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信心銘》 第十叁講、懸崖撒手的承擔精神▪P3

  ..續本文上一頁見地。並不是說我現在就可以把什麼都放下了,諒你也做不到。關鍵是什麼呢?當我在學這樣法、那樣法的時候,心裏要明白:這些都要放下。

  話說回來,一切放下並不妨礙你所學所修的法。我們所說的放下,不是讓你把上師傳的法都丟在一邊,不修了。我講我的道理,你修你的法,重要的是現在你必須明白:這個法我可以修,但是我不要執著。今天我們在這裏講了《信心銘》,學完了,你又開始執著于《信心銘》,其它的法就不管了,不是這樣!

  《信心銘》說了:“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六塵都不惡,佛法又沒有得罪你,你還會嫌棄善知識給你傳的法,放下不修嗎?真正的過來人,他會依順佛法的因緣,而不偏激。菩薩成道之後,正好學修萬法。如果你還沒有見道,還不是菩薩,還是盲人瞎馬,得了法藥,你怎麼用呢?你不會用。真正的菩薩見道之後,一切法都是法藥。所謂的後得智,還是要學才會。並不是說一個人明心見性,成菩薩了,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了。他只懂得一個空字,他只知道不住不著。要把凳子做好,還得先學木匠;要把電視機修好,還得學專門的電子技術。並不是說你明心見性了,那英語也會了,法語也會了,金元寶人民幣一伸手就抓來了,沒那回事兒。

  不管怎麼說,在根本智上我們要明白“得失是非,一時放卻”。根本智和後得智是有區別的。沒證根本智,你也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後得智,但那畢竟是在世間法之中,不得解脫。證了根本智再有後得智,你才能進入一切智智,才能窮盡一切種智,正所謂“頓”了以後還要“圓”。一般人以爲禅宗只講頓,頓了以後把圓丟在一邊,那就顯得偏了。

  以前,佛教裏面有很多人對禅宗有諸多批評意見,主要就是這個“圓”字。有人以爲禅宗是一悟就了,悟了之後就沒有什麼事可做了。實際上悟了以後,一樣地穿衣吃飯,一樣地爲衆生做事,一樣要顯現佛法的光輝。

  誰牽著誰的鼻子走

  前邊我們講過“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這裏我們還要繼續講。我們迷戀世間法,就會在世間法上心生煩惱;若是我們迷戀佛法,同樣也會在佛法上心生煩惱。這裏的迷,不是說你的腦袋昏了,找不到方向,而是“迷生寂亂”啊。

  寂是什麼呢?我今天能入定了,明天也得定了,這就是寂嗎?你能安安靜靜地入定,坐在那裏十天半月不起來,不是什麼不得了的事情,一樣是迷,不是寂。念頭收拾得住稱之爲寂,念頭收拾不住稱之爲亂。這裏要留意的是,寂同樣要生“寂亂”。你能入定了,你能不起一念了,仍然是迷。打妄想是迷,不打妄想還是迷。爲什麼?悟無好惡嘛,你真正明心見性了,不管寂也好,亂也好,就都不分別了。寂亂不二,動靜不二,應該是這個境界。並不是非得要入寂入定,排斥妄想不可。

  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是悟無好惡的。他不會說佛法我就特別喜歡,那邊世間法、煩惱法我就特別討厭。他都能平等對待。平等對待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既然煩惱就是菩提,如果你討厭煩惱,不就是討厭菩提了嗎?

  悟無好惡,是悟後境界,是明心見性以後,破參以後,你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但同時它又是功夫上的語言。我們在平常修行用功的時候,要經常敲響這個警鍾,提醒自己,琢磨其中的味道,使我們能在平時的起心動念之中,撥正自己的見地。如果我們連這些語句都不熟悉,那我們平常的起心動念,就會落在十萬八千裏之外,離修行的正道太遠了。我們把自己的起心動念都放到這個軌道上,或者強迫自己進入這個軌道,那麼叁年五載,你必然與之相應,與禅宗的路數就自然相應了。相應之後,熟能生巧,得巧之後,時機一到,只再向前一步就邁過去了,便能成就了。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把“道”與“非道”的界線分清楚,但同時也不要分得太清楚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既要分清楚,又要不分清楚。這就是過來人和沒有過來人的區別,也是見地上路還是沒有上路的區別。如果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非得要如何如何,那未必是上路了。當然在學修的最初階段,的確是非得要如何如何一番。但過了那個階段,學習了《信心銘》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修習《信心銘》,順著《信心銘》所指的路子走了。按密宗的說法,如果你能把《信心銘》作爲自己的上師,作爲自己的本尊來修,天天聽話,一步一步踩實了走,那就對了。既然有這麼好的法,我們爲什麼不用呢?

  我也看過其他一些所謂善知識的開示,說句實話,我真的不敢恭維,離題十萬八千裏的話太多了,不相幹的話太多了。我覺得自己有點老實,盡說些老實話,盡把最要命最精華的講給大家。你到其他地方去聽,一言半語的原文可以給你講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兩年都還歸不到正題上。到頭來,你還是上不了路。我是老老實實地在這裏費心費力地說。以前袁煥仙老先生也是這樣一門心思地講,包括維摩精舍出版的叢書,都是真正的好東西,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句多余的話,也沒有繞彎子,賣關子。

  《信心銘》也是如此,就這麼多字,就這麼幾句,清楚明了地點明了修行之路該怎麼走。現在,我跟大家在這裏共同學習《信心銘》,每次讀誦一遍,我心裏都十分感慨。這麼好的法,爲什麼大家不用心去修呢?

  《信心銘》把修行過程中的一切假象、魔術、道具,全都給你說破了,都是真實不虛的語言。如果我們敢于老老實實地走這條路,哪裏還用花費那麼多功夫,消耗那麼多供養?自性佛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要相信這個法,要敢于走上這條路。你把《信心銘》修習純熟了,再看其他善知識的開示,再見那些不得了的金剛上師,他們是怎麼回事,心裏就明了得很。你手持金剛王寶劍,懷有照妖鏡,你就是善知識!法在你這裏,你不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了,你就可以牽著別人的鼻子走了。

  一個修行者真正的氣慨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一切就是萬法,二邊就是是非凡聖、菩提煩惱。這個我已經講得太多了。你斟酌什麼呢?沒有斟酌的必要啊。“夢幻空華,何勞把捉”、“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等等,前面已經把話都說絕了。但是沒有過來的人,他仍然要在兩邊跑,在一切萬法上跑,每天在來來去去的事物上操心玩弄,如同迷在“夢幻空華”中一般。

  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學修佛法就是要在了義上用心,就是要徹法源底。你真正破參,得了一切智,面對其它萬法,說句老實話,就像超級大師面對叁百六十行,樣樣都拿得起,玩得轉一樣。如果你只是一個學徒,跟著師父學習一種手藝,通過練習你學會了,熟悉了。但如果你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悟通其中的道理,那你學會的只是一門手藝而已,不能舉一反叁,其它的法你就玩不轉了。所以沒有破參,沒有悟入,你只是一個手藝人、一個匠人。匠人只是匠人,永遠成不了大師。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了悟世間法的很多東西都是“夢幻空華”,包括佛法方面的很多東西,也都是“夢幻空華”。既然是“夢幻空華”,我們又“何勞把捉”呢?

  有些學佛的人,今天修這個觀,明天修那個法。念阿彌陀佛覺得還不穩,好像跟著釋迦牟尼佛才最保險。可是過一陣,又覺得普賢菩薩、燃燈古佛都十分了不起,心裏就開始犯嘀咕,我到底修哪個法,跟著哪個佛走最保險呢?有些人就是這樣自尋煩惱。

  萬佛一心啊,萬佛萬法都只有一法,沒有二法。這個一法就是我們的心嘛!心法是什麼?你要明白“緣起性空”不是語言文字,我們的心本來就是“緣起性空”的。如果說解脫自心,它本來就是解脫的,還需什麼解脫?你說,我們的心本來是解脫的,對;你說,我們的心還沒有解脫,也對。你認爲它沒有解脫,你就入六道輪回;你認爲它已經解脫了,你就入佛菩薩法海。就是這一念之差。所以六祖大師說:“一念悟,衆生是佛;一念迷,佛是衆生。”一聽這話,有的就問了:“佛還會迷嗎?”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佛當然不會迷,他是已經覺悟的過來人,怎麼會迷呢?這裏是說明“悟”太重要了。如果你不是過來人,“迷生寂亂”,亂是迷,寂也是迷啊。這個請大家好好體會。

  一說到夢幻空華,大家都說這個我知道,《金剛經》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嘛。但是,真正面對得失是非的時候,他也許就認真了,就不覺得眼前的一切是夢幻空華了。得就是得,失就是失。得了,我今天要長膘了;失了,我明天要消瘦。這個時候他就放不下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嘴上說得熱鬧,是要有真正的氣慨,面對功名富貴,面對榮辱得失,都要真正放得下。

  這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前面我們說過考核明心見性的標准,面對煩惱,你有沒有力量轉?能不能放得下?面對要做的事情,你得不得力?能不能處理得好?這些都是真正要命的地方。真正放得下,並不是說讓你像傻子一樣,拿著一百萬不要,學龐居士把它全部扔到河裏去,而是要你能做到在名利上不爭;遇到誤會、麻煩時不垂頭喪氣;在順境中如何持盈保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在逆境中如何不退喪自己的初心,不失去自己的理念目標,敢于奮鬥,敢于堅百忍以圖成。要有這種毅力,有這種大丈夫的氣慨,你才能真正說到做到,把“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漫談《信心銘》 第十叁講、懸崖撒手的承擔精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