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P3

  ..续本文上一页己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酸不溜溜的心态。

  悭,悭就是吝啬,是守私惧失的一种心理状态。不论名利学问,生怕他人沾染,作风鄙俗,不能慷慨施为。

  诳 ,诳是一种虚伪诡诈的心理状态,并延伸为贪图私利而欺骗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谄,谄是阿谀奉承、曲媚邪佞,是一种阴暗险曲的心态和极端虚伪的行为,并以此谋利,以此害人。

  害,害是伤害,指那种以伤害他人为快事的心理状态。

  骄,骄是自己优越于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骄傲自是,轻视他人。

  以上十种小随烦恼,都是因根本烦恼而起,是根本烦恼的延伸。

  中随烦恼如下:

  无惭,无惭是惭的反面,是不知自尊自强、因循苟且的堕落心态。有了无惭,一是不求上进,二是不知羞耻,这就极易为邪恶拖下水。

  无愧,无愧是傀的反面,是安于丑恶行为不知愧悔的心理状态。有了无愧,就会肆无忌惮、敢于冲闯伦理道德、秩序法律种种禁区。

  无惭无愧这两个中随烦恼与十个小随烦恼不同的是,它们不是从根本烦恼上衍生的,而是与其平行的,是“无体有相”的一种类别。

  大随烦恼如下:

  掉举,掉举是烦乱无绪的心理状态,能扰乱心法和心所有法,使人不得寂静,并障碍心识不能平等正直地进行定境,是修禅定的大病。

  昏沉,昏沉是一种朦迷的心理状态,能迷盖心法和心所有法,使其功用不显,是修观的大病,般若的智慧观照会因昏沉而无力。

  不信,不信是信的反面,是一种懈怠疑秽的心理状态。这里专指不信佛法的那种心理。不信是因心识昏浊,自秽秽他,懈怠不励。社会生活中“什么都不信”的人往往处于这种可悲状态。

  懈怠,懈怠是一种疏懒无能的心理状态,是精进的反面。对佛教而言,于应修的善和应断的恶,若懒惰而不修不断,就是懈怠。

  放逸,放逸是不知约束,纵性放荡的心理状态。有了放逸,就会处于不知修善断恶的地步,与懈怠一样成为自己事业的障碍。懈怠表现于内,而放逸表现于外,所以较懈怠更加不利,其制造的麻烦还要多一些。

  失念,失念是念的反面,俗话说“记性不好”只是其后果。失念是懈怠和放逸所带来的又一心理状态,于事于理都无念记。这样下去就会障碍正念,并引发散乱这一恶果。

  散乱,散乱是比掉举更为严重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散乱中,心思流荡不安,于事于境皆不能观注,一方面障碍正定,一方面还可能引发邪知邪见。掉举表现为一境多解,而散乱则表现为多境多解,严重的会走火入魔,引起精神分裂。

  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错误的认识,本身并不昏沉掉举或散乱,却要“错谬邪解”。知是慧,由于痴的污染,使这个知不正,所以叫不正知,一切邪知邪见都是不正知,并能引发多种恶业。

  八种大随烦恼中,失念、放逸和不正知都是从根本烦恼上衍生出来的,其它五种,则与中随烦恼一样,与根本烦恼平行。随烦恼与八识的关系和前面划分差不多,即八大随烦恼与末那识相应,不论大中小,全部随烦恼都与第六意识相应。眼耳等前五识和大中随烦恼相应,但与小随烦恼不相应。而阿赖耶识仍超然事外。

  “心所有法”的第六大类是不定。为什么叫不定呢?因为不定所包括的悔、眠、寻、伺这四个心所对于识、界、性三者来说,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关系中,所以称为不定。如遍行的心所遍行于八识,各专属有界趣并有其特性。而不定就不那么“按部就班”了。不定的四个心所只行于第六意识。而悔、眠两个心所则仅行于欲界众生,寻、伺两个心所二禅天以上就消失了。也不像善十一个心所全是善性,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则为染性,这不定四个心所却通于善、恶、无记三性中。由于这些不确定性,所以被命名为不定。不定的四个心所分别如下:

  悔,悔是追悔恶作,就是对自己所作的行为有所追悔和厌恶。悔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所指都是对所行过错的悔恨,对过错恶业的悔恨是自新的起点,也是通向善的起点,但也有一些人对所作好事、善事也悔,这就是堕落的起点,也是通往恶的起点。有的悔恨不关善恶,所以是无记。对于所作恶业能悔是好事,但悔本身是一种不安的心态, 特别是对修习禅定的人能起干扰作用。

  眠,眠是睡觉,是身心的一种全休息状态。对一般人来讲,工作劳动之后,“昼作夜息”,原本天经地义。但贪著于睡觉,就会使身心沉重,暗昧不明。对于勤修止观的人来说,睡觉就是一种大病,并把那些近似于睡眠的一些暗昧的心理状态也称为睡觉。因为这些令身不自在,令心暗昧的心理状态对于修定和修观来说都是严重的障碍。

  寻,寻是寻求,是引起心绪不宁、慌乱匆忙的那种心理状态。寻有思维粗略的一面。

  伺,伺是伺察,也是引起心绪不宁,慌乱匆忙的那种心理状态。伺有思维精细的一面。

  五位的第三位是色法。心法和心所有法是专谈精神和心理现象,而色法的重心则是指向物质现象。当然在唯识学中,色法仅是精神内容的一种外在形态而巳。

  色法包括了眼耳鼻舌身这物质的五根和色声香味触这与五根相对的物质现象。因为意根不是粗重物质所构成,而法界纯是意识范畴,所以不能生硬设立一个意根和法尘。但意根和法尘也应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六根六尘被合称为“十二处”,法尘就是法处。法是广义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色声香味触相对于眼耳鼻舌身的感官直接单一的感受,是现量境,而法尘法处则是通过认识的思维活动,通过推理——比量而记明是存在的,但不为感官所感受的那些物质存在。所以就安立了“法处所摄色”来范围这一切。“法处所摄色”有下面五种:

  极略色,极略色是通过认识的分析——比量,而推论出那种极细微的物质存在。极有无限小之义,略有总略和小略之分。总略是对物质存在的分析,小略是对这种存在空间性的分析。

  极迥色,极迥色是我们感觉之外的那种空漠之明暗,又名空界之色。这种色距我们极远,根本不能用眼睛来认识,只能通过思维的分析而推论出这种极远的空界之色并推论到极微的存在。如现代天文学中外太空、外星系间的尘埃和云团等即近于这种极迥色。迥色就是明暗之色。但并非一切明暗色都是迥色,因为明暗色分为两种,一种是呈“空”的状态,一种是呈“显”的状态。如上面的明——天空所显的明暗色调;二如地面物体所显的明暗色调。极迥色不同于这两类可以用视觉而感受的,而是用思维对极远天界的迥色构成所分析到那种极微存在。

  受所引色,受所引色是色蕴中的无表色,受是领受,引是引发。是因领受佛教戒律与否而引发人们在动态形象上的那种外在表现。佛教戒律是为了发动或防止人们身、语中思心所中的善恶种子而制定的。这些善恶种子本身不是色法,但能导致身体的行为活动状态和语言的表达状态,使之有相应的“色”的表现形态,故称之为受所引色。

  遍计所起色,遍计所起色就是人们思维活动通过“遍计”——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分析和归纳乃至重新组合所得出的概念共相。这些概念共相,如设计图纸、心中的构画等。因为是思维独自造作而起的,尚没有具体实在的物质依据,也没有实物形相,故名遍计所起色。

  定所生色,定所生色又名定果色或“自在所生色”,指在禅定修行中所变现的色声香味触等外部境态。在四禅八定中,修行者摆脱了粗重的内外身心环境的束缚,从而生出——进入一个宁静清妙的内外身心环境。如色界诸天或无色界诸天这种远非尘世可比的美妙世界。

  这五种“法处所摄色”,除上面四种是因思维活动产生的比量外,只有定所生色是在禅定中出现的现量。但定所生色的这个现量也有真有假:依正定修行所得的现量境是真、是善;若依邪定而修行所得的现量境则是假的、非善的。那些走火入魔,见神见鬼,争奇斗异的现象,在今天的一些“气功界”中不是屡屡发生吗?依佛教看来,那是很危险的,预后不良的。

  五位的第四位是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既不属于色法,也不属于心法和心所有法,同时也不与这三法相应的那些有生灭变化的现象。它是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共同作用——“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现象存在。心不相应行法所包容的面极广,唯识学归纳为二十四种,分别介绍如下:

  得,得是获得、成就。能得的是人,所得的是法——包括知识和名利。这里主要指修持佛法所得。得——成就分为三种,一是种子成就,指上世修行的那些成果以种子的形态潜藏在身内,但因缘不到而没有发生现行的作用、二是自在成就,指在禅定修行中获得随意自在的神通变化的力量。第三是现行成就,就是成就一切现行法,——修行什么法,成就什么法,也就是学一门,精一门。但佛教认为成就必有种子作依据,没有种子作内因是谈不上相应成就的。

  命根,命根就是寿命、生命。指前世因缘所储存在阿赖耶识的“异熟”中的信息,在这一世中的开展,如同生命遗传基因密码对该生物生命过程中所依次下达的“指令”,并规定其生命状态和寿命。

  众同分,众同分指众生的共相,如人类是人的众同分,鸟类是鸟的众同分,昆虫是昆虫的众同分。一切生命体的生命存在则是总的共同分。

  异生性,异生性就是凡夫性,是对未学佛法,未能解脱的众生的又一种指谓。异生指六道轮回这种可人可兽可鬼的不同状态的生命形态的变动性。圣人们超脱于轮回,不再受这种异生现象,所以又称为“同生”。

  无想定,无想定即外道所入的无心定,是断灭一切意识活动的一种禅定,因其不能断除和转变末那识时有漏性,所以称为无想定。

  灭尽定,灭尽定是佛教圣者所入的无心定,同样是断灭了一切意识活动的禅定。因其中有般若观照的力量,能断除和转变末那识的有漏性,所以…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