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的禅修▪P3

  ..续本文上一页状态。这些念头如此的微小,行者通常无法真正去处理它们,而且它们非常难以去除。这些念头并不会特别危害到禅修,它们只是出现在行者的觉知之中,行者只要不去理会它们,最后,他终将能除去它们。然而,这些小念头有时候可能会变得愈来愈大,使行者失去禅修的状态。所以,首先行者觉察到这些小念头的升起,然后受到它们的干扰,并失去觉性,行者应该尽量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而防止的要点在于持有非常稳定及持久的觉知与觉性,因为这种觉知与觉性对每一个相续的刹那都是非常重要的。若行者能做到这一点,他就不会被念头所干扰。

  禅修之特定次第

  “止”的禅修可依禅修的对象物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具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meditation with an external object ),第二类是没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 meditation without an external objert ),第三类是观修事物之精要本质的禅修(meditation on the essential of things)。

  在开始修习“止”的时候,你试着使心稳定及清明。但是,你不习惯禅修,所以你会失去禅修的状态。因此,在初学的阶段,你需要有一个禅修对象物。这如同一个小孩子在学习读一本书之前,要先学会字母或拼音一样。所以,在刚开始时,你先学习做有对象物的禅修,然后再逐渐地进展到没有对象物的禅修。第一类型的禅修是具有对象物的禅修:在面前放置一小块木头或一颗小石头,并将心专注在上面。在做这种禅修时,你必须使用适当的控制张力,也就是要具有适量的专注力,既不能太紧绷,也不能太松弛。如同大成就者萨惹哈(Saraha)所说:禅修必须像是一根婆罗的门线。在过去,婆罗门种姓的工作是制造线,要将线做好,造线者必须使用适当的力量,如果力量过大的话,线会纠结起来;若力量过小的话,线会很容易断。要开展心的稳定性,你要由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物开始,首先是利用不清净的对象物,然后再引入清净的对象物——例如一尊佛陀的塑像,或一位本尊的标帜,或一个特别的种子字。做清净对象物之禅修目的,并不是为了开展虔敬心或慈悲心,你只是将心安住在上面以发展专注力。开始时,你用一块木头或石头,因为这没有复杂的特征;但是,佛像则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眼睛、耳朵……等等。较容易使你分心。

  第二类“止”的禅修是没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你将心往内转,并专注于代表佛陀本质的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藏文Chenrezig)或其他本尊的形相。你可以观想本尊的形相在你的头上,或在你面前的虚空中,或观想自身就是本尊身。由于刚开始时你无法观想整个形相,你可以先观想本尊的手,然后眼睛,然后衣服……等等。只观想局部的禅修称为“非整体对象物的局部禅修”。一再反覆地做此种修习,你终将能观想本尊的整体形相。接下来,你会概括性地看到本尊所有的部位,所以你对整个形体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这称为“整体对象物的全面观想”。有些个人期待在禅修中将本尊的形相观想得很清楚,而且当这种情形并没有发生时,他们会变得很失望。眼睛或视觉器官具有将事物“看得”极端清楚的视觉意识(眼识)。然而,在禅修当中,你使用的是心的意识(意识或第六识)。使用意识或第六识时,你对事物有概括性的印象,或一般性的概念,或一般性意义的了解,所以,你无法得到和使用眼识时一样清楚的知觉,因此,你不应该期待将本尊观想得如同你实际看着本尊的画像时那么清楚。你应该不要耽忧形象的晰度,因为禅修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一个清楚的形象,而是要将心专注于形象上,使心变平静及稳定。

  觉贤大师(Bodhibhadra)说“止”有两种:专注于外的“止”及专注于内的“止”。专注于外的“止”是普通或世俗的“止”,是专注在一块石头或他种对象物上;特殊或胜义的“止”,是专注于佛陀的一尊塑像或形相。专注于内的“止”有两种——身体的观想及以身体为基础的观想。专注于身体的观想法,是观想自身是本尊身——自身化为本尊的形相,并具有本尊的一切庄严璎饰和一切功德——或化为骷髅(白骨观)。基于身体的观想是专注于身体内的某种东西,例如,呼吸、气脉、体内的光或妙乐的感受。大师们所给予的禅修指导有许多类型,但是,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具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或“没有外在对象物的禅修”。

  第三类型的“止”的禅修是“安住于精要本质之中”。在专注于外在对象物及内在对象物的禅修之后,我们要做将心安住于本质中的禅修,在此类禅修中,心并不专注于任何事物,它只是安住在一种完全稳定、不动的状态中。当我们提到“心”的时候,我们把它当做仅只是一件事物,但是,佛陀将心描述为六种或八种不同的意识的聚合。总之,五种知觉或感觉意识(五识)包括:眼识——视觉形相的感觉及感受;耳识——声音的感觉,以耳为根基:鼻识——气味的感觉,以鼻为根基;舌识——味道的感觉,以舌为根基;身识——触觉及物理知觉的感受。

  根据一般的说法,这五识是非概念性的(nonconceptual)。它们只是去看、听、嗅、尝及感触,并未涉及诸如“这是好的或坏的”等想法。帝洛巴(Tilopa)的开示中说道:外相或显相并没有任何害处,但是对外相的执着会造成问题。实际看到及听到事物,对禅修并没有任何害处,因为这些意识是非概念性的。然而,对形相、声音……等产生执著,则会造成对禅修的障碍。所以,行者不须要在禅修中产除这些知觉。

  在佛陀住世之前,印度人相信只有一种意识存在。这一种意识的作用方式就如同一间具有五、六扇窗户的房子,里面有一只猴子,这只猴子有时候会从一扇窗户往外看,然后再从其他的窗子往外看,所以,从外面看起来,仿佛有不同的猴子在不同的窗户里,但是,其实一直都只有一只猴子。古印度哲学家们认为,这间房子就像是我们的心,这些窗户就像是不同的知觉意识。事实上只有一种意识存在,如同房子里只有一只猴子,那么,当我们在看某件事物时,我们就无法听到声音;若我们听到声音时,我们就无法嗅到任何气味……等等。可是,事实上,我们能够同时看到、听到、尝到、嗅到及触到,所以,有五种不同的或个别的意识存在,而不是只有一种。

  在禅修时,行者并不使用任何这五种用于觉受形相、声音、气味、味道或触觉的非概念性意识。在禅修时,只涉及两种心理意识(mental consciousness):不稳定的及稳定的。各种念头自不稳定的意识(往往称为“意识”)中升起,行者有时候觉得喜悦和快乐,有时候则觉得厌恶和不快乐……等等,这是我们的正常意识。然后,还有稳定的意识,完全不受好、坏念头及快乐、不快乐觉受的影响。稳定意识的清明性在早晨、中午及晚上都维持不变,又称为根本识(ground consciousness)或阿赖耶识(alaya consciousness,或译为藏识、无没识)。此外,还有第三种意识——烦恼识(afflicted consciousness),又称为“末那识”或思量识、作意识、相续识、分别识。烦恼识没有明性,经常都处于充满“我”的念头及感觉的迷惑状态中。不论心是否是散漫的,这个“我”或“自我”的念头一直都存在。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我执,不论我们是否觉知到它的存在,它一直都存在——甚至当我们在睡觉时,不论我们在做什么,这个微妙的我执一直都在那儿,这个有一个“我”的念头都存在。如果我们听到一个声音,一个微妙的反应:“啊,这对我有危险!”就产生了。所以,它时时刻刻都存在,而且直到成就阿罗汉(arhat)或佛的果位之前,所有的众生都具有这种微妙的我执。因此,它又被称为永恒或持久的意识,因为五种感觉意识不断地在改变。而它却恰好相反。总之,意识总共有八种:五种知觉意识及三种心理意识。

  行者以第六识禅修。一般称第六识为“意识”,因为它是处理概念或意念(concepts)的意识。它牵涉到过去、现在与未来,好与坏,各种不同的烦恼及其他种种概念或意念。这一切的根源是心识,所以第六识是一切念头及概念的根源。在禅修时,行者试着控制这个觉受一切念头、幻相及感受的意识。在禅修时,行者控制第六识,使它安止不动,此类念头因而不会升起。第六识有两个层面:对他者的知识及对自己的知识。当心转向外境并想道:“噢,这是好的或这是不好的。我需要这个或我不需要这个”时,对他者的知识就产生了。以外境为导向的知识是概念性的。对自己的知识是对自己在想什么的极其直接的知识。这种自我觉知是非概念性的,若没有这种自我觉知,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它是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在禅修的一种觉知与觉性,所以,在禅修时,我们会有这种觉知与觉性。

  禅修时,心或一般意识被吸收至根本识或阿赖耶识中,例如,若我们把波浪当做是念头,根本识是海洋,那么,波浪起源于海洋,生起之后,又消逝于海洋之中。同样的,念头起源于根本识连绵不断及无碍的明性,生起之后,又消逝于根本识之中。此外,当风很大的时候,海洋中的波浪会增加;当风平浪静下来时,波浪会平息,海洋会变稳定、变平静。同样的,念头出现于心中,如同一阵风起自根本识,这会造成心中念头的各种动态;如果这一阵来自根本识的风平息了,并消没于自身之中,念头就会平息,而心也会平静下来。在密勒日巴(Milarepa)的一首歌中即叙述道:心显现的方式就如同海洋显现的方式一样。波浪会回到海洋中安住,如同念头会回到心中安住一般。如此,念头只是心的显现或变幻而已。所以,念头自心升起,因为它们来自心;因此,当自根本识升起的风平息时,心就变平静了。

  所以,“止”的究竟形式就是使念头没入根本识之中,心因而变得很稳定、很放松。换句话说,倘若行者有很多念头起自这根本识,禅修时,他必须更加努力地把这些念头吸收回到根本识无间、无碍的明性中,如此,行者将会有一个放松及平静的心。

  第六识必须放松于根本识中,因为它自根本识升起,因此必须返回其中。禅修时,行者须要让第六识安止及平静下来,而且没有任何念头升起。根本识本身并不会造成禅修的障碍。但是,第七识或烦恼识具有“我执”的特征,它一直都在那儿,它并不会造成禅修的障碍,但是,它会造成解脱的障碍。然而,当行者逐渐变得较习于“无我”的觉悟时,这个烦恼识、这个微妙的我执会逐渐消失。如果第六识和前五识(五种知觉意识)纠缠在一起时,那么它将造成禅修的障碍。但是,如果心平静、稳定地安住于心,且不沈迷于感官觉受,那么感官觉受就不会造成禅修的障碍。然而,由于寻常的心有沈溺于感官觉受的习性,初学者最好在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地方禅修。

  注:

  1、精微之气或风(梵文“瓦又(vayus)”)共有数种。其中,精微之火气使身体温暖,供给身体暖热及宁适。精微之水气使身体保持湿润,遍满全身,具有水元素的功能,精微之风气了使身体产生物理动作。活动的能力及身体的柔软来自风元素的作用,心的活动和身的活动都来自这种精微气。精微之土气使身体保持稳定并防止它的改变,它给予身体坚实性。论注以这种方式谈论“土气”、“风气”……等。

  一般而言,元素共有四种:土、火、风及水。土是我们下面的土地,水是往下流动的物质,火是会燃烧的物质,风则在我们周围移动。土元素具有坚实及持久不变的特性,火元素具有温暖及燃烧的特性,水元素具有湿润的特性。四大元素指的是坚实、温暖、湿润及活动这四种特性和功能。例如,土元素使事物坚实及耐久、水元素使事物凝聚、结合在一起。举个例子来说,一根手指并不会瓦解、分散,它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水元素的功能。火元素的功能是使事物成熟并造成事物的改变,例如,火元素的暖热使一朵花成长。事物的发展或发育、成熟、进入衰退和老化的状态,及改变的整个过程,都是由于火元素的活动与作用。

  2、有些中心在禅坐之间做行走式禅修。行走式禅修不含任何观想。但是,行者必须觉知到每一只脚的提起及放下……等动作。行者只是觉知走路的动作,这个过程类似于将心安住于气息的过程。这个方法为小乘传统所使用,记述于“律藏(vinaya)”典籍中,但是,在西藏,大部分禅修在传统上都是坐下来修的。我觉得行走式禅修可以非常有益,因为它不但对心有利,对身体也有利,而且膝盖不会酸痛。

  

  

《止观禅修·第一部分 “奢摩他”:“止”的禅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