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

  (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

  佛教唯识学是一个庞大严密的精神天国,涉及世间和出世间的全部精神领域。从欲界的地狱、饿鬼、畜牲、人、修罗、天人这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到色界无色界诸天的高级天人,乃至各类阿罗汉、十地菩萨和佛,都各有其相应的精神领地。为说明这一切的因因果果和层次及界线的分别,唯识学相应的名词、概念和范畴数以万计,并且精巧严密地编织在这个学识的大系统中。除了专研此学的佛教学者外,一般的知识分子看见这一系列梵文汉文并用,似古似今,似散文似论文又似韵文的作品就头痛,何况一般的人了。好在佛教以传法为第一等的大事,为度众生真是绞尽了脑汁,用尽了手段。为了使唯识学系统明白地为一般信众所熟悉和接受,唯识学用五位百法这个类似于图表,类似于地图,更类似于今天计算机的软件,把全部精神的信息,都绘制或输入这样的图表、地图或软件之中。一看到五位百法,就如同看见一条精神的长江大河,主干分明,支流清晰,相互汇融,流归大海。

  佛教把一切精神的、物质的、业行的、过去未来的、善恶不同的内容,分成五个大类,即五位法: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其中前四位为有为法,只有最后一位是无为法,这是因为五位百法的重心在于对世间众生的教化,故重点在对世间有为法的剖析,为解脱道铺路。而无为是佛菩萨的境界,多说众生不懂,不说又无以诱导众生,所以相应就简单一些。

  第一位是“心法”,心就是识,识有八种,心法也有八种,这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第二位是“心所法”,也就是“心所有法”的简称。既为“心所有”之“法”,当然就是“心法”的对象和内容。“心所有法”是五位百法的重心所在,共有六位五十一个“心所”,占了“百法”总数的一半还多一点。对八识心法,前面已经有过介绍了,但这八识庞大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工作状态都各有其相应的对象和运行轨道,这一切都在“心所有法”中各就各位。

  “心所有法”把各种不同的精神内容分为六大类别,分别是: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四、根本烦恼,五、随烦恼,六、不定。“心所有法”这六大类内容,都因心而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没有心的存在,也就没有这些“心所有法”;不与心相应,“心所有法”就毫无意义;不系属于心,这些“心所有法”就离题万里,与心无关了。所以心被称为“心王”是主子,而“心所有法”是臣民。心法一起,心所必然相应;心所起时,心法也必然相应。但相互的统属关系是明白的。

  “心所有法”的第一大类是遍行,共有五个心所。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为眼耳等八种识所共有,周遍于一切心,所以名为遍行。这五个心所是从感觉到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八个识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遍行的定义是“具遍四一切,为所行故。”四一切即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俱。不论时间、地点、性能、类别,全都包括在其中了。也应当如此,人的精神既涵盖一切,没有这四个一切,就成了空话。

  触,不是狭义触觉的触,而是广义的,包括六根、六尘、六识的相互接触,所以又称为“三和合”。是根尘识三者的交会点,离开了这个交会点,认识及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全都失去了依据。总的说来,它能和合一切心和心所,依根缘境,不相离散,这是触的性能,也是后面受、想、思三个心所得以成立的依据。

  作意,其性能是警心,向心识发起开动的讯号,这是认识产生的内在第一动力,没有作意的发起,八识的能动作用就不会现起。如作意于眼,眼识功能就起;作意于耳,耳识的功能就起等等。

  受,受与受蕴的受义相同,都是以领纳为义。领是领取、纳是受纳。既有触和作意两个感觉前提,受的功能就出现了——接收到并容纳了它应该接收和容纳的信息;受不仅是被动的对信息的接受,还有心理的感受和承受。因顺、违和非顺非违的三种外部信息,而产生苦、乐、爱、喜、舍这五类心理感受和承受。

  想,想与想蕴的想义相同,都是以取象为义。取象并非仅指对形象的回忆,而是能对过去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领纳”储存后的事物信息再浮现于意识之中。

  思,思与思蕴的思义相同,都是以造作为义。造是发起。作是作用。造有思维、对所取之境象进行破立。作是对造在行为上的实施。由于造作的行为有善恶二重性,以至使身语意三业具有邪正、善恶两重属性。

  总之,遍行这五个心所是全部“心法”——精神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有了遍行,后面的心所才有存在的依据。

  “心所有法”的第二大类是别境。别境与遍行不同,遍行五个心所覆盖了一切心法,带有普遍性;而别境是缘各别的境相而得以生起,不能覆盖一切心法,只能对部分精神心理内容起作用,带有特殊性和个别性。别境也有五个心所,分别是欲、胜解、念、定、慧。

  欲,欲在这里不是指贪欲的那种粗糙欲望,而是指轻妙广泛的精神追求,具有善、不善和无记三种属性。人们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都有希望和追求,并可为之契而不舍。这是精神深处的一种内在冲动力。

  胜解,胜解是决定的意思。精神面对诸多事物或诸多方法而能决定,必有定见,这个决定和定见就是胜解——优胜的见解才能产生决定,在认识上踌躇不决,本身就是见解不到,当然不能称之为“胜”了。胜解既是决定,就有坚持到底、不变不移的性能。胜解通于邪正二性,因为邪正二见都能产生自己的胜解。

  念,念与想相近,这里的念具有个别性,不像遍行的想具普遍性。念是持念,对某种信息执持不放,“念念不忘”,也就是对某种信息反覆把握,不让其沉没而在心中逝去,使之长期不断地处于“现在”的观念中。如临近考试的反覆背诵,初学外语时的孜孜记诵,面临需决断之事时的反复提示等。这样的念,能引生正定。一般人把正定看得太高深了,认为难以达到。其实每个人的心念都可以通往正定,只是自己惑而不知罢了。当然,散心的念,本身就无定力定性,当然不能通往正定了。有些净土高僧,一辈子只念一句阿弥陀佛,结果引发了正定,得到了受用。

  定,定就是禅定的那个定,就是“心一境性”的定。定是“注意力”凝而不散,专而不乱,念境相对,不动不移。没有这样的定,前面的念和胜解就不稳定,后面的智慧也无从产生。

  慧,慧就是智慧,是推理过程中最终的、正确的判断。没有慧,就没有胜解,定和念也会失去依据。没有念和定,则达不到慧的判断。总之,这五别境互为因缘,谁也离不开谁。别境这五个心所,实际上是遍行五个心所的优化和深入。

  当然,别境 这五个心所,并不是一起俱起的,它们有时只起一个,有时两个或三个、四个,也有五个全部或同时发起的时候。有的人有理想、有追求,仅此而已,不去发奋,不去为之付诸行动,也就是仅停留在“欲”上。以修行而论,有的求定而不知慧,只知调息止息,却不去以般若观照,这样只能在凡夫禅上,甚至不知不觉落入外道禅中。能够自觉使用这五别境的人,不论是佛法修持,或是搞好社会工作,都是别有意义,定有收益的。

  欲、胜解、念、定、慧这五个心所,除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无关外——它是大库房,从不关心自己收藏物的好坏,与其它七识都有相应的关系。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和第六意识与这五别境心所全部相应有关,只有第七末那识,唯与慧相应,因为末那识中的“我见”也是慧,尽管是污染不洁的慧。除了“我”之外,末那识并不产生欲的追求,也谈不上胜解。而念与定,则是前六识的专职,更与末那识不相干。

  “心所有法”的第三大类是善。善相对于恶、不善而言, 就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有顺益,并且合理。顺是顺心顺境,益是有益无害,理是佛法和人间正法。所以善不仅仅是世间的 “有漏行法”,而且是通往出世间的“无漏行法”。善是人们具体行为活动——业行的伦理属性,是美好的属性,因其“性离垢秽,清净无染”,故名为善。善共有十一个心所,分别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前面遍行和别境,都是就精神的功能而言,而善这十一个心所,则是指人们具体的心理状态,而且是优良的、有益的那些心理状态,下面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信,信是相信、信奉,是别境欲、胜解、念、定、慧的延伸。信是对认识判断的确认,是有稳定性的判断,是行为趣向的前提。对于佛教,有了信,就有了善根,就能进入,才能深入。信这个心所对佛教而言有三种差别。一是信“忍”有,即对于一切法的事实和空理,深信“忍”可为有,这样的信,就包含了“忍”的意义。“忍”是胜解,是信的因,因为要达到胜解,必然有取有舍;舍是割爱,当然得“忍”。二是相信有“德”,“德”是指佛法功德,即于己于他的利益。相信这种“德”,致力于这种“德”并“乐”于这种德,就具有“乐”这一层意义了。这种“乐”不是一般人物欲满足之乐,许多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在事后都有一种崇高的心理感受,这崇高、畅快的心理感受,才能与这个有“德”之“乐”相称。三是信有“能”,“能”是能力,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要相信自己不比他人差,能够取得应有的成绩。在佛教修行中,要相信自己和他人都能精进向上,并取得成绩,这就具有“欲”的意思,信和“欲”是难以分开的。

  总之,信这个心理状态是重要的,对外,相信国家民族、相信正法、相信因果;对内,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未来,都是有益的。

  惭,…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