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25

  ..續本文上一頁定有過,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因此,我們應當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雖知過失而不改,此人定是遭魔纏,

   若尚不依對治者,自己切莫視爲人。

   雖然知道自己的過失而不改正的人,則一定是遭到了魔鬼的糾纏。如果還不依靠殊勝正法來對治的人,那麼他自己休想被當作人看待。

   蒙他人指責過失是難得而可貴的,可偏偏有些愚蠢而又自以爲是的人不珍惜這種機會,聽到別人的善意相勸,又明明知道自己有過錯,卻仍然不願意改正,而固執地一錯到底。以佛法來講,凡夫人處于修行階段,一點戒律都不犯是不可能的,但是知錯而忏悔且誓不再犯,仍不失爲智,佛對之也會歡喜加持。對過錯本身而言雖禍患無窮,然若依對治力忏悔則能使之轉爲功德。最可怕的是犯了戒律不肯承認,還要挂著修行人的招牌廣納供養,受人禮敬,此舉不但有損佛陀聖法,且犯戒者自己也會越滑越深,到頭來永無解脫之日。若心向菩提,希求證得大、中、小叁乘聖果,就應堅定地持守禁戒,杜絕一切惡行。但有些人迷戀五欲而毀了淨戒,犯戒之後,又舍離叁乘,縱情恣肆,無惡不作,如是乘門戒門都喪失幹淨。此亦是知錯不改,以爛爲爛,破罐子破摔的愚笨行爲,同時也是一種被邪魔蠱惑、糾纏的表現。

   明知此理,相續中若有善根的人定會痛改前非,與自己的過去永別。但若照舊充耳不聞,不願對治,于此類人,作者也露出了無可奈何的表情,且附上一句:從今以後你別認爲自己是人,實在難以調化!不把自己當人,那當什麼呢?那即是狗、豬、老牛……都可以呼之。

   稍有辨別智慧衆,當知過失並除之,

   如是常依對治者,此人日日會上進。

   稍微有一點辨別智慧的人們,應當了知自己的過失並遣除,以絕後患。如是常常依靠殊勝對治法修持的人,自然會一天天地長進。

   前面作者宣講了如何認識過失,附帶批評了知錯不改者。在此,正面對願意進取,積極向上的人說教言。凡是有頭腦,懂得辨別是非黑白的人,有能力推知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並且可以正確分辨過去事物的對錯,敢于面對自己的煩惱過失,如是之人請聽我說:一切過錯都是今生和來世痛苦的根源,亦是不安樂之主因。它初生之時,力量一般不大,而一旦堅固則難以拔除,但它沒有自性,因此可以對治,最有效的辦法是將之斷除于萌芽狀態。在對治任何一種煩惱過失之前,必須從道理上弄清楚,精通對治方法,鼓起消滅它的勇氣,待它一露頭角,便立刻將之消滅。何人若能持之以恒,常依此法對治,我可以保證,他的人格、智慧、修證等各種功德都會日日上進,終臻圓滿。

   聽了這番教誡,學人當有所感悟才是,以前諸多大修行者也是通過這種方式超凡入聖成佛作祖的。比如以黑白兩種石子衡量自己善惡功過的劄甚婆羅門。又如臺灣的一位法師,收了很多僧俗弟子,他要求弟子們每天寫一篇日記,詳細記錄一天中生信心、菩提心、出離心等善心及生嗔、癡等煩惱心的情況,好似學生交家庭作業一般,每過二日都要給他過目。初時,弟子們不太習慣,尤其是女弟子面淺害羞,但又不敢違背上師教言,于是勉強寫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弟子們習慣了這種調心方法,也漸漸對上師産生了真實的感恩:“上師以慈悲和智慧的雙手幫助我們掏出了心靈中肮髒汙穢之物,強製性地調伏、對治我們的煩惱分別。我們修證上的少許進步,無一不是來自上師這一方便善巧的法門……”

   在一些學校的大門口,常常可以看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警語。想一想,其實這個內容很深,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無論學識之深淺,權勢之有無,只要真心實意地“好好學習”,此人的學識和能力何愁不會“天天向上”呢?這句警句可能就是起于薩迦班智達的這番教誡吧!

   聰明之人仁慈者,隨和之人勇敢者,

   彼等不知其余事,亦應各行而護之。

   聰明的人、仁慈的人,隨和的人以及勇敢的人,他們雖然不懂得其它的事情,作爲主事者也應對之施以各種不同的行儀加以護持。

   衆生漂泊輪回,因機遇、生活道路等皆不盡相同,有的人聰明,見多識廣;有的善于仁慈待人;有的人走到哪裏,便能將隨和的氣氛帶到哪裏;有的雖無足智卻也以勇敢著稱……這些人各有各的特點和專長,正所謂“叁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些君主選拔人才的標准必須十全十美,既要聰明,又要忠實,不但要能說,還要能幹……如此之賢才雖說有,但畢竟十分罕見,得不到所期望的全才當如何是好呢?在此尊者提出建議以供讀者參考。雖然上述聰明者、仁慈者、隨和者及勇敢者,也許除了各自特長外,不知其余事而難成“多面手”,但不能因此而認爲他們無用,拒之門外。是故應當揚他人所長,避他人所短,使之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發揮特殊作用。勇敢的人個性果斷,對事情一旦下定決心絕不會動搖,這樣的人可爲統禦叁軍之帥。但若讓這樣的人從政,就不太合適,因過剛易折。隨和的人比較通情達理,不會對每一件事盯得死,看得牢,有超然的胸襟擅于靈活變通,不呆板,交際應酬之時亦能有出色的表現。仁慈的人心包太虛,慈愛一切衆生,無有不平之惑,堪爲人天導師。聰明的人足智多謀,見識淵博,知識豐富,多才多藝,堪爲文臣軍師。

   作爲一個大政治家或是一般的君主,對于以上人才皆不能輕視或舍棄,如能集衆家之長也就自然能使自己的勢力趨于強盛。此類人既有剛毅果斷的精神,又有寬宏大量的胸襟,也就是所謂的大將風範。任勞難任怨更難,當一個計劃,一項政策在沒有實施以前,如果有人罵你,最好低下頭讓他罵,等做出成果再說。所以賢明的主事者皆應具備識別特殊人才的“慧眼”,而且還必須具備寬宏大量的氣度,如是才能妥善地護持這些特殊的人才,以便令其爲自己的事業盡獻忠誠。

   雖久交往蠻橫者,然彼遠離則安樂,

   翁雲動牙雖爲美,然彼拔掉得安樂。

   雖長久與蠻橫的人打交道,然若遠離則定能獲得安樂。老翁言:松動的牙齒雖然很美,然若將之拔掉才會覺得更安樂。

   蠻橫者惡劣的品行是不受人歡迎的,因此作者于本論多次對他們進行“點名批評”。無論與蠻橫者相處多久,除了感受擾亂之外,毫無利益可得。遇此情況人們心裏便會強烈地希望遠離他們,等他們離開後,才能感到一絲安樂。在單位裏若有此類“害群之馬”,無論花多長的時間,領導總會想辦法將之鏟除。在小小的家庭中,父母對自己親生兒女,本來是極爲慈愛的,無論如何亦不忍其遠去。然而有些兒女的行爲過于出格,在內擾亂父母親友,橫行霸道,在外惹事生非,胡作非爲,長此以往,父母終會忍耐不住,或將其趕出家門,或斷絕往來,直到他們離去,煩亂的心境方才平靜下來,真可謂是“眼不見,心不煩”。古時有一大富之家,生得一雙兒女,視如掌上明珠般珍愛,使之從小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長子逐漸成人,卻遊手好閑,不學無術,偏偏喜歡賭博,一日不賭便如坐針氈般痛苦。久而久之,他輸掉了家中大半財産,因此被父親捆綁回家後一頓重罰,令不再犯。事不多日,父親爲他娶得一位賢良的妻子,意在收攝其心。可這位蠻橫的公子哥惡習難改,豈能受妻子所禁,于是跳窗、翻牆四處尋找賭友,終于將整個家財輸光殆盡,最後無顔見爹娘便逃往異鄉過著乞討流浪的生活。此時父母雖憤恨難當卻也無可奈何,只怪自己生得個敗家子。此後家境雖然貧寒,女兒和媳婦倒也孝順,因此日子反而過得和美幸福。

   藏族有句諺語:“不見屍體不落淚,不見怨敵不生氣。”家裏死了人,老放在那裏就會惹人淚下,將屍體焚燒、掩埋或天葬處理後,親人就不會天天爲此而哭泣。比如有些年過花甲的老翁,他們常說:潔白的牙齒看來美麗,也是人的莊嚴,但是松動後它不太老實,吃飯不敢使勁,稍一碰觸也覺得疼痛難當,著實別扭,長痛不如短痛,還是拔掉爲妙。拔掉松動的牙齒後,相對來說會感到安樂。

   時常怨爭之眷屬,爲彼稍施當驅逐,

   毒蛇所咬之傷口,不能切除則離命。

   時常起怨爭鬧的眷屬,對他們稍微布施一點財物就應當驅逐。好比毒蛇所咬的傷口,若不切除,那麼定會因此而喪命。

   對一個上師、一個寺院或任何一個團體來說,經常引發怨恨爭鬥的眷屬是最讓人頭痛的。應如何處理呢?首先可以對他說一些溫和悅耳的語言,然後給他一點錢財打發了事。一些佛學院或寺院對于實在難以教化且對僧團有害的人,也常常采取類似的方法。如言:“你是個很有前途的人,老呆在這裏沒准兒會耽誤了你。”然後給他一點錢就把他攆走了。擯除教內的惡徒,可以減少弘法利生過程中的大違緣,花點錢又能算什麼呢?

   從前有位婆羅門因對國王有恩故被禮爲國師,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與他商議,待遇與國王不相上下。在此之前,國王一直按正法治理國家,處事公道,從不無禮對待眷臣,更不冤枉任何一個人。可這婆羅門得勢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他依仗著國王的恩寵,與國王同桌吃飯、同宮議事,便兩眼朝天,目中無人,對大臣們呼來喝去,當奴婢一樣使喚,還時常無理地挑起諸多事端,于是宮內怨聲載道。但婆羅門惡習不改,反倒日益猖獗,最後連國王也不放在眼裏。一次,婆羅門外出晚歸,見國王早已用餐完畢,不禁火冒叁丈:“你怎麼獨自先吃飯?不顧禮儀,違背誓約,不得好下場。”宮中衆人義憤填膺,說他犯了欺君之罪,應當處死。國王說:“爲人應該講慈悲,對一切衆生都施以仁愛,不能隨便傷害其性命。這樣吧!我們發給他一些路費,把他驅逐出境從此不准再來我國就是了。”在宮中時,婆羅門錦衣美食,享受慣了,如今被驅逐,獨自爬山涉水,頂風冒雪,吃盡了苦頭。

   如同被毒蛇咬傷的人,考慮到後果,還是會忍痛割掉…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