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乳、酥、酪叁素的糌粑火煙,或混有血、肉、脂叁葷的糌粑火煙可令厲鬼、非人、空遊餓鬼暫時享用焦煙味得到滿足;平時我們在傾倒殘羹剩飯乃至洗臉水時若念一些觀音菩薩的心咒(嗡瑪尼巴美吽舍),或念“仔達巴郎達嘎黑”,或念“俄仔劄巴學得阿墾貝娑哈”等心咒,依此也能使無量餓鬼衆得到飽足,因爲它們皆有神通之故,會知恩報恩,而恒時保護你。以低劣之飲食布施竟有如此利益,更何況以善妙供品供養呢?明智之士皆當勵力奉行。
大者當除遊戲樂,亦斷貪圖食樂等,
由貪所引之果報,楞伽羅刹王遭殺。
地位顯赫或德高望重的強者應斷除對遊戲之樂的貪戀,也應斷除對飲食等欲樂的貪著。貪欲能招致種種嚴重的罪惡果報,比如楞伽羅刹王因貪欲熾盛而被殺害。
世間之大者甚多,如國王宰官、高僧大德、英雄名士等,凡是具有一定地位勢力,高于普通人的大人物都可稱爲大者。這類人有衆多眷屬和崇拜者,其平常的威儀言行,有形無形中都將影響許多人。作爲一個君主若喜歡遊戲、賭博、下棋、打麻將,或觀看文藝節目、運動會,或常留連于歌舞廳、夜總會等貪染之處,甚至迷醉其中,肆意揮霍民衆的財産,那麼其名聲事業必定會遭到損壞,難逃諸苦。龍樹菩薩曾教誡樂行王說:“博奕樂觀喧雜境,懶惰惡友敦親志,飲食非時行六過,此劫芳名爾應棄。”又如寂天菩薩所雲:“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貪欲生衆苦,害多福利少。”
貪欲之過患極大,曾經有一羅刹王名叫楞伽,長有十顆頭。他觀修天尊大自在時日久遠,卻未得任何成就,悲傷之際欲將十顆頭一一割下,投入火坑以作火供。大自在天得知後心生憐憫,遂派一天女前往羅刹王處傳話。天女說:“我乃大自在天的使者,你需要什麼成就,今天皆可以滿願。”羅刹王絲毫不把天女放在眼中,狂傲地說:“我求的是大自在天親賜的加持和成就,你一個女流之輩,無論賜何成就我亦不希罕。”這下可觸惱了天女,她憤恨地對羅刹王發了個惡願:“願你的國政將來以女人來摧毀。”說完離去。第二次,大自在又派遣一只叫瑪理阿塔的猴子去詢問羅刹王所需之成就。羅刹王說:“我絕不會在低級的猴子前祈求成就和加持。”猴子也因此生嗔發怒而詛咒:“願你的國政將來被猴子摧毀。”最後羅刹王萬般無奈,只得于白露仙人處求得一個宿命通的成就。
一段時間以後,羅刹王對南贍部洲國王繞瑪拉的王妃詩達生起了猛勵的貪欲,他朝思暮想,恨不得立即據爲己有。因種種原因,繞瑪拉國王舍棄了財産地位,帶著妻子于寂靜的山林中修習苦行。王妃每天采摘水果維持生活,爲了確保詩達的安全,國王告誡她不能走得太遠,並專門爲她規定了活動區域,以婆羅門的咒語在界定的四周布上火網。一日王妃正在采摘水果,羅刹王突然現身,欲將她帶走,望著噴射烈焰的火網,羅刹王想,若強搶王妃可能會被燒死,索性就將王妃與其所在的整塊地一起搬到了羅刹國。(南贍部洲和羅刹國僅隔著一條常人無法越過的大河。)
國王失去愛妃,便四處尋找。一日,見兩只猴子在爭鬥,夜晚其中一只較善良的猴子來請他幫忙殺掉另一只惡劣的猴子,並答應幫忙尋找王妃以作報答。第二天,國王以弓箭射死了惡猴,善猴當即請來它的朋友“風天”(即風神)幫忙尋找王妃的下落。“風天”探尋一周,終于發現了被羅刹王關押在一棵毒樹下牢獄中的王妃。風天問她身犯何罪而受此苦,王妃答言:“羅刹王將我從南贍部洲劫來,逼我成婚,我誓死不從故被關押于此。”得到風天報告的情況,猴子和國王帶領各自的軍隊攻向羅刹國。到大河邊猴子一只只手拉手連成一座橋,讓國王和國軍踩“橋”而過。激戰之下,羅刹王被殺,王妃又回到繞瑪拉國王的身邊。羅刹王因非分貪心所遭致的毀滅足見貪婪的過患。因此,修行人應常觀己心,了知貪欲的過患而立斷爲要。
高士方可慈與诤,劣者絕不應如此,
如同珍寶有銷贖,毒藥誰肯如是爲。
對于高尚人士才可以施予慈愛或與其辯論,然而對于品格低劣的人絕不應該如此。好比珍寶有銷售的市場,而毒藥又有誰肯拿它來作買賣?
真正的高士具有殊勝智慧和賢良人品以及廣博的學問,當這樣的一位高士落難而身處險困之境時,假使有人對他生起慈悲之心並給予幫助,總有一天這位高士會感恩圖報的。如韓信一飯難忘的故事:韓信在落難時,行至河邊餓得發慌,幸遇洗衣的老婦人,受其恩惠,吃了一頓飯。匆匆忙忙中,他未問清老人姓名便離去了。後來他稱王時,想找這個老婦人報恩,卻怎麼也找不到,只好將千金放在水裏。正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再者,若人對一些事情各持不同觀點,或自己心中有什麼疑團,那麼就應向高士詢問和辯诘。因高士有賢善人品,無論你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平凡的不嘲諷,希奇古怪的也不會生厭煩心,又因爲高士具有深廣的智慧,博古通今,自是有問必答,有求必應,很快就能解除你的疑難憂症,因此與高士辯論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講,高士與高士之間也可慈愛相濟,以互相辯論的方式來增長和穩固自己所掌握的世出世間一切學問。
然而劣者如同牛馬,就算你對他施予最大的慈愛,他們也是全然不知,渾然不覺,好比往石頭上倒水,起不到任何作用。當然,以佛教的觀點來說,對諸如乞丐之類的可憐衆生皆應施以慈愛,布施衣食所需。但是世間一些惡劣的乞丐卻是貪得無厭,給再多的財物他們也不會滿足,有的還會起嗔心發脾氣。曾有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輕乞丐伸手向一位法師乞討。法師頓生悲愍,遂拿出十元錢慈顔善語地說:“你念一聲觀音心咒吧,念了我就給你錢。”可乞丐說什麼也不肯念,並且用充滿怒火的眼光瞪著法師。法師苦笑著搖搖頭,仍然把錢遞到乞丐手上。誰知那乞丐接過錢便如廢紙般唰唰幾下撕成碎片,還揚手扔向法師:“別以爲乞丐就下賤,你的錢我不要。”說完一扭身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又如一些精神不正常或人品不好、非常愚笨的劣人,與其诤論則是白費口舌,討論半天也得不到什麼結果,反而因此生起煩惱。人格惡劣者,當你揭露他的過失、點到他們的痛處時,他們就會如火山爆發般地怒吼,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一氣,由于他們智慧低劣、蠻不講理,所以對高士所講的正理是不會接受的。與這樣的人诤論則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既然得不到什麼好效果,那麼智者又怎麼會與其诤論呢?
比如在銷售珊瑚、水晶、鑽石等珍寶的商店裏,選購的人們絡繹不絕,留連忘返,捧著珍寶愛不釋手,不惜花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去與老板討價還價。這即是珍寶本身的價值所致,而高士恰如珍寶一般。但人們對毒藥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人們了知其爲傷害衆生的本性,不要說去購買,就算見了也會躲避,聽見毒藥之名亦覺渾身不自在;而劣者也恰似毒藥,有識之士是誰也不願接觸的。
國王爲稅勿廣收,微財漸能積滿倉,
蟻垤蜂蜜上弦月,皆是由微而圓滿。
國王對于賦稅不能收得太廣,征收微量的錢財漸漸地也會積滿自己的國庫。蟻垤、蜂蜜以及上弦之月,這些都是由微而逐漸增多最後趨于圓滿的。
此頌是專爲君主宣講的教言。一位賢良的帝王如果真正要想使自己的國家強盛,人民安樂富足,安定團結,那麼在征收賦稅之時就要盡力克製,不可橫征暴斂,應體察民衆的疾苦。如《誡王寶鬘論》所雲:“殷得蠲賦稅,田糧(指田糧稅)亦減少,救濟債累者,免稅及減稅。”如是國王合理征稅便會得到民衆的擁戴。只要國家安定,國王雖僅收取微薄的賦稅,但也能細水長流,漸漸地使國庫盈滿。
相反一些貪心極大的暴君,爲了使自己越來越富,國庫越來越滿,他們往往良知泯滅,花樣百出,強迫庶民交納種種超過擔負能力的賦稅。只要能迅速填滿自己的國庫,“殺雞取卵”也在所不惜,哪管百姓的死活。而國民到了極端貧窮的時候,就不要命了。從社會的角度回顧曆史,一個時代的動亂,定是在社會貧窮、經濟衰落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饑寒起盜心”。所以國王若過分地鎮壓和剝削,民不聊生之時,百姓定會暴動起義,最終消滅暴君,推翻他的惡劣統治。以前印度有位國王,他要求每一個屬民都交納沈重的賦稅,由此致使人民在饑寒交迫的貧苦生活中掙紮。走投無路的人民揭竿而起紛紛暴動,最後將國王殺掉。在他命歸黃泉之時也未曾想到,僅僅是因自己欲壑難填才葬送了身家性命和大好的江山。是故王者皆應努力斷除過度的貪欲之心,慈愛子民,施行仁政。遵循此頌之理,輕徭薄稅的明君積累財産,即如螞蟻挖洞運出的土所堆成的小土堆一樣,從無到有,自小而大;蜜蜂也是如此,每次只采集少量的花粉,回巢後精心釀製,蜂蜜也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上弦月于初一之時乃是極小的月牙,此後每日增長一絲,到十五的時候就至臻圓滿了。
國王不害諸眷民,並以合理收賦稅,
芸香樹中之香脂,若過流淌則枯幹。
作爲國王切切不可殘害欺淩眷屬臣民,並應以合理的方式征收賦稅。比如芸香樹中所蘊藏的香脂,若流淌得過多就會使芸香樹枯幹致死。
遠古時代,沒有國王官吏,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貪欲的增長,人們開始積蓄私有財産,因福報和業力的關系,人由貪而盜,由盜而搶,逐漸就産生了各種各樣的罪惡行爲。爲了保護個人的財物,平息紛爭,維護安定局面,人們集會推選德高望重、能力超衆的人爲王。因此國王必須是仁慈善良、體恤民情的高尚之士,理應擔負保護人民的責任。然而曆史上卻出現了許多暴君,他們爲了一己私利,殘暴地壓榨百姓,欺淩自己的眷屬,征收各種賦稅,結果導致了許多民衆不堪忍受而铤而走險的戰爭悲劇。所以,國王在向人民征收賦稅的時候應保持一定的限度,少而微,切不…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