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的禅修

  修持“止”的必備條件

  某些情況利于禅修,若具足這些有利的條件,“止”將會開展;若缺乏它們,“止”則無法開展。

  當佛法于第七世紀被引入西藏之後,西藏人開始對佛法有相當好的了解及修持。後來,在第十世紀時,藏王朗達瑪(Langdarma)壓抑佛教並摧毀大部分的法教。經過此次摧毀之後,部分法教留存了下來,但是其中一些修持方法是不正確的。結果,西藏人無法確定誰所給予的法教是正確的。所以,阿底峽尊者于一零四二年應邀自印度前往西藏,因爲他被確信是最具資格的上師,能教導正確的傳教方法。阿底峽尊者也得受了度母(Tara)的指示及授記,若他前往西藏,這將對佛法有極大的利益。

  抵達西藏之後,阿底峽給予“止”、“觀”禅修方法的法教。這些法教收集在他撰寫的《菩提道燈》(Lamp for path of Enlightment)裏。在這本著作中,他說:要做“止”或“奢摩他”禅修,行者必須具備有利的條件。如果缺乏這些有利的條件,縱使行者非常精進地修持許多年,他依然無法開展真正“止”的禅修。然而,阿底峽尊者也說:如果一切有利條件都具備了,且行者將心專注于良善及正面的事物上,那麼他將能得到修持“止”的成就,並能開展天眼通的力量。

  在《禅定修習次第》的第二冊中,蓮花戒說:(1)行者應該居住在一個有利的地方——一個行者能取得所需物質的地方。在心方面,(2)行者不應該具有許多的欲望,而想:“啊,我需要這個才能禅修;不,我需要這兩件或叁件東西才能禅修!”……等等情形,這種想法只會製造障礙。(3)行者必須知足,這表示無論他擁有什麼,他都覺得很好、很滿意。(4)行者應該也要放棄諸如做生意或買賣等活動,以便:(5)行者能夠具有清淨、良善的行爲。所以,(6)當行者居留在這個地方禅修時,一切都是全然正確及適當的。(7)行者應該也避開任何分心的事物、浮現的欲望或想法和觀念。以上這七點就是開展“止”的禅修七個必要條件。

  在《大乘莊嚴經論(Ornamennt of the Mahayana Sutras)》中,彌勒菩薩(Maitreya)說:我們應該在我們能夠容易地取衣服、食物等必需品的地方修持。我們所居留的地方應該沒有盜賊或對任何危險的恐懼。我們應該住在一個健康的地方,不是極度地冷或熱或潮濕,並且不會損害我們的健康。我們也需要有知見及行爲與我們相同的良好伴侶;如果我們的伴侶具有不同的知見或生活方式,他們將會使我們的心無法穩定。我們所居留的地方也應該沒有許多的活動及大量的人。以上這些是關于居住地的外在條件。《大乘莊嚴經論》也描述了心的內在條件:遠離欲望、覺得滿足、避免涉入過多的活動。最後,它描述了心與外在世界的交接點——我們的行爲或舉止。我們應該具有平靜及溫和的行爲,符合別解脫戒(pratimoksavows)或菩薩戒(bodhisattva vows)的要求。別解脫戒的戒律禁止殺生、偷盜及通奸等行爲。戒律的重點在于:如果我們造作了任何此種惡行,我們的心將無法住在自然的平和狀態之中。菩薩戒的要義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具有瞋怒、嫉妒、厭惡等煩惱,那麼我們的心將無法安住在自然的平和狀態之中。所以,我們必須開展對一切衆生的慈心與悲心。如果內在與外在世界的這種交會能利益其他衆生,“止”的有利條件自會開展。

  “止”的種類

  “止”的禅修共有四種。第一種稱爲“欲界奢摩他(desire realm samatha)”:行者使心如此放松,以至于它變得全然穩定及平靜。第二種是“色界奢摩他(form realm samatha)”:契入此種禅修時,行者具有喜悅(心)及妙樂(身)的強烈覺受。第叁種是“無色界奢摩他(formless realm samatha)”:在此種禅修中,一切都消失無遺。第四種是“滅境奢摩他(cessation samatha):現今,修持此種禅修的人不多,但在從前某些小乘聲聞衆,利用這種修持而達到一種心滅止及心識連續性停止的狀態(滅受想定)。

  更精確地說,“止”有九個次第。首先,在欲界中,有“專一奢摩他(one-pointed samatha)”:行者的心並沒有達到完全的“定靜(mental stability)”,但是已具有某種程度的定靜而能不爲外物所幹擾。

  接下來,在色界中有四個相續次第的奢摩他禅修(四有色定、四禅、四靜慮):第一個次第是“具審察及分析(examination and analysis)之奢摩他”(初禅,有尋伺)。第二個次第是“具喜悅及妙樂(joy and bliss)之奢摩他”(二禅,離尋伺)。第叁個次第是“具入息及出息(inhalation and exhalation)之奢摩他”(叁禅,離喜樂)。第四個次第是“免于八種缺陷(free from the eight defects)之奢摩他。”(四禅,不動定)。前兩種缺陷是(1)欲界的身苦及(2)欲界的心苦,淨除之後,行者契入色界奢摩他的第一個次第。其余六種缺陷是色界奢摩他前叁個次第的缺陷:(3)審察,(4)分析,(5)喜悅,(6)妙樂,(7)入息及(8)出息。免于入息及出息的自由表示:在這種狀態之中,行者全然靜止,沒有任何呼吸。總之,欲界中有四個次第的奢摩他禅修。

  有四種禅定狀態屬于無色界——無色界是一種如同空性的狀態,但是並非中觀派(the Madhyamaka)所言之空性(emptiness,梵文sunyata),它只是一種空虛或空無的狀態——在此無色界的定境可分爲四個次第(四無色定):空間無限(infinite space,空無邊處)、意識無限(infinite consciousness,識無邊處)、全然無物(nothing whatsoever,無所有處)及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neither existence nor nonexistence,非想非非處)。如此,“止”的禅定境界總共有九個次第:一個屬于欲界,四個屬于色界,四個屬于無色界(色界之四禅、無色界之四處及滅受想定,合稱爲九次第定或九定)

  姿勢

  禅修時的姿勢有兩種敘述方法:毗盧遮那佛或大日如來(Vairocana)七支坐及禅修(dhyana)五支坐。在這一節裏,我將敘述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毗盧遮那”的意思是“使其明亮”或“使之清明”,所以,毗盧遮那坐姿是幫助行者開展禅定狀態及使心穩定與清明的身體坐姿。心是否變得穩定,取決于所謂的“氣”或“精微之風”(梵文“瓦又(vayu)”,藏文“隆(lung)”。“氣”有“粗略之氣(gross air)”,即我們所呼出及吸入的空氣:另外也有“精微或微妙之氣(subtle air)”,牽涉到身體的活動及念頭的活動。身和心是相關聯的,當各種精微之氣在身體中穩定下來時,心也會變穩定。行者藉由體內“氣脈(梵文“那迪(nadi)”,藏文“擦(tsa)”,有精微之氣流動于其中之精微管道)”的修持而使這些氣穩定下來。如果氣脈是正直及穩定的,氣也會變穩定。要使氣脈正直及穩定,行者在禅修時必須維持適切的姿勢。

  精微之氣計有數種:使身體穩定及堅韌的是“土氣”(精微之土氣);保持身體溫暖的是“火氣”(精微之火氣);防止身體乾涸的是“水氣”(精微之水氣);將溫暖傳送至全身各處並致使身體活動的是“風氣”(精微之風氣,藏文“隆”之“隆”)。每個人都具有四種元素的精微之氣。此外,尚有第五種精微之氣——下行清除氣(down-word-eliminating air),能轉化胃中的食物,分離食物與廢物,並將廢物由肛門排除。(注1)。

  毗盧遮那七支坐有七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1)保持脊椎挺直,以保持中脈(中央之能量管道)的挺直。生命力之氣(持命氣)稱爲“波若那”(梵文prana,藏文“索(克)隆(soklung)”,在中脈中流動。“波若那”使身體穩定及堅韌。它又稱爲“土氣”,因爲它給予身體穩定性及持久性。如果身體在禅修時往前傾,或往左、往右或往後傾斜,中脈將會隨著傾斜,流動于其中的生命之氣(持命氣)將會不順暢。因此,若行者保持脊椎挺直,“土氣”將會流動得很順暢,而産生穩定性及持久性。

  “水氣”布滿全身並保持它的濕潤。如果這些水氣流入中脈,它們自然會變穩定。爲了使水氣流入中脈,行者(2)將雙手置于禅定姿勢,(3)兩肘稍微往外突出。土氣及水氣都自然往下降,“水氣”則自然往上升。爲了使火氣進入中脈,行者(4)將下颏稍微往內收或往下彎,這有防止火氣往上升的效用。

  爲了將“風氣”引入中脈,行者應該(5)保持眼睛穩定不動。“風氣”和身體的活動有關聯,而眼睛和心的動態有極密切的關系——眼睛的轉動會使心隨著轉動。所以,行者要使眼睛保持靜止,將視線集中在鼻尖前虛空中,這會使心靜止,並使風氣進入中脈。同時,(6)雙唇自然地放松,舌尖安放在上颚。爲了使下行清除氣穩定,行者(7)雙腳交盤結金剛跏趺坐或蓮花坐。

  坐姿的前五個要點和五氣有關,但是風氣有兩個要點——眼睛及唇、舌的安置。水氣也有兩個要點——手結禅定印及手肘稍微外展。所以,禅修的坐姿總計有七個要點。許多教法說,在開始禅修之前,行者應該先清除舊息叁次,因爲一般或正常的呼吸,會使身體累積不純淨或不好的氣。爲了排除這種無益的舊息,行者必須以大于平常的力量——但是並非極大的力量——呼氣;在這麼做的同時,行者要觀想所有的煩惱及業障都隨著氣…

《止觀禅修·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的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