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一)神秘的小宇宙▪P2

  ..續本文上一頁混爲一談,玄奘大師爲了規範佛教嚴密的論證體系,更心爲識——我們現在所大談的“認識”、“思想”、“意識”等其來源恰好是佛教的這個唯識學。

  唯識學認爲,識是生命和精神的絕對主體,其自身又因其性能和功用分爲叁大部分,即心、意、識。心指第八識——阿賴耶識;意指第七識——末那識;識則包括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識——從第一識到第六識。識有“能變”的功能,人們熟知的“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境隨心轉,相隨心變”等都是這個“能變”的通俗說法而已。

  阿賴耶識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漢文的意思是藏識。藏是儲存的意思,藏識就是含藏儲存一切生命和精神密碼和信息的識體。唯識學把藏識的功能歸納爲叁種:能藏、所藏和執藏。對此如何理解呢?

  人們在生活中常有種種合理的臆想:我爲什麼不能生得英俊或嬌豔一些呢?我爲什麼不能有模特兒一般的身材呢?不生病多好啊!活一百歲多好啊!如電影明星的臉蛋、舞蹈家的風采、科學家的智慧;商人的富態、政治家的心胸,等等。

  這樣的十全十美,從來不會賦與任何一個理想者。人們平常把人的理性和認識看得至高無上,但對生命、對智慧、對氣質、對自己的身體常常一籌莫展。醫藥學和養生學,只能給生命、身體或儀表帶來少許“優化”性的和量的成果,決不可能使人脫胎換骨,永葆青春,更不能把東施變成西施,給人以“質”的轉變。一碗飯進入腸胃,再也不會聽大腦的指揮了,五髒六腑的運行,生命活動的節奏,大腦的理智好像一點也作用不了,甚至毫不相幹。

  有雅興的人可以去美容師那裏去作一番調查,也可以在腫瘤醫院或急救中心去作些觀察,他們對人的先天儀容,對人的生命有許多無可奈何的感受。總之這一切,是理智活動的禁區,無怪基督教說:亞當和夏娃只偷吃了智慧之果,並沒有偷吃生命之果。現代遺傳學把這一切歸之于遺傳基因——脫氧核糖核酸,這是生命科學的一個飛躍,但並不能說明一切,特別是社會中的人生。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對生命科學將有許多突破性的成果,如果思想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生命科學家有興趣了解一下唯識學的八識結構,想必會得到一些相應的啓示。

  阿賴耶識的功能之一是能藏。這個作爲物質——生命——精神主體性的“識”,能夠接受和容納現在和未來對它産生作用的一切信息。阿賴耶識的功能之二是所藏——能夠儲存過去現在對它産生作用的一切信息。阿賴耶識功能之叁是執藏——能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信息牢牢地儲存在其中,作爲其存在的內容和能源。

  在自然科學衆多的成就中,物質不滅和能量不滅兩大定律可以說是科學的支柱,沒有這兩大支柱,科學的殿堂就會崩潰。佛教也有其兩條根本性的定律,一是業力不滅,二是業感緣起。業力是指人們精神活動和行爲活動,表現爲一種精神能和生物能,並且具有倫理學上的善惡意義。依據業力不滅和業感緣起的道理,才有阿賴耶識能藏、所藏、執藏叁大功能存在的客觀性;依據阿賴耶識的存在,才有業力不滅和業感緣起這兩大定律所依賴的主體。它們的關系是體和用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如果這種業力是虛幻不實的,是佛教主觀臆造的,那麼過去的就不會延伸到今天,人類文明也就談不上積累和發展。沒有業力不滅和能藏、所藏、執藏這些原則,人就不能感知、記憶、回憶,更不能基于其上去作分析、綜合等推理判斷。同樣,生命學、遺傳學的種種立論也會全都失去依據。

  阿賴耶識除因能藏、所藏、執藏這叁大功能而名爲藏識外,還有一個名字叫“異熟”。這真是一個怪異的名字,叫人摸不著頭腦。其實一點也不怪異,這恰恰是阿賴耶識那叁大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和顯現。

  阿賴耶識能藏、所藏和執藏的是什麼呢?是業力——一切精神的、物質的、有活性的信息,在唯識學中稱之爲“種子”。我們腳下的大地、田野,覆藏著形形色色的、有生命的種子,有莊稼、草木,甚至還有菌類和蟲類。只要沒有人爲的幹預,有的生于春夏,枯衰于秋冬,有的生于秋冬,枯衰于春夏。各種生物,都因循于它們的生物鍾在春夏秋冬、叁百六十五天中生老病死。有的生命長達千年,有的匆勿一瞬就了此一生。它們各有各的生命周期,這就是“異熟”。

  中國人常把阿賴耶識稱之爲“心地”,在這片土地中,既然“藏”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種子——業力,當然也會在人們的生命中,在人們的精神活動和行爲活動中表現出來。如人的身體發育、美醜胖瘦、男女老幼、賢愚不肖的品行性格、性趣愛好等。它們都曾以“種子”的形式被“藏”在阿賴耶識中,但屬性不同,所以稱之爲“異”。有的人少年老成,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先好文,後又好武;有的人先喜從政,後喜經商;有的人從前是好人,後來變成了壞人;有的人先前是壞人,後來又變成了好人;還有的人儀容本來並不值得恭維,後來卻變得(非美容)一表堂堂;有的人原來標致秀麗,後來(並非衰老或意外傷變)卻再也不願去照鏡子……這一切,還有說不盡的例子,都是阿賴耶識所藏種子因類因時因緣的不同而成熟和顯現,故名“異熟”(基因漸變或突變也可納入“異熟”之內)。

  阿賴耶識還有一個名字叫“一切種”,既叫“一切種”,就不是我們有限認識和認識的有限世界的那些有限的內容了。佛教的眼界是放在全宇宙的,這個宇宙包括了過去宇宙、現在宇宙和未來宇宙。也包括了這“叁世宇宙”所發生的一切物質、生命和精神乃至社會的現象及其“業力”。而這一切,又以業力——信息——種子的形態儲存在阿賴邱識之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數無窮。所以稱之爲“一切種”。這決非佛教大言欺人,現代哲學、現代生命學和宇宙生命學已經認識到,任何微小生命或物質,無不含具宇宙的全部信息——這本來就是宇宙一元性,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那種同一性,精神與物質同一性用古代印度—— 中國聖哲們所作的佛學術語的表述而已。既然叫“一切種”,就超越了有限生命的時間和空間的隔障,使之與宇宙融爲一體,成爲濃縮的宇宙,禁不住又想起了那個偈子:“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佛教宣揚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沒有這個依據,就成了一句空話。

  在這裏,“一切種”是阿賴耶識得以成立的“因”,“異熟”是阿賴耶識在時間和空間中次第所顯現的“果”,而“藏識”則是阿賴耶識的“自由”,因、果、相叁位一體,在另一層次上又分爲“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這“四分”的結構和體系。

  唯識學講“叁能變”,初能變即阿賴耶識“能變”,它能把外在事物變成內在“種子”(認識活動),又能把內在“種子”變成外部存在(實踐活動)。最根本的“能變”,在于把自身這個識體變成“見分”和“相分”。也就是主觀和客觀。

  相分指一切精神和認識的內容,當然也包含了所感受、所認識的對象。見分則是能感受、能認識的精神和認識的主體。相分指本體宇宙和現象宇宙。唯識學稱之爲真如實相及各種境相、相狀和義相(概念)。相分一方面作爲認識的客體對象,一方面又作爲認識的主體內容。心和物兩者在這裏只是作爲認識上的差別而沒有實質上的、絕對的差別。

  見分是認識的主體,即能認識,具有“了別”——明了和分別,即感覺、判斷、分析、綜合等認識和推理,唯識學稱之爲證見名見、燭照名見、能緣名見、念解名見、推度名見等。

  初期唯識學只有相分和見分,後來深入發展了,又把見分分爲叁個層次,也就是在見分之中,析出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

  人們能見、能思維,你爲什麼能見能思維,這種思維和認識依據什麼?唯識學認爲,正因爲如此,所以應有一個比見分更內在的主體性自證分。自證分的證,是對判斷的判斷,是對推理的推理,是檢驗認識活動正確與否的更高層次的檢察官。人們常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爲作出反省,“吾日叁省吾身”,這種深刻自省的力量,就是自證分。

  有了自證分,精神的內蘊是否就到底了呢?不!唯識學認爲,這還不夠,這種深刻的內省到底又依據什麼呢?是否還應有一位“總檢察官”來考核這一切呢?于是就安立了“證自證分”。從這裏可以看到唯識學立論之嚴,它唯恐理性認識有絲毫的差謬,所以層層設防,處處把關,力圖達到對生命和精神的認識的准確。

  見分容易理解,自證分就使人糊塗了,再加一個證自證分,就更使人的腦子發暈。這是否多此一舉,畫蛇添足呢?不! 唯識學大師治學之嚴謹是爲古今中外學者們公認的,畫蛇添足不是他們的習慣,他們也從不允許理性走入歧途,他們追求的是最清晰的理性。

  有一則禅宗公案可以啓發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北宋有個極爲了得的禅宗大師,就是住持湖北五祖山的法演禅師,是六祖慧能的第十四代嫡傳弟子。他是四川人,青年時在成都大慈寺學唯識學。他在研究“菩薩入見道時,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不分能證所證”這一境界時,看到了一則資料,說玄奘法師在印度那爛陀寺時,有一個婆羅門提出質疑:“即不分能證所證,那以什麼來作證明呢?”這個婆羅門是用腦袋來辯論勝負的。結果那爛陀寺的僧人們沒敢應戰——他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個婆羅門于是要那爛陀寺不准鳴鍾,要僧人們反穿袈裟。那爛陀寺在當時是印度佛教的最大寺院和最高學府,回答不了這個問題,等于是佛教輸給了婆羅門,臉也丟盡了。爲難之際,玄奘大師站了出來,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使那個婆羅門輸了。玄奘大師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裏是自證分還是證自證分呢?誰也說不清楚。可是法演禅師畢竟與衆不同,他自己追問道:“冷暖當然是可以自知的,但是這個自知究竟是什麼呢”後來他參學禅宗多年後,終于…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一)神秘的小宇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