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P4

  ..续本文上一页称为灭尽定。

  无想,无想即无想天,指修行无想定而升往色界第四禅的第三广乐天的那种果报。在无想天中,寿命五百劫,从生至死心和心所都不现行而处于无意识活动状态——当然不是植物人。

  名身,名身就是语言文字上的名词,如山、水、太阳、月亮等单名词或多名词。

  句身,句身就是句子,即能完整表达思想和概念的语言或文字,如“今天天气好”之类。

  文身,文身就是字,就是组成语言文字的基本字母或音。身有集聚义,不论名身、句身或文身,必然在其集聚的组合中,才能为人们所识别。

  生,生就是发生、产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初始状态。

  住,住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稳定状态。

  老,老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衰败状态。

  无常,无常指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也可以称为死或灭。生、住、老、无常在佛学中更常以生、住、异、灭来表达。

  流转,流转的流指相续不断,转指变化和生起。以因果而言,因果相续不断,但因果则互相转化。

  定异,定异的定是决定,异是差别,专指因果的差别。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差别。

  相应,相应指因果的相应和一致性,如善得善果,恶得恶果等。

  势速,势速指一切事物在因和果的过程中变化迁流势不可挡,速不可遏。

  次第,次第是因果过程中从始至终的程序。

  时,时即时间,是对因果过程流动性不同线段的一种截取,如过去、现在、未来。

  方,方即空间,是对因果过程流动性不同区段的一种截取,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等。

  数,数指依心和物对众多品类的差别上的分比,如个十百千万等。

  和合,和合是因果众缘聚积会合的形态,指事物统一体的有机和谐性。

  不和合。不和合是因果众缘不能聚积会合,指事物因果间的排斥性。

  在这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中,对事物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把握,如生、住、老、无常、流转、势速这七项、属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及相应的状态;而方、时、数、次第、定异、相应、和合、不和合这八项表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名身、句身、文身这三项表示了语言文字的基本形态;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这四项则特指众生的四大形态;而无想、无想定和灭尽定则专指不属于心法、心所法的三种禅定状态。其它的禅定因与心法、心所法相通,故不被列在心不相应法中。

  五位的最后一位是无为法。与前面四位法不同,无为法是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也不是心意识可随意造作的,如《心经》所说的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绝对的状态。由于是绝对的状态,所以又是“不一不异”、“无来无去”、“非此非彼”、“非失非得”的。总之就是涅槃,就是菩提,就是真如,是达到解脱的佛菩萨们所表现的精神状态。

  唯识学把无为法分为六种,分别如下:

  虚空无为,虚空无为即空无我时所显现的“真如”,所谓“离四句绝百非”——不落入有无、非有非无等一切比量的推理活动;达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直显的现量境,证见了宇宙——真如的实相;超越了一切障碍,精神如同虚空一样广大无碍,光明无碍,故名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择灭无为的择是判断、选择之义,灭是涅槃。就是通过无漏的智慧来根除末那识的污染而进入涅槃,所以叫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和择灭无为不同的是不用智慧进行“择”而进入涅槃。

  不动无为,不动无为是修行进入了色界四禅天的境界后,离开了有苦乐的感受,心识不动,故名不动无为。

  想受灭无为,想受灭无为又称灭尽定无为。禅定进入无色定的无所有处境界后,一切染污心及苦乐二受,即想和受均不现行而得以显现真如,故名想受灭无为。

  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是精神和宇宙唯一绝对的清净本体,是诸法的实性,并且是前五种无为法的依据,前五种无为法仅是其外缘部分,或不同表现形态。

  无为法的这六个方面是佛教修持最高境界的一些差别现象,对凡夫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但对修行到这种层次的菩萨来说是存在的。如择灭无为尚有“择”——追求的因素存在,而真如无为则为最终的现证。虚空无为是真如的无碍实体,择灭无为是求证,非择灭无为则无须求证——自性本自清净。不动无为和想受灭无为则是达到真如无为的阶梯。总之这一切,都是真如无为的显现,若论实性,真如之名也是假立。唯识学认为,在“真胜义”中,离有离无,非有非无,怎么可以说名为真如呢!所以虽然在说真如,无非是借言显理,假说而已——真如本身就是如此。

  以上是对五位百法的一些简略的介绍,与十二缘起、四谛法一样,五位百法也是佛教内又一种精巧严密的心灵与世界的构造图,或更像一幅精神王国的地图,无论人们从事佛教修行也好,从事日常的生活、工作也好,都能很方便地在这个“图”上找到自己精神所处的位置。如果说十二缘起和四谛法主要是从竖的方面来表现心灵与世界的构造,那么五位百法则主要是从横的方面表现了这个构造。

  五位百法中,虽然只有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三者与认识相通,其实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也都与认识相通。如果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来看,有为法和无为法只不过是阿赖耶识的正反两个方面而已。阿赖耶识的有为法这一面,它先把自身分裂为心法和色法两大部分,在心法和色法之间必然会有心所有法的出现,也会有心不相应行法的出现。心所有法其实不过是精神及其功能的具体化和延伸、扩展而已,而心不相应行法则是这些功能的一些外在形态。所以,如果精神和认识不包括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佛教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结论就建立不起来。

  对佛教修行者而言,五位百法有极大的方便,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可以在五位百法中迅速地找到其位标和修行中的位置,并参照三十七道品加以校正或确定。相对于道谛中以资粮道到究竟道来说,五位百法的确简洁明快得多,有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作用。所以一般寺庙对僧人或在家信众的第一阶段教育,大多从五位百法讲起,并可层层深入。

  佛教是宗教,宗教就必须面对众生。为了争取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进入佛教的大门,佛教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好在佛菩萨们具足“一切智智”和一切的方便,可以圆融无碍地向众生宣讲其教法和教义。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这片原本繁荣的文化土地上,就以一种更新的形象,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了。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