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的禅修▪P2

  ..续本文上一页息被呼出,然后以非常放松的方式吸气。这总共要做三次:第一次以稍微大于平常的力量,第二次以再大一些的力量,第三次以再更大一些的力量。在这之后,行者回复正常的呼吸,非常放松,并观想自己已经将所有的不善排除了。

  禅修时,双手要安放于禅定姿势——即结禅定印或定印。禅定的意义是:“安放于平等的姿势中”。你可以将右手放在左手上,因为“平等地安放”表示双手放在同样的高度上。所以,如果一只手是放在膝盖上,另外一只手也应该放在高度相同的另一个膝盖上。这两种放法并没有差别,采用你觉得舒适的一种放法。

  在金刚乘的大手印(梵文“玛哈慕爪(mahamudra)”传承中,通常教授的是刚才所讨论的毗卢遮那七支坐。但是,蒋贡康楚采用莲花戒在《禅定修习次第》中所叙述的八支坐。在开始时,你应该先舒适地坐下,然后遵照这八大要点调好坐姿。

  首先,双脚应该双盘结金刚跏趺坐或半盘结半跏趺坐(半莲花坐)的姿势。你应该放松,不须要勉强自己结金刚跏趺坐。在西方,并非每一个人都能盘腿而坐。有些人盘腿时膝盖会往上跷,但是,当身体逐渐变得柔软时,膝盖自然可以放平,重点是:坐得舒适比坐在痛苦中要来得好。

  第二,双眼必须半闭,既不全张并直视前方,也不全闭而使一切都在黑暗中,双眼应该毫不费力、毫不紧张地半闭着,所以它们是全然放松的,你可以完全不必去想它们。

  第三,上半身必须是挺直的。由于身体和心互有关联,如果身体是直挺的,气脉就会直挺,精微的能量将能顺畅地流动于其中,而心将会变得平静及稳定:倘若身体是弯的,气脉会变得壅塞,心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为某些气脉里将会只有少量的能量在流动,其他的气脉中则有流动迅速的能量,这将造成大量的念头在心中纷纷升起。

  第四,双肩应该要齐平,且身体要挺直,不应该倾向左方或右方。

  第五,眼睛要往下朝鼻子的方向看,你的视线应朝向鼻子,所以你会觉知到自己的鼻子。标准的叙述是:视线应该落在离鼻尖四指宽的距离。

  第六,双唇及齿列之间皆应有些微的空间,因为如果齿列紧合在一起,可能会制造磨擦的声音。

  第七,舌头应该顶在上颚,否则,唾液会在口中累积,吞嚥唾液会使你分心。

  最后,呼吸应该自然、不费力。你不应该试图压抑气息或用力做深呼吸。

  坐姿这八大要点,诸如眼睛半闭,或许个别看来显得相当不重要,但是,就开展全然的明性及稳定性而言,这八大要点实际上都很重要,因为,每一个要点都具有开展明性及稳定性的特殊目的(注2)。

  四种禅修对象

  有两种解释指出如何将心安住于禅修中:第一种是概括性的叙述,第二种则是禅修次第的特写叙述。

  在概括性的解释中,佛陀开示道:禅修之对象共有四类。第一类禅修对象是“遍在的对象(all-pervsive object)。之所以被如此称呼,是因为它包括一切现象。行者不加以分析地专注在此类对象上,只是将心安住;或者,行者以分析的方式,检视现象的真实本性或它们的相对多样性。

  第二类禅修对象是“行为的调和(pacification of behavior)”。这是清净缺点或过患的禅修。这些不善的型态是从哪里来的?在佛教的义理中,我们现在这一世来自前一世,前一世则来自再前一世,……等等。在现在这一世当中,我们经验到实质或身体上的痛苦及心理上的痛苦,也会经验到快乐及妙乐。这些经验来自我们的前世的行为,它们是业或业力(梵文karma)的结果。然而,并非每一件事都是由于业力的缘故。某些人具有强烈的贪欲或强烈的瞋怒,这可能是来自前世习气的力量,而不是业报。我们可能会变成习惯于贪欲或瞋怒,而这种烦恼会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我们在下一世会有强烈的贪欲或瞋怒,或者,我们会在一生当中遇到对治这种贪欲或瞋怒的方法,因而减低我们的缺点,且这些缺点可能继续在未来数世中继续减低。所以,如果我们在过去数世中习惯于拥有许多贪欲,将会在今世经验到许多贪欲;如果我们在过去数世中习惯于拥有许多瞋怒,将会在今世经验到许多瞋怒,如果我们在过去数世中习惯于具有许多念头,那么现世的心将无法保持稳定,念头会盘踞我们的心,我们将受制于念头的力量;最后,如果在过去数世中具有强烈的无明,我们将会变成习惯于此,我们现世的心将会含有许多的无明,所以,这些是五种类型众生的写照:具有强烈的贪执者、瞋恚者、愚痴者、嫉妒者及傲慢者。禅修的目的就是要矫治这五种心识的型态。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或外物具有强烈的贪欲和执著,可以修持不净观。通常,我们将身体视为实质的、永恒的、重要的。但是,佛陀开示道:我们具有珍贵的人身,因而可以修持佛法及利益其他众生。这是一个珍贵的存在形式,但是身体本身并不珍贵。藉由观修我们所贪执的对象,可以看清它并不是美丽的、真实的或永恒的,这会减低我们的贪执。

  如果我们具有许多的瞋怒,可以观修慈心或悲心,藉此减少我们的瞋怒,瞋怒通常是伤害别人的欲望,所以,我们在禅修中观想自己的身体代表其他一切众生。通常,如果我们感觉到些微的痛苦,那就是令人厌弃的;如果感觉到些微的愉悦,那就是令人欲求的。所以,在禅修时,我们应该视其他一切众生如同自身:厌恶痛苦、欲求愉悦及快乐的经验。没有任何人喜欢经历痛苦,所以,视其他众生如同自身,可发展我们对众生的慈心,并失去使他人受到伤害或痛苦的欲望,这可减低我们的瞋怒心。

  无明有两种:分明的或单独的(distinct)及不分明的或混合的(indistinct)。不分明的无明一直都在,并伴随其他心识事件一起显现。它伴随着心的一切恶升起,例如瞋恚、傲慢、贪执……等等。无明的众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害的,当这些不同的心识之毒升起时,我们并不了解它们的本性,也不知道它们是善的或是恶的。结果,它们变得无所不在,但是,它们和无明本身并没有差别。第二种无明——分明的无明——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无明,一种由于没有接受过或思惟过佛法而产生的无明。经由学习及思惟,这种无明可以逐渐被产除。如果我们具有许多无明,以修“止”做为对治的方法是思惟十二因缘(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gination)。我们在禅修中思惟一切事物如何依其他事物而升起。例如,由于习惯于行善及持守善念,此种习性的力量将会致使善行的发生。同样的,当心习于恶行及恶念时,此种习性的力量将会导致恶念及恶行的发生。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思惟缘起之理可以对治无明。

  对治傲慢的方法是观修构成众生的元素。傲慢心使我们认为自己很优越或特别,对治的方法是观修五蕴(five aggregates ,梵文“塞建陀或揵度(skandhas)”)。认为自己很特殊或优越,是因为我们把自己视为坚实的、固定的。审察五蕴时,我们会发现事物并不是坚实的,而是永远都在改变,我们只是不同元素的聚合体。例如,一个人只是由五蕴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或者只是由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所以,觉知五蕴会减低我们的傲慢心。

  对治念头过多的方法是做呼吸的禅修,由于呼吸相当地微妙,且随着气息出入的动作时时都在改变,修持呼吸法使念头变得愈来愈弱,所以,呼吸法可以对治念头过多的现象。

  第三类禅修对象是“学知或学得的对象(objects of the learned)”,这是对五蕴的了解,例如,我们学知身体是部分的组合体,它是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等五蕴组成的。我们学知:心并不是一个单一不可分割的单位,而是一个聚合体,它的构造和十八种组成元素(十八界)有关。例如,眼睛起源于前一刹那的眼睛。然后是对和组织发展有关的十二处(十二俱舍,twelve ayatanas)的了解。例如,我们学知眼睛(眼根)及眼识如何和外物(色尘)联结,及视觉如何经由此联结而产生。如此,感官、对象及意识必须联结在一起,觉受才会产生。接下来,我们学知缘起之十二步骤(十二因缘)如何运作。最后,我们学知事物具有及不具有的特性——一系列基于某种特定原因而可能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例如,火会燃烧,水不会燃烧,所以,这些事的思惟被称为“学知的思惟”。

  第四类禅修对象是“烦恼障之清净(purification of the klesas)”。我们思惟“止”所带来的平静境界,及缺乏“止”时的相反境界。经由“观”的修持,我们将能了解轮回之因及涅槃之因。和四圣义谛(four noble truths,或作四圣谛、四谛、四真谛)有关的观法计有十六种(十六行相或十六谛观)。

  四种禅修障碍

  四种念头会造成禅修的障碍。这些念头是恶性的念头:伤害他人的念头(害想)、嫉妒的念头(嫉想)、怀疑及不确定的念头(疑想)、执着及贪求的念头(欲想)。例如,倘若瞋恚的念头出现了,行者必须加以辨察,因为它们将会不断地重现在行者的禅修中。行者必须觉知当他沈溺于其中时,瞋恚就危害他的禅修。最主要的是:行者不能执着或沈迷于念头。如果行者不执着念头,念头将会很容易摆脱;但是,如果行者执着这些念头,摆脱它们将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念头可以分为两种:粗略的及细微的。当粗略的念头在禅修中升起时,行者忘记他正在禅修,并失去觉知和觉性,然后,他才想起来:“啊,我正在禅修!”并回复禅修,这些粗略的念头是一种实际的干扰。防止这些粗略念头的方法是维持觉知和觉性。第二种念头是细微的。是来自意识之下的念头。当这种念头升起时,行者并没有忘记他正在禅修,并在想着:“这些小念头产生了”的同时,维持禅修的…

《止观禅修·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的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