语,误会了,以为自己证得阿罗汉。我们也是老朋友,但是他年岁比我大,至少大概大我二十岁,所以我们跟他在一起就成晚辈。我出了家,到他们家里头看他,他告诉我这个事情,证阿罗汉果。搞了半天,我也没办法。最后我就想到,阿罗汉有六种神通,你有没有?结果一问,一样都没有。我说那你没证得。证得初果,就有天眼、天耳,这经上讲得很清楚;证到二果,又加了两样,有宿命通、有他心通,就四种神通;证得三果,又加了一样,神足通;证四果,六种神通都具足。那你一样也没通,我说这个在佛法称作增上慢,这是一种误会,没证得以为证得。

  修行有了境界,身心轻安,粗重的烦恼没有了,你觉得这个境界不错了,这是「起大轻慢」。这个慢心一发,傲慢心起来了,「废于正行」,你修行功夫不能向上提升了,那个傲慢是严重障碍。「为是须观慢境也」。这种境界很容易发生,常常有这种境界发生,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这个傲慢是末那识里面的根,烦恼的根。末那四根支柱,我见、我爱、我痴、我慢,都从这个我来的。人没有傲慢,不可能,人人都有,说没有,这不可能的。必须到什么时候才断?证阿罗汉断了,傲慢真断了,但是还有习气,傲慢的样子,有时候还露了出来。要证到辟支佛果位,傲慢的习气断了,才真的完全看不出来、没有了。这个自己不能不知道,傲慢是严重的障碍。慢心既发,废于正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它都造成障碍,你就不能成就。所以也要用前面的观法来观慢境,观这个境界。

  第九,「二乘境」。小乘,「声闻、缘觉」。声闻「以四谛之法而修」,缘觉用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都能够「运出生死之苦」,这个生死之苦是讲六道轮回。声闻用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都能够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乘」。乘是车辆,坐着这个车辆可以远行,可以超越,六道轮回的界限可以超出。「谓见慢之心,既因修观而息;则先世所习小志,因静而生。盖小志溺于空寂,不能至于大乘究竟之地」,我们先看到此地。这个见慢之心,前面所说的诸见境、第八慢境,这两种境界,因修观而息,把它息灭了。修十乘观法,把这两个伏了、放下了,也就是通过了。可是先世,这讲过去世,肯定不止一世,说多世都学小乘,习就是修习,小志就是小乘法。小乘法是因静,心地清净,而生的。

  所以心清净,那也是一种享受,烦恼轻,但是他不长智慧。为什么?小志溺于空寂,欢喜空寂的境界。这里头有禅悦,我们知道,四禅八定都有禅悦,何况小乘!禅里头有法喜。贪着,这个贪着就不能够转小成大,它的麻烦在这里。转是决定会转,转得慢,经论里面佛告诉我们,阿罗汉、辟支佛决定会转到大乘。但是一般阿罗汉回小向大要两万劫,换句话说,这个两万劫他不能够提升自己,在当中要停这么久的时间。辟支佛要停一万劫,一万劫之后他会转,阿罗汉两万劫才会转。这也算是遭了难,像读书留级不能向上提升,要经历这么长的时间他才觉悟,他才肯把小乘的偏空涅槃放下,才能够修菩萨行。

  下面,大师在此地举了个比喻,「所谓宁起疥癞野干心,勿学声闻、缘觉行」,这是大乘教里常常用这两句话警惕二乘。这个地方提到了野干,后头有解释,「野干似狐而小」,是狐狸一类,比狐狸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让我们看到野干就想到黄鼠狼,应该就是这些小动物,黄鼠狼是群居。这是讲的畜生道。为什么说宁愿堕畜生道,不学声闻、缘觉行?畜生道那是不善的果报,报完了他就离开畜生,他又会到人间来,时间短。声闻要两万劫,缘觉要一万劫,这时间太长了。这个劫他没有说小劫,没有说小劫就是大劫。那大劫是娑婆世界成住坏空一次叫一个劫,那两万劫还得了!这比喻堕在小乘里头还不如在六道搞轮回,意思在此地。

  「故二乘境界若发」,这种境界现前了,贪着寂静,定中的境界,「亦须用观观察,毋令生着」,这着就是执着,不可以执着境界。「为是须观二乘境也」。这个二乘境界时间太长,所以诸佛如来劝导行人都教大乘。小乘教不得已,大乘大心发不出来,自私自利,这个心是小心量。大乘、小乘实际上就在心上讲的,大乘人心量大,能包容,学东西一定要学彻底、要学圆满;小乘到一个境界不想再学了,他就很满足了,所以说胸无大志,得少为足。这个境界现前也要用十乘理观来破解。

  最后一条,「菩萨境,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这个解释是玄奘大师所说的。玄奘大师以前,菩提萨埵翻成大道心众生,古时候翻译的,大道心众生。有情就是众生,玄奘大师翻得好,觉悟的有情众生就是菩萨。「天台大师解云」,天台就是智者大师,「用诸佛道」,就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这些方法,道就是方法,「成就众生。谓由上见慢之心既息」,这讲第八增上慢的心息了,「或发先世所习」,先世就是二乘因。「若忆本愿」,过去生中曾经发过大愿,像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过这样的愿,你就不能做小乘,小乘不度众生。小乘人着重自度,自了汉,众生也度,有缘,他喜欢的就度他,不喜欢的就不度他,所以跟他有缘,不像菩萨,菩萨平等普度众生,这个心量大。如果他回忆到本愿,「则不堕二乘」,本愿发的是大乘愿,四弘誓愿。

  「而发三教菩萨境界之心」,这个三教是三乘,这后头有批注,「藏教、通教、别教」。天台家讲的四教,藏通别圆,他发的是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发这个心都不行,一定要叫他发圆教。天台宗依据《法华经》,《法华》是一乘大法、一乘圆教,一乘是佛乘,目标是成佛,不是止于菩萨。学佛一定要成佛,你成阿罗汉、成辟支佛、成菩萨,那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没圆满。像读书一样,小学毕业,满足了,不想再学了,这阿罗汉;中学毕业,不想再学了,是辟支佛。三教里面,藏教是小乘,通教是前通小后通大,别教是大乘,像是大学。大学念完,上头还有,还有研究所。那是什么?那是圆教,你到那里拿到博…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