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第叁部分 “止”與“觀”之融合▪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修持中,你向上師禮敬、祈請,並依此開展對上師的信心與虔敬心。在禮教、祈請及信心、虔敬心開展之後,白色、紅色及藍色的光由上師(你觀想他在你面前的虛空中)身上放出,並融入你的身中,于是,你得受了上師的加持。此時,禅修可能會有所轉化。如果在此之前你還無法開展“觀”的內證,此時,經由上師瑜伽,你突然能開展這種禅修。如果你已經有了“止”與“觀”的體驗,上師瑜伽能增加這種體驗的強度。惡業的淨化及功德的累積,也將會增長你的“止”與“觀”;惡業及障礙的淨除也將可消除你開展“止”與“觀”的障礙。因此,你修持金剛薩埵(Vajrasattva)法門來清淨你的惡業及障礙,並做獻曼達來的助長你的覺受和覺悟。這四種預備法門(四不共加行)——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淨除業障修持法、獻曼達及上師瑜伽——非常重要,做這些修持的目的是增長你的“止”和“觀”。你必須精進地修持禅定,但是精進本身並不足夠,所以你必須借重四不共加行的修持。第一加行是皈依大禮拜,你向叁寶(佛寶、法寶及僧寶)禮拜並祈求皈依,並開展菩提心。菩提心的開展將使你步入正法之道。其他的叁種加行法可增長“止”與“觀”的開展。“止”與“觀”開展的主要原因是你自己的精進,修持四加行則是其必要條件。兼具這兩者使你能開展“止”與“觀”的融合。

  融合的時機

  這個教本說“止”與“觀”的融合有兩種:具有參考點的和不具參考點的。具參考點的“止”表示:行者的心專注于一尊佛像或呼吸等。不具參考點的“觀”表示:行者以分析的方式審察及分辨現象。當此種“觀”的覺悟和非概念性的“止”一起升起時,兩者的融合就應運而生了。雖然我們有依據參考點的“止”與“觀”,“止”與“觀”的主要類別是非概念性的“止”與不具參考點的“觀”。在談論大波浪與小波浪變靜止時,讓炯多傑描述了這種“止”的禅修。這是當行者不帶任何概念地安住于心的本性之中時的狀態,這是定靜的狀態,“觀”是見到“心不具有任何實質或真實存在性”。這種平如狀態及了悟心之本性的共現,就是“止”與“觀”的融合。“止”是“觀”的助緣,如同“觀”是“止”的助緣,所以,這稱爲“止”與“觀”的融合。

  非概念性的“止”的禅修,心只是安住于它的自然狀態之中;非概念性的“觀”,是了解外在現象之顯相與空性不二,及了解內在現象之覺性與空性不二。要開展非概念性的“止”與“觀”融合爲一,這兩者缺一不可。所以,行者可以單獨修持“止”或單獨修持“觀”,但是兩種一起修持時,行者必須以融合的方式去修持。融合表示“止”與“觀”不是同時並行共存的,而是兩者是無二無別的(止觀不二)。所以,有非概念性的“止”時,也必有共概念性的“觀”;有非概念性的“觀”時,也必有非概念性的“止”。“止”中有“觀”,“觀”中有“止”,兩者合一不二。

  蓮花戒在《禅定修習次第》第一冊中,詳細地解釋“止”與“觀”的融合。他說:在修持禅定時,行者見到現象的缺乏本質。做爲一種中觀的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行者見到現象的空性;這意味著見到現象的真如本性。佛陀將這描述爲超乎文字及思想。超乎文字,表示這種狀態或境界完全超越了文字的描述能力;超乎思想,表示行者無法藉由思考它存在或它不存在……等方式,對它做概念性分析。行者也無法說現象是不存在的,因爲心的覺性存在。這種直接見到明性及無真實本性的內證就是“觀”——真實的證見。

  那麼,什麼是“止”的層面?這就是在禅修時沒有昏鈍或亢奮,也沒有瞋恚、懷疑及追悔這叁種能阻礙穩定之禅定狀態開展的障礙。如果行者有所追悔,他會想到:“啊,我真希望當時發生的是這樣或那樣的事”,或“這件事竟然會變得這麼糟糕”,並因而幹擾了禅修。如果行者有所懷疑,他會想到:“這是真的或假的?”,並讓這種不確定打斷了禅修。如果行者具有瞋恨心,他對某個人感到憤怒,這也將會打斷禅修。所以,契入禅修時,行者沒有昏鈍、亢奮及追悔、懷疑和瞋恚這叁種障礙;所以,也沒有作意的活動。“沒有作意的活動”表示:由于熟悉的緣故,行者安住于專注的自然狀態中;具有此種熟悉,使行者不須作意、不須費力就能駐留于禅定中。這個教本說:當行者能見到禅修及現象的真實本性、免于昏鈍及亢奮等過患,並能不須作意、毫不費力地安住于禅定中時,他已經達到“止”與“觀”融合的境界了。

  密勒日巴在他的歌中——特別是給尼瑪帕達浦(Nyima Paldar Bum)的那首歌中——敘述了“止”、“觀”融合的修持方式。帕達浦具有極大的信心,是一位非常善巧的修持者;她也擅于提出敏銳及聰穎的問題。密勒日巴在一次給予許多人開示的法會中遇見她。她感覺到自己對密勒日巴有極大的信心,並邀請他去她家。她告訴他說:她生活在輪回之中,白天她忙著准備食物及清洗衣服,而夜晚她又在睡覺,但是,她想要修持佛法,並問密勒日巴,她應該做何種修持才能證得佛果。

  于是,密勒日巴爲她唱了一首證道歌(梵文“多哈(doha)”。他在這首歌中用了一些隱喻(metaphors)及例子。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上師告訴我,密勒日巴離開家鄉、房屋毀壞及後來返家看到廢墟的故事。我聽到他敘述毀壞的房屋像一只獅子的上颚,及一鄰近房屋像一只驢的耳朵的那首歌。當我在孩童時代聽聞這首歌時,我以爲這只是一種隱喻。後來,當我返回西藏,看到許多毀滅的建築時,我心想:“這看起來真的像是一只獅子的上颚,那些建築物某些部分往下倒塌、某些部分朝上翹的樣子,真像一只驢耳朵。”密勒日巴的隱喻真實地敘述了廢墟的樣子。

  回到我們的故事,密勒日巴利用一首歌給予帕達浦開示。他在這首歌裏用了四個隱喻或象征。首先,他對她說:“看看天空。天空沒有你可以指出的中心,你也找不到天空的邊緣。以同樣的方式將心安住,既然中心亦無邊。”第二,他說:“看看山。它全然穩定及不動。依此方式,你的心應該是穩定、不動的。”第叁,他說:“看看日與月。它們的明亮毫不動蕩,它們保持全然清亮,時時都具有同樣的亮度。依此方式,你的心應該是清明且不動蕩的。”第四,他說:“看看大湖。它沒有波浪,它是完全平靜不動的。依此方式,你的心應該是平靜不動的。”密勒日巴的意思並不是我們應該實際去觀修山、太陽、湖或天空,這些是我們應該持有的非概念性禅修的隱喻。接著,密勒日巴告訴帕達浦不具概念地禅修,那是“止”的層面;觀看無念的本質是“觀”的層面。所以,藉由告訴她不具念頭地禅修,他指示她做“止”與“觀”融合不二的禅修——不具念頭地禅修是這首歌的第五項教法。

  尼瑪帕達浦依照教法禅修之後,帶著關于那首歌的問題去見密勒日巴。她說,當她看著天空時,她能夠在一種全然放松的狀態下,如天空般地禅修;但是,雲朵出現在天空中,她應該如何處理雲朵?她說,她能如山般禅修;但是,如此做時,她看到植物及樹木在山上長出,她應該如何處理這些植物及樹木?她說,她能如日與月般地禅修;但是,有時候日、月出現日蝕、月蝕,她應該如何處理日蝕與月蝕?她說,她能如大湖般禅修;但是,有時候波浪會出現,她應該如何處理波浪?當然,她問題的意思是:她能做觀心的禅修;但是,當她這麼做的時候,念頭會升起,所以,她如何做念頭的禅修?

  密勒日巴回答道,她能如天空般沒有中心、沒有邊界地禅修,是一件很好的事;當雲朵出現時,行者應該不要認爲它們和天空有任何不同,因爲它們只是天空的一種化現。能如山般地禅修是一件很好的事;長在山上的植物與樹木和山並沒有什麼不同,它們只不過是山的化現。如果行者能如日、月般地禅修,那是一件很好的事;日蝕、月蝕只是日、月的本性而已。如果行者能如大湖般地禅修,波浪可能會産生;但,這只是湖的動態,所以只是湖的一種化現,因爲沒有任何波浪不是湖的一部分。接著,密勒日巴說:如果行者能做觀照自心的禅修,有時候念頭自會升起;但是,這些念頭只是發生于心的動態,它們和心沒有什麼不同,它們是心的一種化現。當行者不了解念頭的本性時,它們就像是湖上的波浪——但是,湖上的波浪仍然是湖的一部分。當行者了解念頭的本性及念頭沒有任何真實的本質時,它們自然會平息下來。所以,行者須要了解念頭和心不是分離的。

  密勒日巴以這種方式教導“止”與“觀”的融合。無念地安住,就是“止”的禅修;看清這些念頭只是心的一種化現而已,就是“觀”的禅修。

  融合的成果

  “止”與“觀”的融合超乎僅只達到“止”或“觀”,這種成果是真叁摩地。當行者具有真叁摩地時,禅修與禅修後的階段混合在一起。所以,行者做禅定的修持,然後自禅修中起座,但是,由于對禅定的熟悉,他能在從事日常活動時,繼續安住在禅定的狀態中。這種禅修與禅修後的混合,是真叁摩地——“止”與“觀”的融合。

  馬爾巴大譯師把禅修的法教自印度帶往西藏。馬爾巴有兩位主要的上師——那洛巴及梅紀巴(Maitripa)。他從那洛巴那兒學習各種得獲正覺的修持方法——即法道。但是,梅紀巴的法教強調直接的禅修,這也非常重要。這種法教可以在《十如是論(Commentary on the Ten Suchnesses)》中找到。在這本著作中,梅紀巴說:真叁摩地的成就是必然的。這表示“止”與“觀”的融合是行者能達到的最高成就,沒有任何成就高于這個,因爲必須被覺悟的已經被覺悟了,必須被淨除的也已經被淨除了。隨著“止”、“觀”融合充分開展而展現的真叁摩地,將使行者自輪回解脫,因而達到佛的境界。

  有些人非常喜愛研究佛法及修持禅定,但是對成佛不感興趣。他們相信佛的境界…

《止觀禅修·第叁部分 “止”與“觀”之融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止觀禅修·辭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