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的禅修▪P2

  ..續本文上一頁息被呼出,然後以非常放松的方式吸氣。這總共要做叁次:第一次以稍微大于平常的力量,第二次以再大一些的力量,第叁次以再更大一些的力量。在這之後,行者回複正常的呼吸,非常放松,並觀想自己已經將所有的不善排除了。

  禅修時,雙手要安放于禅定姿勢——即結禅定印或定印。禅定的意義是:“安放于平等的姿勢中”。你可以將右手放在左手上,因爲“平等地安放”表示雙手放在同樣的高度上。所以,如果一只手是放在膝蓋上,另外一只手也應該放在高度相同的另一個膝蓋上。這兩種放法並沒有差別,采用你覺得舒適的一種放法。

  在金剛乘的大手印(梵文“瑪哈慕爪(mahamudra)”傳承中,通常教授的是剛才所討論的毗盧遮那七支坐。但是,蔣貢康楚采用蓮花戒在《禅定修習次第》中所敘述的八支坐。在開始時,你應該先舒適地坐下,然後遵照這八大要點調好坐姿。

  首先,雙腳應該雙盤結金剛跏趺坐或半盤結半跏趺坐(半蓮花坐)的姿勢。你應該放松,不須要勉強自己結金剛跏趺坐。在西方,並非每一個人都能盤腿而坐。有些人盤腿時膝蓋會往上跷,但是,當身體逐漸變得柔軟時,膝蓋自然可以放平,重點是:坐得舒適比坐在痛苦中要來得好。

  第二,雙眼必須半閉,既不全張並直視前方,也不全閉而使一切都在黑暗中,雙眼應該毫不費力、毫不緊張地半閉著,所以它們是全然放松的,你可以完全不必去想它們。

  第叁,上半身必須是挺直的。由于身體和心互有關聯,如果身體是直挺的,氣脈就會直挺,精微的能量將能順暢地流動于其中,而心將會變得平靜及穩定:倘若身體是彎的,氣脈會變得壅塞,心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因爲某些氣脈裏將會只有少量的能量在流動,其他的氣脈中則有流動迅速的能量,這將造成大量的念頭在心中紛紛升起。

  第四,雙肩應該要齊平,且身體要挺直,不應該傾向左方或右方。

  第五,眼睛要往下朝鼻子的方向看,你的視線應朝向鼻子,所以你會覺知到自己的鼻子。標准的敘述是:視線應該落在離鼻尖四指寬的距離。

  第六,雙唇及齒列之間皆應有些微的空間,因爲如果齒列緊合在一起,可能會製造磨擦的聲音。

  第七,舌頭應該頂在上颚,否則,唾液會在口中累積,吞嚥唾液會使你分心。

  最後,呼吸應該自然、不費力。你不應該試圖壓抑氣息或用力做深呼吸。

  坐姿這八大要點,諸如眼睛半閉,或許個別看來顯得相當不重要,但是,就開展全然的明性及穩定性而言,這八大要點實際上都很重要,因爲,每一個要點都具有開展明性及穩定性的特殊目的(注2)。

  四種禅修對象

  有兩種解釋指出如何將心安住于禅修中:第一種是概括性的敘述,第二種則是禅修次第的特寫敘述。

  在概括性的解釋中,佛陀開示道:禅修之對象共有四類。第一類禅修對象是“遍在的對象(all-pervsive object)。之所以被如此稱呼,是因爲它包括一切現象。行者不加以分析地專注在此類對象上,只是將心安住;或者,行者以分析的方式,檢視現象的真實本性或它們的相對多樣性。

  第二類禅修對象是“行爲的調和(pacification of behavior)”。這是清淨缺點或過患的禅修。這些不善的型態是從哪裏來的?在佛教的義理中,我們現在這一世來自前一世,前一世則來自再前一世,……等等。在現在這一世當中,我們經驗到實質或身體上的痛苦及心理上的痛苦,也會經驗到快樂及妙樂。這些經驗來自我們的前世的行爲,它們是業或業力(梵文karma)的結果。然而,並非每一件事都是由于業力的緣故。某些人具有強烈的貪欲或強烈的瞋怒,這可能是來自前世習氣的力量,而不是業報。我們可能會變成習慣于貪欲或瞋怒,而這種煩惱會變得愈來愈強烈,所以我們在下一世會有強烈的貪欲或瞋怒,或者,我們會在一生當中遇到對治這種貪欲或瞋怒的方法,因而減低我們的缺點,且這些缺點可能繼續在未來數世中繼續減低。所以,如果我們在過去數世中習慣于擁有許多貪欲,將會在今世經驗到許多貪欲;如果我們在過去數世中習慣于擁有許多瞋怒,將會在今世經驗到許多瞋怒,如果我們在過去數世中習慣于具有許多念頭,那麼現世的心將無法保持穩定,念頭會盤踞我們的心,我們將受製于念頭的力量;最後,如果在過去數世中具有強烈的無明,我們將會變成習慣于此,我們現世的心將會含有許多的無明,所以,這些是五種類型衆生的寫照:具有強烈的貪執者、瞋恚者、愚癡者、嫉妒者及傲慢者。禅修的目的就是要矯治這五種心識的型態。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或外物具有強烈的貪欲和執著,可以修持不淨觀。通常,我們將身體視爲實質的、永恒的、重要的。但是,佛陀開示道:我們具有珍貴的人身,因而可以修持佛法及利益其他衆生。這是一個珍貴的存在形式,但是身體本身並不珍貴。藉由觀修我們所貪執的對象,可以看清它並不是美麗的、真實的或永恒的,這會減低我們的貪執。

  如果我們具有許多的瞋怒,可以觀修慈心或悲心,藉此減少我們的瞋怒,瞋怒通常是傷害別人的欲望,所以,我們在禅修中觀想自己的身體代表其他一切衆生。通常,如果我們感覺到些微的痛苦,那就是令人厭棄的;如果感覺到些微的愉悅,那就是令人欲求的。所以,在禅修時,我們應該視其他一切衆生如同自身:厭惡痛苦、欲求愉悅及快樂的經驗。沒有任何人喜歡經曆痛苦,所以,視其他衆生如同自身,可發展我們對衆生的慈心,並失去使他人受到傷害或痛苦的欲望,這可減低我們的瞋怒心。

  無明有兩種:分明的或單獨的(distinct)及不分明的或混合的(indistinct)。不分明的無明一直都在,並伴隨其他心識事件一起顯現。它伴隨著心的一切惡升起,例如瞋恚、傲慢、貪執……等等。無明的衆生不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有害的,當這些不同的心識之毒升起時,我們並不了解它們的本性,也不知道它們是善的或是惡的。結果,它們變得無所不在,但是,它們和無明本身並沒有差別。第二種無明——分明的無明——是一種單獨存在的無明,一種由于沒有接受過或思惟過佛法而産生的無明。經由學習及思惟,這種無明可以逐漸被産除。如果我們具有許多無明,以修“止”做爲對治的方法是思惟十二因緣(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gination)。我們在禅修中思惟一切事物如何依其他事物而升起。例如,由于習慣于行善及持守善念,此種習性的力量將會致使善行的發生。同樣的,當心習于惡行及惡念時,此種習性的力量將會導致惡念及惡行的發生。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思惟緣起之理可以對治無明。

  對治傲慢的方法是觀修構成衆生的元素。傲慢心使我們認爲自己很優越或特別,對治的方法是觀修五蘊(five aggregates ,梵文“塞建陀或揵度(skandhas)”)。認爲自己很特殊或優越,是因爲我們把自己視爲堅實的、固定的。審察五蘊時,我們會發現事物並不是堅實的,而是永遠都在改變,我們只是不同元素的聚合體。例如,一個人只是由五蘊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或者只是由不同的部分組合而成的。所以,覺知五蘊會減低我們的傲慢心。

  對治念頭過多的方法是做呼吸的禅修,由于呼吸相當地微妙,且隨著氣息出入的動作時時都在改變,修持呼吸法使念頭變得愈來愈弱,所以,呼吸法可以對治念頭過多的現象。

  第叁類禅修對象是“學知或學得的對象(objects of the learned)”,這是對五蘊的了解,例如,我們學知身體是部分的組合體,它是由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等五蘊組成的。我們學知:心並不是一個單一不可分割的單位,而是一個聚合體,它的構造和十八種組成元素(十八界)有關。例如,眼睛起源于前一刹那的眼睛。然後是對和組織發展有關的十二處(十二俱舍,twelve ayatanas)的了解。例如,我們學知眼睛(眼根)及眼識如何和外物(色塵)聯結,及視覺如何經由此聯結而産生。如此,感官、對象及意識必須聯結在一起,覺受才會産生。接下來,我們學知緣起之十二步驟(十二因緣)如何運作。最後,我們學知事物具有及不具有的特性——一系列基于某種特定原因而可能及不可能發生的事,例如,火會燃燒,水不會燃燒,所以,這些事的思惟被稱爲“學知的思惟”。

  第四類禅修對象是“煩惱障之清淨(purification of the klesas)”。我們思惟“止”所帶來的平靜境界,及缺乏“止”時的相反境界。經由“觀”的修持,我們將能了解輪回之因及涅槃之因。和四聖義谛(four noble truths,或作四聖谛、四谛、四真谛)有關的觀法計有十六種(十六行相或十六谛觀)。

  四種禅修障礙

  四種念頭會造成禅修的障礙。這些念頭是惡性的念頭:傷害他人的念頭(害想)、嫉妒的念頭(嫉想)、懷疑及不確定的念頭(疑想)、執著及貪求的念頭(欲想)。例如,倘若瞋恚的念頭出現了,行者必須加以辨察,因爲它們將會不斷地重現在行者的禅修中。行者必須覺知當他沈溺于其中時,瞋恚就危害他的禅修。最主要的是:行者不能執著或沈迷于念頭。如果行者不執著念頭,念頭將會很容易擺脫;但是,如果行者執著這些念頭,擺脫它們將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念頭可以分爲兩種:粗略的及細微的。當粗略的念頭在禅修中升起時,行者忘記他正在禅修,並失去覺知和覺性,然後,他才想起來:“啊,我正在禅修!”並回複禅修,這些粗略的念頭是一種實際的幹擾。防止這些粗略念頭的方法是維持覺知和覺性。第二種念頭是細微的。是來自意識之下的念頭。當這種念頭升起時,行者並沒有忘記他正在禅修,並在想著:“這些小念頭産生了”的同時,維持禅修的…

《止觀禅修·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的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