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五)是精神天國的地圖還是天羅地網?▪P4

  ..續本文上一頁稱爲滅盡定。

  無想,無想即無想天,指修行無想定而升往色界第四禅的第叁廣樂天的那種果報。在無想天中,壽命五百劫,從生至死心和心所都不現行而處于無意識活動狀態——當然不是植物人。

  名身,名身就是語言文字上的名詞,如山、水、太陽、月亮等單名詞或多名詞。

  句身,句身就是句子,即能完整表達思想和概念的語言或文字,如“今天天氣好”之類。

  文身,文身就是字,就是組成語言文字的基本字母或音。身有集聚義,不論名身、句身或文身,必然在其集聚的組合中,才能爲人們所識別。

  生,生就是發生、産生,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最初始狀態。

  住,住指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中的穩定狀態。

  老,老指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衰敗狀態。

  無常,無常指事物運動變化的絕對性,也可以稱爲死或滅。生、住、老、無常在佛學中更常以生、住、異、滅來表達。

  流轉,流轉的流指相續不斷,轉指變化和生起。以因果而言,因果相續不斷,但因果則互相轉化。

  定異,定異的定是決定,異是差別,專指因果的差別。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差別。

  相應,相應指因果的相應和一致性,如善得善果,惡得惡果等。

  勢速,勢速指一切事物在因和果的過程中變化遷流勢不可擋,速不可遏。

  次第,次第是因果過程中從始至終的程序。

  時,時即時間,是對因果過程流動性不同線段的一種截取,如過去、現在、未來。

  方,方即空間,是對因果過程流動性不同區段的一種截取,如東南西北、上下左右等。

  數,數指依心和物對衆多品類的差別上的分比,如個十百千萬等。

  和合,和合是因果衆緣聚積會合的形態,指事物統一體的有機和諧性。

  不和合。不和合是因果衆緣不能聚積會合,指事物因果間的排斥性。

  在這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中,對事物進行了多層次多方位的把握,如生、住、老、無常、流轉、勢速這七項、屬于事物的運動變化及相應的狀態;而方、時、數、次第、定異、相應、和合、不和合這八項表現了事物間的關系;名身、句身、文身這叁項表示了語言文字的基本形態;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這四項則特指衆生的四大形態;而無想、無想定和滅盡定則專指不屬于心法、心所法的叁種禅定狀態。其它的禅定因與心法、心所法相通,故不被列在心不相應法中。

  五位的最後一位是無爲法。與前面四位法不同,無爲法是不依因緣和合而成的,也不是心意識可隨意造作的,如《心經》所說的那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絕對的狀態。由于是絕對的狀態,所以又是“不一不異”、“無來無去”、“非此非彼”、“非失非得”的。總之就是涅槃,就是菩提,就是真如,是達到解脫的佛菩薩們所表現的精神狀態。

  唯識學把無爲法分爲六種,分別如下:

  虛空無爲,虛空無爲即空無我時所顯現的“真如”,所謂“離四句絕百非”——不落入有無、非有非無等一切比量的推理活動;達到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直顯的現量境,證見了宇宙——真如的實相;超越了一切障礙,精神如同虛空一樣廣大無礙,光明無礙,故名虛空無爲。

  擇滅無爲,擇滅無爲的擇是判斷、選擇之義,滅是涅槃。就是通過無漏的智慧來根除末那識的汙染而進入涅槃,所以叫擇滅無爲。

  非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和擇滅無爲不同的是不用智慧進行“擇”而進入涅槃。

  不動無爲,不動無爲是修行進入了色界四禅天的境界後,離開了有苦樂的感受,心識不動,故名不動無爲。

  想受滅無爲,想受滅無爲又稱滅盡定無爲。禅定進入無色定的無所有處境界後,一切染汙心及苦樂二受,即想和受均不現行而得以顯現真如,故名想受滅無爲。

  真如無爲,真如無爲是精神和宇宙唯一絕對的清淨本體,是諸法的實性,並且是前五種無爲法的依據,前五種無爲法僅是其外緣部分,或不同表現形態。

  無爲法的這六個方面是佛教修持最高境界的一些差別現象,對凡夫而言是沒有差別的,但對修行到這種層次的菩薩來說是存在的。如擇滅無爲尚有“擇”——追求的因素存在,而真如無爲則爲最終的現證。虛空無爲是真如的無礙實體,擇滅無爲是求證,非擇滅無爲則無須求證——自性本自清淨。不動無爲和想受滅無爲則是達到真如無爲的階梯。總之這一切,都是真如無爲的顯現,若論實性,真如之名也是假立。唯識學認爲,在“真勝義”中,離有離無,非有非無,怎麼可以說名爲真如呢!所以雖然在說真如,無非是借言顯理,假說而已——真如本身就是如此。

  以上是對五位百法的一些簡略的介紹,與十二緣起、四谛法一樣,五位百法也是佛教內又一種精巧嚴密的心靈與世界的構造圖,或更像一幅精神王國的地圖,無論人們從事佛教修行也好,從事日常的生活、工作也好,都能很方便地在這個“圖”上找到自己精神所處的位置。如果說十二緣起和四谛法主要是從豎的方面來表現心靈與世界的構造,那麼五位百法則主要是從橫的方面表現了這個構造。

  五位百法中,雖然只有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叁者與認識相通,其實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也都與認識相通。如果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來看,有爲法和無爲法只不過是阿賴耶識的正反兩個方面而已。阿賴耶識的有爲法這一面,它先把自身分裂爲心法和色法兩大部分,在心法和色法之間必然會有心所有法的出現,也會有心不相應行法的出現。心所有法其實不過是精神及其功能的具體化和延伸、擴展而已,而心不相應行法則是這些功能的一些外在形態。所以,如果精神和認識不包括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佛教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結論就建立不起來。

  對佛教修行者而言,五位百法有極大的方便,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都可以在五位百法中迅速地找到其位標和修行中的位置,並參照叁十七道品加以校正或確定。相對于道谛中以資糧道到究竟道來說,五位百法的確簡潔明快得多,有以簡馭繁、綱舉目張的作用。所以一般寺廟對僧人或在家信衆的第一階段教育,大多從五位百法講起,並可層層深入。

  佛教是宗教,宗教就必須面對衆生。爲了爭取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衆進入佛教的大門,佛教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好在佛菩薩們具足“一切智智”和一切的方便,可以圓融無礙地向衆生宣講其教法和教義。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這片原本繁榮的文化土地上,就以一種更新的形象,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了。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五)是精神天國的地圖還是天羅地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