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慚是一種不安的心理狀態,這裏專指知道“己不如人”的那種不安。有了這種慚,才有向上的進取心,才會尊敬聖賢,向往善道;有了這種慚,才能排除那種苟且因循的“無慚”的墮性,使自己保持一種警省的心理狀態。
愧,愧是比慚更加強烈的心理不安狀態,這裏專指“輕拒暴惡”的一種反饋心理。輕是輕視,拒是拒絕,即輕視和拒絕一切醜惡凶暴的行爲。如果自己有了這些“暴惡”的醜行,那真是“愧死先人”了。有了愧這種心理狀態,自然會近善遠惡、取善去惡了。
無貪,無貪是一種清淨明朗的心理狀態。這裏專指“于有有具,無著爲性”,有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之有;有具是能生叁界的內因。叁界之有都是有漏,明白了這層因果關系,自然不敢貪戀而生厭患,這種心理就是無貪。由于心中無貪,所以不起惡行,自然奉信善道,對于社會生活中的人來說,有了無貪這種心理狀態,則可以免去極多的心理障礙,並可獲得遠大的精神力量。林則徐說“無欲則剛”,就有這層意思。
無嗔,無嗔是沒有惱怒怨恨這一類心理陰影,使自己處于清淨祥和的一種心理狀態。這裏專指“于苦苦具,無恚爲性”。苦是苦苦、壞苦、行苦這叁苦。苦具是産生叁苦的原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不順會給人帶來苦,在一般人心中,佛教的清淨修行本身也是一種苦——清苦。而對世間和出世間的種種苦,無怨無惱而清淨平和,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胸襟。有這樣的心理狀態,自然就會“息諸惡行,能作善業”。
無癡,無癡是一種清醒理智的心理狀態。不論對事對理都能正確判斷。無癡是對愚昧的排除,處于清醒理智的心理狀態,工作和生活就不會誤入歧途,自然會“作善止惡”。
無貪、無嗔和無癡這叁個心所,佛教認爲是生起善法根本,被稱爲“叁善根”,特別具有針對貪、嗔、癡這叁大“根本煩惱”的“對治”(醫療)作用,是信、慚、愧力量的加強和自在的體現。
精進,精進是一種“奮發圖強”的心理狀態和行爲表現,在修善去惡的過程中勇猛前進,毫不退縮。精是精純,進是勝進。有了精進的氣概,就能自勵奮發,勇而無懼,並能忍耐勞倦,除去懈怠,朝著認定的目標堅決地走下去,因而能圓滿成就一切善法。
輕安,輕安是一種健康通暢、爽朗逸悅的心理狀態。這裏特指“遠離粗重、調暢身心”。一般常指習禅入定時的那種清明妙樂的感受。身心不適爲粗,不和爲重。身心不調不和,有病在身則不堪任用負荷。輕安又分爲有漏與無漏二種,有漏輕安,能遣除有漏粗重的煩惱,並能製伏那些障礙定的法,但不能遣除有漏的善和“無記”的“定障”。無漏輕安則通于善、不善和“無記”這叁性,並能遣除一切障礙定的法。輕安是修行者“轉依”——變換氣質的關鍵處,也是治療“昏沈”的最主要方法。
不放逸,不放逸是一種自警自律的心理狀態。不系爲放,無的爲逸。放逸即不加管束的放任自流。不放逸這裏專指凝聚精進、無貪、無嗔、無癡的力量,時時警惕心地中那些不良善的內容放逸而起,是保持精神良性展開的防護欄,並以此來治療放逸,是成就和圓滿一切有漏、無漏善法的促進力量。
行舍,行舍的行是行蘊之行,舍是住舍的舍,意即心理行爲應當安住的地方,也就是寂靜安住的一種心理狀態。與不放逸一樣,這也是在精進、無貪、無嗔、無癡力量凝聚後所形成的一種安甯穩定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認識離開了各種分別執著,能夠以不偏激、平等正直的態度來對待不同事物。
不害,不害是一種慈悲和充滿愛心的心理狀態。這裏專指“于諸有性(生命),不爲煩惱,無嗔爲性”,就是以慈悲的愛心來對待一切生物,先能無嗔,故能無害(危害)——不傷害一切衆生。
善這十一個心所與前六識相應,不與七八二識相應。爲什麼呢?因爲第八阿賴耶識,本身是處于“無爲”的狀態。它雖然含藏一切種,但其功用均爲前七識所用,似與它無關。這十一個善心所都是“有爲法”,所以與阿賴耶識不相應。第七末那識是染汙源,是集貪嗔癡慢爲一體的,當然更與這善法不相應了。
“心所有法”的第四大類是根本煩惱。煩是擾,惱是亂。煩惱的本義是擾亂衆生的身心,使之不得安甯;系縛衆生沈溺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脫。根本煩惱在這裏分別爲: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六種根本煩惱的心態。其它煩惱多達八萬四千,都是在這六大煩惱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所以是一切煩惱的根子,故稱根本煩惱。前面章節對煩惱多有介紹,所以這裏僅作簡單提示。
貪,貪是人們極爲熟悉的一種心理狀態,能夠對其它心理、認識乃至行爲活動進行汙染,並能障礙善性的無貪,能引生出苦果,使衆生長陷輪回之中。
嗔,嗔是一種憎怨的心理狀態,也是人們所熟悉的心理狀態。有貪必有苦,有叁界之貪必有叁界之苦。苦的感受不比樂的感受,自然引發出嗔這種心理狀態。嗔心一起,就障礙了無嗔,使自己身心熱惱,不得安甯,也能對其它的心理、認識乃至行爲進行汙染,是製造惡業的心理前提。
癡,癡即癡迷,是一種迷暗茫然的心理狀態,也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在佛學中,癡是十二緣起的那個“無明”的同義詞。癡使人迷于理,迷于事,使人找不到真理和出路。就佛法而言,癡使人對四聖谛、十二緣起、般若等解脫道茫然無知,並能生起疑惑和邪見,與貪嗔結伴助勢,也能對心理、認識乃至行爲活動帶來汙染,並導致苦果。
慢,慢是驕慢,佛教內常稱之爲“貢高我慢”,這個“我”高高在人,傲視一切,不懂得謙虛和忍讓,也不懂尊重他人,這也是人們所熟悉的一種心理狀態。慢和貪嗔癡一樣,都會給人帶來嚴重的心理障礙。有了驕慢.就不懂得慚和愧了。這種心態,也能對心理、認識乃至行爲活動帶來汙染,並導致苦果。慢還是一種複雜心理,唯識學把慢分爲七種,分別爲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各有其相應的內容。
疑,疑是判斷的不決,“于諸谛理,猶豫爲性”。疑是一種複雜的、常見的心理狀態。疑是智慧的不達,是智慧、定和勝解的嚴重障礙。多疑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會製造諸多麻煩;在佛教中,則疑于經論,使自己不得正見。疑也能汙染心理、認識和行爲活動,從而招致苦果。另外,禅宗提倡的疑(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和科學方法中的懷疑,與這裏的疑含義不同。撣宗和科學上的疑是由破到立的建樹。煩惱的疑只是遊移不定,遠談不上大破大立的境界和力量。
惡見,惡見是被汙染和歪曲的智慧,這裏已不是一種心理狀態,而是一種系統的認識了。惡者不善,與善作對。也就是那些與善法作對爲敵的知識、見識和理論都是惡見。惡見又分爲身見、邊見、邪見。禁見、見取見五類。前面章節已先作介紹,這裏就不必多說了。
這六大根本煩惱心所、特別與第七末那識相應,貪、嗔、慢和惡見中的身見,就來源于末那識。第六識因受末那識的汙染,所以這六大煩惱全有。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都具有貪、嗔、癡叁種煩惱,但與慢、疑、惡見這些由意識的隨念、計度等比量生起的煩惱不相應。阿賴耶識對它們則“事不關己”了,全推給了前面七識去料理,阿賴耶識處于“無記”狀態,既不與善法相應,也不與不善的煩惱相應——盡管它擁有這一切。
煩惱也不全是壞事,善于利用的話,惡性的煩惱也會變爲好事,因爲這六大煩惱(若將惡見分爲後天五類,則是十大煩惱)自身,也潛藏著善的一面,同時還有“無記”。善、惡、“無記”在唯識學中稱爲“叁性”。主觀精神和它的內容都具有這“叁性”。善惡的意義不須解釋,什今是“無記”呢?就是既非善、亦非惡,而處于中性狀態。無記在佛學中有多種形態,如二無記、四無記、十四無記等,還有無記性、無記業、無計法、無記往生、無記性真如等,總之離不開這個中性。有時煩惱會處于無性狀態,無明煩惱往往是無記的。煩惱爲什麼又會潛藏著善呢?唯識學認爲,除嗔之外,其它九大煩惱都潛藏著善,如以貪而言,貪欲熾旺,必然心注于境,這就與定相通;癡者沈迷,執著不舍,這就與念相通;而後天五大惡見,則本身就是惡慧;疑者求解,也能與勝解和慧相通。所以只要修持佛法,善于轉境,就可以轉煩惱成菩提。如果煩惱生性不變不動,那麼佛教修行就是多余的了。
貪嗔慢癡疑與生邊邪禁見這先天和後天所具的十大煩惱,決定了衆生必然輪轉于叁界之內,但各有輕重多寡的不同。欲界六道衆生,包括欲界天人,是十大煩惱俱舍。而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則僅少一個嗔,其它九大煩惱一樣不少,只不過在表現形態上與欲界衆生有些差異。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是因修定而得極,這種定是因貪愛而發起.以癡迷而貫注,疑于佛法慢于僧伽,並執種種見,使之障礙,未能進入般若。所以色界無色界天人仍有煩惱,因其定障太重,又過于自以爲是,反而不如欲界的人容易接近佛法。有的天人爲了修成菩薩,幹脆下到人間,在五濁惡世磨煉一番,反而容易成就和解脫。
“心所有法”的第五大類是隨煩惱,它不是根本煩惱,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所以叫隨煩惱。隨煩惱共二十種,又分爲大、中、小叁類,小隨煩惱十種,中隨煩惱二種,大隨煩惱八種。
小隨煩惱如下:
忿,忿是一種憤慨的心理狀態,因不利的情境所激發,並能引起爭吵和鬥毆。
恨,恨是忿的延續,“懷惡不舍,結怨爲性”,耿耿于懷的那種怨恨心理狀態。
覆,覆就是隱藏,就是文過飾非的那種心理狀態。有過錯的心,心中必然憂悔和驚懼,雖加隱藏不發,若不加忏悔和首白,必然遺下種種的不安,所以還是極複雜的心理狀態。
惱,惱是暴烈狠戾的忿恨,是由忿恨所積起而引發的那種粗狂失常的心理狀態。
嫉,嫉就是嫉妒,是在物欲名利面前,感到…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五)是精神天國的地圖還是天羅地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