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28

  ..續本文上一頁者進入邪道,那其中就大有文章。普通人未經觀察,大多會將之視爲異端不正常的表現。但智者對于善惡正邪有超常的識別能力,不輕易做一件事,一旦做了,其中肯定有原因。暫時用學氣功的例子來作分析。一個愚者學了氣功不足爲奇,若發現一個智者也開始學的話,那就有以下幾種可能:一、此智者因業力顯現,或因著魔而喪失了識別正邪的能力;二、此智者徒有其名,而無其實,是個僞智者;叁、此氣功是假名而已,雖然被稱作外道,但實屬內道修法,曾經也有高僧大德以氣功之名弘揚佛法,所宣講的都是皈依、發心、頂禮、忏悔等“功法”;四、此智者具高深的證悟及深切的悲心,爲調化那些執迷不悟之人,喬裝打扮,深入“敵營”伺機調伏。往昔聖者法稱菩薩也曾假扮外道,“竊聽”彼之機密竅訣後,大破其宗,顯揚正理,即是一例。

   所以,在看見智者入邪道之時,首先不能輕易誹謗,而應多方面觀察,待搞清來龍去脈之後再下定論不遲。如烏鴉食毒與孔雀食毒,因其本身素質不同,當然不可相提並論。

   學者善于用財物,即使不賜亦不奪,

   耗財之境雖不奪,亦以借貸等毀財。

   有學的智者很會使用財物,即使別人不賜予,也絕不會以暴力劫奪不義之財,而他的衣食資財卻也圓具無缺。于耗財之境,雖然無人掠奪,但其財産也會以借貸等方式毀損。

   有學問又有福報的人深信因果,懂得合理運用財物,一方面盡量節儉,另一方面絕不悭吝,盡己所能上供下施。這類人正直無私,從不貪求非法的財食,長時安住于知足少欲的快樂之中。依靠知足少欲的惜福和慷慨大方的布施增福,學者下世必定會轉生到快樂富足之地。而且今生所享有的一切福樂也是前世行善的果報,若前世未曾以非法手段搶奪別人的財産,無此惡緣,就根本不用擔心財産會被別人奪走。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福報,若不懂得培福和惜福,那麼很快就會被損耗殆盡。律宗大德弘一法師對勤儉尤爲提倡,他本出身富貴之家,爲僧後將粗茶淡飯視作佳肴美味,就連別人遺棄的破傘、破鞋也要拾回,告言:“縫縫補補還能用。”身爲帝王福報算夠大的了,但漢文帝卻是一位以儉樸節省出名的君主,據說他一件袍子穿了一二十年還補起來穿,後來景帝、武帝時代的經濟之所以繁榮,亦是他打下的基礎。

   相反,那些不知合理使用財産者則是愚笨無學之人。他們貪執財物,對外悭吝過度,舍不得上供下施積累資糧,對己則肆意揮霍,如是福報殆盡必墮惡趣,即使有幸能轉得人身,也會生于福報淺薄的耗財之境。業力所感,雖然別人並沒有搶奪他們的財産,但他們卻以借貸或更多莫名奇妙的方式銷之用盡,自己在饑寒交迫中苦苦掙紮。一九九零年,法王一行前往印度朝聖,在阿裏與尼泊爾交界處遇到許多極其貧窮的人,上師憐憫之心油然而生,聖僧們盡己所帶之精美食品作布施。奈何施者有限而求施者無數,少數一些受施者得到食品不禁喜形于色,高高舉過頭頂,未待與家人共享卻被其他難民輾轉相乞,傾刻間他們依然饑寒如故。嗟呼!此爲餓鬼的世界抑或是耗財之境?

   自己雖知一切事,亦尚需與人協商,

   誰者不願人協議,此人自引自悔恨。

   雖然自己見多識廣,了知天下一切事,但也需要與別人協商。誰人若不願與他人商量,那麼這個人正是自己在爲自己引生悔恨。

   此處所說的“知一切事”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設而已,世間中人,一個未斷除煩惱的凡夫俗子,豈可大言不慚地自稱“知一切事”。即便是一切智智的佛陀或是已證得佛位的全知上師們,在入世教化衆生時應機施教,顯現上遇事也要與弟子或智者們商量。比如法王如意寶是舉世矚目的大成就者,堪爲濁時真佛、人天眼目、叁界導師。按理說他老人家可獨行獨斷,無論議決何事衆弟子都應依教奉行,然而對僧衆的每一件大小事情,法王都要召集衆多堪布活佛進行商議,衡量利弊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得出結論後才實行。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夫?

   人的智慧有限,所知更是有限,若不量力行事,勢必會引來過患。不懂的應向他人詢問,懂的也需要與人商議,因爲你所知道的並非全面,懂的也不一定真懂。紙上談兵大有人在,落到實處經驗之談更爲重要。一些知識分子自恃有文化而將自己高高挂起,不肯低頭與人商議討教,處理事情主觀片面,還理直氣壯地說有理可依,有據可查。他們的知識大都是從書本和報刊資料中看來的。孰不知自己奉爲權威的資料不一定可靠,就算是可靠的,能以文字表現出來的還是有限。所以任何人在辦事的過程中都要養成與智者一起商議的良好習慣。本頌之義前文也幾度提及,做任何事情,成功固然是好,若失敗,很多麻煩就會落到自己頭上來。自以爲是的人如果不願意與人商議,就可以推知他是在自引悔恨進門。爲此作者警告驕傲自滿的愚者:到時候可不要罵自己笨蛋,打自己的腦袋喲!

   設使協商險怖事,再親亦莫過叁者,

   如修起屍有惡伴,首先食掉修者也。

   假設與人協商比較危險或恐怖的事情,再親密的人也不能超過叁人。比如修起屍的人若啓用惡伴,那麼他就會先被吃掉。

   險怖事指風險大、令人感到恐怖的事情,此類事如果成功將利益無邊;設若失敗則可能導致身敗名裂、坐牢殺頭等後果。因此在商議之時,即使再親再信任的人也不能超出叁個,兩個是最佳人數,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危險,稍有不當就可能闖下大禍。叁國時期,曹操軟禁漢獻帝“脅天子以令諸侯”。爲複國大計,漢獻帝巧設方便傳出“衣帶诏”,令諸侯密殺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卻將此機密險怖之事泄露給自己寵愛的小妾。而他自以爲親密可信的小妾卻與別人有奸情,爲了邀功請賞,奸夫淫婦便將密诏積極主動地彙報給了曹操。因此漢獻帝、馬騰等人被殺,複國大計宣告徹底失敗。

   印度流傳著一種起屍修法,要求爲:一比丘主修,一沙彌助修,絕不能有第叁者參與。首先找一具完整的鮮屍,將其安置于一間寂靜的密室,然後念誦修法儀軌起修。到達一定的時候,死屍有動靜,它做的第一件事爲迅速伸縮一次舌頭。如果助修者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沙彌,他會揮劍砍斷它的舌頭,屍體全身立即會變爲黃金,舌頭則變爲寶劍,若人持執此劍就能任運飛行。此修亦是八大共同成就中的寶劍成就法。假如沙彌見屍體活動而心虛膽怯,未能及時砍斷它伸出的舌頭,那麼良機一失,等舌頭縮回以後,屍體就會起來,銳不可擋,它首先會吃掉比丘,然後沙彌,繼爾附近的人,何其恐怖!膽小的沙彌即爲惡伴,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百無一用。

   相傳西藏所建的桑耶寺也與起屍法有些關系。以前印度有位比丘偕一沙彌修起屍法,當舌頭被砍斷變爲寶劍時,沙彌搶先抓起寶劍騰空而起,自由飛翔。下面的比丘大喊:“寶劍是我的,金屍才屬于你(按規定,寶劍屬比丘,沙彌助修得金屍)。”沙彌答言:“我會還你的,我先到須彌山頂玩一玩……”沙彌到達山王之巅,四大部洲盡收眼底,就連蓮師所居住的刹土--銅色吉祥山也曆曆在目。返回本處,他詳細地將所見描繪爲圖,且以所得黃金按所繪圖形修建了一座寺廟,稱之爲“正行寺”。後來大堪布靜命菩薩來西藏建造寺院,桑耶寺即是以該寺爲模型而建造的。

   了知取舍平等施,溫和可親尊重人,

   無所畏懼不唐捐,誰人具此得諸地。

   了知善惡取舍,平等地作布施,態度和藹可親且尊重別人,遇事無所畏懼,不浪費財産,誰人若具足這些功德就會得到共不共之一切悉地。

   此頌所宣講的六種功德,在前面幾品都做過詳盡的論述,爲了使大家便于記憶修持,又不厭其煩地將之彙于一處,略記如下:

   了知取舍:懂因果者,明辨善惡、是非、真僞,了知什麼當舍什麼該取。如佛所教導的那樣,于十善法應取,勵力奉行,于十不善之法應舍,精進持守誓死不犯。

   平等施:即不偏執自方亦不薄待他方,視一切衆生如己生身父母,公正、平等地布施一切衆生。布施資財令衆生免除饑寒諸難;布施無畏令衆生遣除恐懼;布施聖法令衆生了知法界真如,早越苦海,登涅槃山。總之對一切衆生普皆饒益。

   溫和可親:對衆生慈眉善目,修諸安忍,絕不顯露嗔怒厭惡等醜惡姿態,時時令衆生生歡喜,樂于親近。

   尊重人:常以謙恭之心處于最極卑地,視一切衆生爲如來,縱然自己具諸功德、智慧,但仍常觀己過,思他之長處,以此折服慢心,待人接物不分老幼尊卑,長老小僧、高官乞丐,均平等尊重不起分別。

   無所畏怖:性格堅強,不爲艱難險阻所困,尤其是行善修法,勇往直前,精進不懈。

   不唐捐:惜福、惜勞。對財産勤儉節約,不浪費毫厘;珍惜生命,不浪費時間,善于統籌。世人常言“時間是金錢”,又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足見時間的珍貴,故不能虛耗人生,亦不能浪費精力……

   “悉地”即內道修行人精進修持所獲得的果位,如菩薩的歡喜地、無垢地、發光地、焰慧地等十地。若人圓滿具足上述六種功德,那麼他在很快的時間內就能得到所欲的一切悉地。

   設使敵人來投靠,亦應供養並贊美,

   傳說烏鴉依老鼠,次後獲得安樂也。

   假若怨敵來投靠自己,也應該對他們做供養並予以贊美,據傳烏鴉依靠老鼠而多次獲得安樂。

   一些惡劣的人有時也會悔惡向善,當他們良心受到譴責發誓重新做人痛改前非時,定會一心一意地歸投正義和賢善的大德,真誠而無僞詐。就算對方是自己的怨敵,也應大度地接受他、恭敬他,同時贊美他的行爲。比如公安幹警們,每當見到曾經殺人後淪爲土匪的罪人,投案自首願接受勞動改造時,會特別高興,一邊請他吃東西,一邊贊美:“好樣的,早就該如此,我們要將你的事迹公諸于衆,讓大家學習你這勇于改正錯誤的好風…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