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P2

  ..续本文上一页惭是一种不安的心理状态,这里专指知道“己不如人”的那种不安。有了这种惭,才有向上的进取心,才会尊敬圣贤,向往善道;有了这种惭,才能排除那种苟且因循的“无惭”的堕性,使自己保持一种警省的心理状态。

  愧,愧是比惭更加强烈的心理不安状态,这里专指“轻拒暴恶”的一种反馈心理。轻是轻视,拒是拒绝,即轻视和拒绝一切丑恶凶暴的行为。如果自己有了这些“暴恶”的丑行,那真是“愧死先人”了。有了愧这种心理状态,自然会近善远恶、取善去恶了。

  无贪,无贪是一种清净明朗的心理状态。这里专指“于有有具,无著为性”,有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有;有具是能生三界的内因。三界之有都是有漏,明白了这层因果关系,自然不敢贪恋而生厌患,这种心理就是无贪。由于心中无贪,所以不起恶行,自然奉信善道,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人来说,有了无贪这种心理状态,则可以免去极多的心理障碍,并可获得远大的精神力量。林则徐说“无欲则刚”,就有这层意思。

  无嗔,无嗔是没有恼怒怨恨这一类心理阴影,使自己处于清净祥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里专指“于苦苦具,无恚为性”。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苦具是产生三苦的原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不顺会给人带来苦,在一般人心中,佛教的清净修行本身也是一种苦——清苦。而对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苦,无怨无恼而清净平和,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胸襟。有这样的心理状态,自然就会“息诸恶行,能作善业”。

  无痴,无痴是一种清醒理智的心理状态。不论对事对理都能正确判断。无痴是对愚昧的排除,处于清醒理智的心理状态,工作和生活就不会误入歧途,自然会“作善止恶”。

  无贪、无嗔和无痴这三个心所,佛教认为是生起善法根本,被称为“三善根”,特别具有针对贪、嗔、痴这三大“根本烦恼”的“对治”(医疗)作用,是信、惭、愧力量的加强和自在的体现。

  精进,精进是一种“奋发图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在修善去恶的过程中勇猛前进,毫不退缩。精是精纯,进是胜进。有了精进的气概,就能自励奋发,勇而无惧,并能忍耐劳倦,除去懈怠,朝着认定的目标坚决地走下去,因而能圆满成就一切善法。

  轻安,轻安是一种健康通畅、爽朗逸悦的心理状态。这里特指“远离粗重、调畅身心”。一般常指习禅入定时的那种清明妙乐的感受。身心不适为粗,不和为重。身心不调不和,有病在身则不堪任用负荷。轻安又分为有漏与无漏二种,有漏轻安,能遣除有漏粗重的烦恼,并能制伏那些障碍定的法,但不能遣除有漏的善和“无记”的“定障”。无漏轻安则通于善、不善和“无记”这三性,并能遣除一切障碍定的法。轻安是修行者“转依”——变换气质的关键处,也是治疗“昏沉”的最主要方法。

  不放逸,不放逸是一种自警自律的心理状态。不系为放,无的为逸。放逸即不加管束的放任自流。不放逸这里专指凝聚精进、无贪、无嗔、无痴的力量,时时警惕心地中那些不良善的内容放逸而起,是保持精神良性展开的防护栏,并以此来治疗放逸,是成就和圆满一切有漏、无漏善法的促进力量。

  行舍,行舍的行是行蕴之行,舍是住舍的舍,意即心理行为应当安住的地方,也就是寂静安住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不放逸一样,这也是在精进、无贪、无嗔、无痴力量凝聚后所形成的一种安宁稳定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认识离开了各种分别执着,能够以不偏激、平等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不同事物。

  不害,不害是一种慈悲和充满爱心的心理状态。这里专指“于诸有性(生命),不为烦恼,无嗔为性”,就是以慈悲的爱心来对待一切生物,先能无嗔,故能无害(危害)——不伤害一切众生。

  善这十一个心所与前六识相应,不与七八二识相应。为什么呢?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本身是处于“无为”的状态。它虽然含藏一切种,但其功用均为前七识所用,似与它无关。这十一个善心所都是“有为法”,所以与阿赖耶识不相应。第七末那识是染污源,是集贪嗔痴慢为一体的,当然更与这善法不相应了。

  “心所有法”的第四大类是根本烦恼。烦是扰,恼是乱。烦恼的本义是扰乱众生的身心,使之不得安宁;系缚众生沉溺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脱。根本烦恼在这里分别为: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根本烦恼的心态。其它烦恼多达八万四千,都是在这六大烦恼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以是一切烦恼的根子,故称根本烦恼。前面章节对烦恼多有介绍,所以这里仅作简单提示。

  贪,贪是人们极为熟悉的一种心理状态,能够对其它心理、认识乃至行为活动进行污染,并能障碍善性的无贪,能引生出苦果,使众生长陷轮回之中。

  嗔,嗔是一种憎怨的心理状态,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心理状态。有贪必有苦,有三界之贪必有三界之苦。苦的感受不比乐的感受,自然引发出嗔这种心理状态。嗔心一起,就障碍了无嗔,使自己身心热恼,不得安宁,也能对其它的心理、认识乃至行为进行污染,是制造恶业的心理前提。

  痴,痴即痴迷,是一种迷暗茫然的心理状态,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在佛学中,痴是十二缘起的那个“无明”的同义词。痴使人迷于理,迷于事,使人找不到真理和出路。就佛法而言,痴使人对四圣谛、十二缘起、般若等解脱道茫然无知,并能生起疑惑和邪见,与贪嗔结伴助势,也能对心理、认识乃至行为活动带来污染,并导致苦果。

  慢,慢是骄慢,佛教内常称之为“贡高我慢”,这个“我”高高在人,傲视一切,不懂得谦虚和忍让,也不懂尊重他人,这也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心理状态。慢和贪嗔痴一样,都会给人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了骄慢.就不懂得惭和愧了。这种心态,也能对心理、认识乃至行为活动带来污染,并导致苦果。慢还是一种复杂心理,唯识学把慢分为七种,分别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各有其相应的内容。

  疑,疑是判断的不决,“于诸谛理,犹豫为性”。疑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的心理状态。疑是智慧的不达,是智慧、定和胜解的严重障碍。多疑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制造诸多麻烦;在佛教中,则疑于经论,使自己不得正见。疑也能污染心理、认识和行为活动,从而招致苦果。另外,禅宗提倡的疑(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和科学方法中的怀疑,与这里的疑含义不同。掸宗和科学上的疑是由破到立的建树。烦恼的疑只是游移不定,远谈不上大破大立的境界和力量。

  恶见,恶见是被污染和歪曲的智慧,这里已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系统的认识了。恶者不善,与善作对。也就是那些与善法作对为敌的知识、见识和理论都是恶见。恶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禁见、见取见五类。前面章节已先作介绍,这里就不必多说了。

  这六大根本烦恼心所、特别与第七末那识相应,贪、嗔、慢和恶见中的身见,就来源于末那识。第六识因受末那识的污染,所以这六大烦恼全有。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都具有贪、嗔、痴三种烦恼,但与慢、疑、恶见这些由意识的随念、计度等比量生起的烦恼不相应。阿赖耶识对它们则“事不关己”了,全推给了前面七识去料理,阿赖耶识处于“无记”状态,既不与善法相应,也不与不善的烦恼相应——尽管它拥有这一切。

  烦恼也不全是坏事,善于利用的话,恶性的烦恼也会变为好事,因为这六大烦恼(若将恶见分为后天五类,则是十大烦恼)自身,也潜藏着善的一面,同时还有“无记”。善、恶、“无记”在唯识学中称为“三性”。主观精神和它的内容都具有这“三性”。善恶的意义不须解释,什今是“无记”呢?就是既非善、亦非恶,而处于中性状态。无记在佛学中有多种形态,如二无记、四无记、十四无记等,还有无记性、无记业、无计法、无记往生、无记性真如等,总之离不开这个中性。有时烦恼会处于无性状态,无明烦恼往往是无记的。烦恼为什么又会潜藏着善呢?唯识学认为,除嗔之外,其它九大烦恼都潜藏着善,如以贪而言,贪欲炽旺,必然心注于境,这就与定相通;痴者沉迷,执着不舍,这就与念相通;而后天五大恶见,则本身就是恶慧;疑者求解,也能与胜解和慧相通。所以只要修持佛法,善于转境,就可以转烦恼成菩提。如果烦恼生性不变不动,那么佛教修行就是多余的了。

  贪嗔慢痴疑与生边邪禁见这先天和后天所具的十大烦恼,决定了众生必然轮转于三界之内,但各有轻重多寡的不同。欲界六道众生,包括欲界天人,是十大烦恼俱舍。而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则仅少一个嗔,其它九大烦恼一样不少,只不过在表现形态上与欲界众生有些差异。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是因修定而得极,这种定是因贪爱而发起.以痴迷而贯注,疑于佛法慢于僧伽,并执种种见,使之障碍,未能进入般若。所以色界无色界天人仍有烦恼,因其定障太重,又过于自以为是,反而不如欲界的人容易接近佛法。有的天人为了修成菩萨,干脆下到人间,在五浊恶世磨炼一番,反而容易成就和解脱。

  “心所有法”的第五大类是随烦恼,它不是根本烦恼,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所以叫随烦恼。随烦恼共二十种,又分为大、中、小三类,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二种,大随烦恼八种。

  小随烦恼如下:

  忿,忿是一种愤慨的心理状态,因不利的情境所激发,并能引起争吵和斗殴。

  恨,恨是忿的延续,“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耿耿于怀的那种怨恨心理状态。

  覆,覆就是隐藏,就是文过饰非的那种心理状态。有过错的心,心中必然忧悔和惊惧,虽加隐藏不发,若不加忏悔和首白,必然遗下种种的不安,所以还是极复杂的心理状态。

  恼,恼是暴烈狠戾的忿恨,是由忿恨所积起而引发的那种粗狂失常的心理状态。

  嫉,嫉就是嫉妒,是在物欲名利面前,感到…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