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15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殺敵的時候,他難道不會拿起武器對敵嗎?

   俗話說:“問百人,通百事,問遍千家成行家。”世間的學問廣博精深,各行各業的智士能人也遍布于世界各地,所以一個人無論多麼有才能也不可驕傲自滿,應具有大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謙虛地學人之長,求教于其他的智者。古人說:“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處理事情若逞強好勝,驕傲得不願請教任何人,而許多事情僅僅以自己的能力是很難成辦的,如是又不願別人來幫助的人就注定要失敗。如果自己沒有淵博的智慧、豐富的經驗和高深的學問,此時,就不能盲目地跟隨自我主觀意識去辦事情,而應去詢問比自己有智慧、有經驗、有學問的高尚人士。在大智大勇的人面前,只需極短的時間,自己心中的疑問就會煙消雲散。

   古代的許多帝王都會重用一些足智多謀的正士爲軍師或大臣,並廣召天下能人志士參與國家的建設,有的甚至恭請具德的高僧爲國師,以便請教施行仁政之善巧方便。在大智者跟前,身爲一國之君的偉人也會畢恭畢敬、謙虛真誠地求教。戰國時期,秦昭王爲使秦國富強,稱霸于天下,于是廣召賢能之才。範睢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智者,秦昭王向他請教了一次、兩次他都不說話,使推薦他的人很難堪。範睢說:“秦昭王心不在焉,沒有專心一意來聽我的計劃,所以不能講,講也是白講。”推薦的人後來再向秦王報告。因此在第叁次見面時,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屏退了左右的人,單獨和範睢見面,很客氣地求教。範睢便毫無隱瞞地宣說了自己的雄策偉略,一席話把秦昭王說動了,立即封他爲丞相,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詢問、商議以後才實施。

   比如兩人交戰,其中一人力氣不支之時,他難道不可以借用武器的力量來對抗嗎?赤手空拳想戰勝強有力的怨敵是比較困難的,勢力稍弱的一方便會尋找槍支彈藥或匕首、寶劍等武器,只要武器鋒利,無論多麼強壯的血肉之軀也抵擋不住,殺敵取勝更是必然。同樣,智慧即如強而有力的武器,凡事依智者之慧便無有不能解決的問題。

   縱使害己之怨敵,若巧方便亦成友,

   劇毒對身雖有害,若知搭配成良藥。

   即使是常常危害自己的怨敵,如若以善巧方便攝持,也能使其變成自己的朋友。劇烈的毒物雖然對人的身體有極大危害,若人懂得搭配就會使它變成良藥。

   對于那些經常損害自己的怨敵,若以嗔恨心用強暴的方法是很難真正降伏的。那應該怎樣做呢?若以善巧方便如慈悲菩提心、沙門四法等佛法甘露加以浸潤感化,終有一天,這些怨敵也會變成自己的朋友,進而成爲修行中的助伴。世間上的許多人都喜歡帶一點勇武好鬥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回敬你一腳,你對我不仁,我對你不義,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覺得這樣才有骨氣。對于佛陀所提倡的以德化怨,慈悲忍辱之行,他們是萬難接受的,反倒認爲活得窩囊。稍有修學善法的人常說:“我要修忍辱,任何怨敵都是我的親人和朋友,他們罵,我不還口,他們打,我不還手。若人在我左臉上打了一個耳光,我再主動送上右臉。”真正能做到這點的人則忍辱的確不錯,也是很了不起的人。比如唐朝時期的名臣婁師德教導其弟唾面自幹一樣。當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而婁師德是世家公子,曆代都作大官,聲望很高,修養頗深。他弟弟要到代州當太守,上任前向他辭行。他便對弟弟說:“凡事要多忍耐,要以忍化怨。這是成事的關鍵,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其弟答言:“我知道,就算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會自己擦掉,不與人計較。”“這樣做並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願會給人家難堪啊!”“現在我懂得了,應該讓它在臉上自己幹掉。”“這就對了。”本著如是爲人的原則,婁師德與其弟調伏感化了許多惡意找岔的怨敵,化敵爲友,安樂于世。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于因地修行時,以強大的忍辱精進之力感化了衆多惡劣之徒,並攝受爲自己的眷屬,廣作利他之事。大菩薩修行樂于接受怨敵的危害,如《入行論》中雲:“世間乞者衆,忍緣敵害稀,若不外施怨,必無爲害者。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如同毒性很大的藥草,若口服則會損害身體,往往只用于外敷。中藥、藏藥中,毒藥的種類極多,如藏藥“達得”即是一例,其毒甚烈,但是否所有的毒藥都不能口服呢?那到未必,若經善巧醫師的調配,毒藥也有轉變爲良藥的機會,而且能治療許多疑難重症,對此前文已有宣講。

   可取應得之食財,當除貪圖不應財,

   如同采摘樹上果,若超樹梢則墮地。

   在享用錢財飲食之時,要取自己應得的那部分,當斷除對不應之財的貪圖之心。如同攀摘樹上的水果,若爬上樹頂越過樹梢就會摔倒在地上。

   應得之食財是指那些通過正當途徑、不違背因果所得之清淨食財。比如僧衆每月的生活費或其它一些補助,或虔誠的信衆以清淨心供養之食財。在社會上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以自己的辛勞換來的食財也可以說是“應得的”。但是現今有些貪得無厭之人除了使用自己每月的工資外,還窮思竭慮地想掙外快,于是他們盜取工廠、公司的財物,或于辦事過程中貪汙受賄吃回扣、敲詐勒索巧取豪奪等,這些充滿罪惡的不義之財即是不應得的。究竟來講,非份之財不會使人得到利益,因果不虛之故,自己遲早要飽嘗作繭自縛的苦頭。

   六十年代初,正是人們惡劣業現前缺衣少食的苦難時期。某公社的出納不慎將本公社所有賣糧的公款遺失了,這筆巨款恰好被公社書記撿到,但他沒有退還給出納員,而是悄悄地藏進自己的鞋底。爲此,公社天天召開群衆大會,書記每天都在大會上振臂疾呼:“無論是誰,或撿到、偷走、私藏這筆錢的人都必須馬上交公。我們都是黨的好兒子,若不上交的話一旦查出就要嚴厲懲罰!請看看人民的疾苦,快交出來吧……”當時誰也不知錢藏在他的鞋底,查來查去,人們懷疑出納員自己偷了這筆錢,于是將他投入監獄。出納員被關押後,他的妻子兒女痛苦不堪,整日以淚洗面。書記見後“好心”地勸慰:“你們不要悲傷,黨小組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相信會有水落石出之日。他若真的無辜我們會給他平反。”爲表示領導對苦難者的關懷,書記到商店買了許多糖果給出納員的孩子。那時人們大都使用一元、二元面額的人民幣購買東西,可這位書記一掏就是好幾張“大團結”。由此,商店營業員對他生起了懷疑,秘密調查後,真相大白,書記不得不將公款交出,他痛哭流涕,捶胸頓足,說不是自己故意的……

   貪圖不應之財的人就好比爬樹摘水果的人,在粗壯的枝幹采摘便是應得之果。但若貪圖樹梢上的一些果實而奮不顧身地爬到樹頂,伸手摘果,也許果子尚未摘到手,“撲通”一聲摔倒在地,輕則受傷,重則死亡,實在是得不償失。同樣,超出自己應得之財切記不可貪圖。

   設若智者不謹慎,此時彼生諸過患,

   設若智者極謹慎,則難發生諸過患。

   假若智者粗心大意不謹慎,此時他也會産生諸多過患。如果智者爲人處事小心又謹慎,那麼在他身上就很難發生過患。

   一個人無論多麼具有能力、智慧和功德,就算貴爲國王、總統或是佛教界的領袖,但在爲人處事方面時刻都應謹慎,否則便會招致諸多過患。若行爲放蕩不羁就容易敗壞名聲,招人譏諷。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若不謹慎,一環失利,其後果將是毀壞一件大事乃至一生之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世事無奇不有,玄機之中藏著玄機,變化之外還有變化。若智者稍有不慎,僅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忘了身後的危機,事物之間的機關又是防不勝防的,在這種情況下,智謀又有什麼可憑恃的呢?越是智者越須謹慎,曆代不是有許多帝王、名人皆因大意不謹慎而毀掉了自己的權勢、地位乃至身家性命嗎?

   反之,一個智者若于各方面都小心謹慎地行事,初、中、後皆不放過任何細節,凡事做全面了解、詳細觀察,一絲不苟地對待。即便是淺川也當作深川來渡,“念念總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這樣就能遠離諸過患。有錢之時當念無錢的痛苦,得意之時須防失意的過患。對于修行者來講應“日叁省吾身”,念念關照:此事我是否違反了法規或戒律。若不小心,輕者自己招致過患,重則讓別人對佛法生起邪見,因此時時當謹慎。古人言:“莫道春光好,須防寒來早。”這亦是謹慎行事之良訓。《入行論》即用一比喻教誡學人應謹慎地防護自己的身語意。曾經有一位國王命令一個死刑犯人端著滿滿一缽油繞王宮走一圈,後面緊跟持刀劍的武士,其任務是若見到犯人所端的缽中灑一滴油在地上,就馬上殺死他。犯人唯恐被殺,故極謹慎地端油行走,以致耳邊演奏悠揚悅耳的音樂也沒有使他分半點心神,當真達到了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之境地。同樣,學佛之人若于聞思修、持戒、禅坐等各方面能專心致志地去實行,就不會對外欲産生貪執了。故常時不離正知正念與不放逸是極爲重要的。有言“凶獸難害慎馬”,如是謹慎的修行人也不易被凶神惡煞般的五毒所害。

   其余論典中宣說,乃至勢力未充足,

   爾時應當敬敵衆,何時充力隨意行。

   一些論典中曾有宣說:乃至自己的勢力尚未充足之時,對敵人也應該恭敬地對待。當實力充足之時就可以隨意行持。

   古老的論典對國王宣講了許多教言,欲創業興邦之君當忍辱負重,在自己各方面勢力還沒有充足之前,即便萬事俱備,然若“東風”未至也不能輕舉妄動。那時對自己的敵人也要恭敬地對待,做一些供養和贊歎令彼歡喜,待到能力充足,穩操勝券之時便可隨己欲願,無所顧忌地行動。此理于其它一些格言中也有宣講。但隨意行仍然應有一定的限度,即不仁不義,違背因果善規的事莫爲。比如婦孺皆知的包青天,在他未得實權之時對一些有錢有勢…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