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迷。真正的悟,它没有静没有动,非动非静,不动不静,即动即静的。《易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我们的真如也是这个样子。真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是寂照不二的。如果你没有悟道,就还没有归体;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总有一个乱,一个寂。比如这两天打坐,没有打妄想,一念不生,很舒服,功夫长了;过两天,房钱涨了,调工资没我的份儿,孩子上学成绩不好了,等等事情都来了,念头一动,心乱如麻,于是茫茫然,惶惶惑惑,功夫又不知哪里去了。
真正上了手的功夫是一贯,不论忙闲动静都能泰然处之,并不是说今天有点祸事心就乱了,明天有点好事又生欢喜了。真正有功夫的人,始终处于很平淡,很平静,很平和的状态。面对逆境他不忧,面对顺境他也不骄。修行的时候,遇到寂他不住,遇到乱他同样不住。不住于动静之中,又从从容容地处于动静之中,让它为我所用。
今天没有事情,打打坐,调理一下身心,休息一下,这样很好。如果今天有事,很忙,而且是必须要做,是应该做的事情,可你却不情愿做,认为这么多事情影响你打坐用功了,那你就完了。功夫永远影响不到你的真如。不管怎么说,你每天在那里打坐,真如不会增加;你在外面忙大家的事情,真如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回互与照应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真正开悟的人,你说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谈不上。万法平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爱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讨厌的事。当然这也要随顺因缘,并不是说你悟了,样样俱足了,跟你没有因缘的人和事,你也要管要做。凡是你要做的事,你所遇的人,都是与你有缘的,当然是顺缘还是逆缘,就说不清楚了。悟道之人,不会因为因缘的顺逆而产生好恶。
如果今天到这里来听课的人多,我高兴,明天人少了,我心里就难过不舒服;或者有人说冯老师,你讲得太好了,我听了之后,尾巴就翘起来了;又有人说冯老师你讲的东西不对,没有用,我就心生烦恼。如果这样的话,就只能说明我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大家要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养成习惯,逼迫自己走到这条路上来。要在性情上,在身语意上,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改变过来,要以道人的气象铸造自己。
其实铸造都是多余,真如本身就是那么回事,只不过我们与真如有些隔阂,还有点不熟悉,还不得不强制性地要求自己穿上“戒定慧”这件衣服,乔装打扮一番,用“六度”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先像一个道人。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与自己相应了,打成一片了,也就那么回事了。悟无好恶,一个悟道的人不会讨厌这个,喜欢那个。面对因缘,他也不会挑肥拣瘦,而是顺应因缘过日子。这样的日子才了然,也才像一个道人过的日子。
后面接着说,“一切二边,良由斟酌”。如果我们做得到“悟无好恶”,那还用斟酌“二边”吗?我们之所以还有“一切二边”的那种感觉,还有喜乐忧苦,还有烦恼菩提、得失是非、生死来去等等的感觉,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这一切放下,分别心太重。如果我们把分别心丢下,达到了“悟无好恶”的境界,就没有“一切二边”了。你就跟前面说的一样,达到“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的境界了。
《信心铭》就是这样,处处对应回互。禅宗曹洞宗讲回互,石头和尚的《参同契》,不同于道教所讲的《参同契》,他也是讲回互。我们看《信心铭》,处处都在回互,前后回互,中间和两边回互。迷与悟回互,功夫和无功夫回互,反复回互。从此岸到彼岸,从彼岸到此岸;从悟到迷,从迷到悟;从无功夫到有功夫,从有功夫到无功夫,它在不断地回互照应。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我们能不能放下肚子里乱七八糟的事情?所有因缘是非的种子能不能放下?我们能不能把世间的一切都看成是梦幻空华?有的人喜欢痴人说梦,这也是人的习惯。人们对前景不明,对命运不明的时候,往往想“早知三天事,富贵几千年。”梦境是否有预测未来的作用?大家都有圆梦的的愿望,于是“周公解梦”之书大肆流行。按西方心理学的说法,梦不外乎是潜意识的浮现。按佛教唯识学的说法,它是深层的种子浮现在我们睡眠意识之中。
我在《心灵锁钥》这本书中对梦境也有所提及,但并没有作为阐述的重点。梦无外乎是睡眠时有意识的状态。当这些念头来了的时候,你怎么对待?真正悟了以后,有念无念都无所谓。庄子说“至人无梦”,这个无梦,是不打妄想的意思,并不是说智人就不做梦了。庄子自己还是要做梦嘛,庄生梦蝶一场空嘛。他做梦的时候,不知道是庄子变成蝴蝶了,还是蝴蝶变成庄子了。他都说不清楚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大家想一想,自己做梦时的那种状态与自己清醒时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禅宗里讲醒梦一如,你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你每天是怎么睡着的?入睡的那一刹那你有没有感觉?清醒的时候在床上翻过来倒过去睡不着,后来有些迷迷糊糊,再后来又是怎么不知不觉睡着的?大家好好去感觉感觉,真的是意味无穷。这是对生命的感觉,是对梦与醒这个界线的把握。
大家用功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个念头提一提:“我今天上床了,还没有睡着,我要看着我是怎么睡着的。”这个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试一试。另外,睡着了,又是怎么醒过来的?明明刚才还在梦中,还睡得迷迷糊糊,怎么一下子就醒了?你能看着自己是怎么醒过来的吗?
你能把入睡、醒来的感觉把握熟了,对生死基本上就有数了。经常把玩它,久而久之,你对原始念头的起落就有体会了。为什么念头会生起来?为什么念头又不在了?对此,你慢慢就会有感觉。晚上入睡之前或者是早晨醒来之后,新生的杂念、世间的是非比较少,没有世间诸多因缘的扯绊,你可以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生命,直接面对自己的精神。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我们怎么睡着的?又是怎么醒来的?直接面对这样的状态,仔细体验,说不定哪天你就会找到好消息。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消息,你就看到了。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就是说我们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准确。总之,我们要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昨天,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你想捞也捞不回来。明天,要来的事情来就来吧,你想挡也挡不住。那么现在呢,你抓得住吗?现在也未必抓得住。现在大家坐在一起,一到十二点钟就该说再见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现在也抓不住。所以《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那什么东西我们把握得住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为什么会有一个过去、现在、未来?这是谁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过去、现在、未来也是法,这个法从何起?又在何处灭?我们可以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这里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或空间的概念。心生种种法生,它还是心生之物。既然是心生之物,我们又怎样看它的来去?这都是实际功夫啊。我们修行,特别是参禅悟道,这些关口过不去,就见不到真功夫。明白了这个,你才会真正承认“梦幻空华,何劳把捉”,才能真正潇洒起来,做到“逍遥绝恼”。不然的话,“梦幻空华”就把自己拴起来了。如果世间的种种因缘把自己拴起来了,那你还逍遥得起来吗?逍遥不起来的。
我在这儿说得热闹,可我也逍遥不起来啊!谈何容易。我只不过是在心头,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一关,只是一个人在自己的肚子里称王称霸。谁敢在社会上称王称霸啊?警察一来,你就傻眼了。所以说真正看破,不是看破社会、看破外面的世界,而是看破自己肚皮里的念头,看破那些起起落落的念头、来来去去的是非。它们才是你的梦幻空华!外面的事情是梦幻也好,是空华也好,都与你不相干,隔得太远了。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外面的世界是梦幻空华,或者不是梦幻空华,有什么要紧?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念头在作怪。那么,我们肚子里这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它又是什么呢?难道它不是梦幻空华吗?有时候一个念头不起半点作用,而有些念头又能拴人一辈子啊!
诸葛亮鞠躬尽瘁一辈子,还不是帮助刘备恢复汉室的意志、意念在支撑他。当年的很多共产党员,为了一个“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念而赴汤蹈火,奋斗终身。有些人发心学佛,这一念生起,一辈子几十年就走这条路了。这就是念头的力量,拿西方的话来说,这叫动机,也叫意志。
但是,这些东西我们都要放下!就像前面说的“法无异法,妄自爱著”、“系念乖真,昏沉不好”,等等。我多次强调学习《信心铭》,要前后反复回互,反复对应,不要抓住这头又丢了那头,也不要抓住那头又丢了这头,都不对。这头不要抓住,那头也不要丢,即不着亦不丢。这样功夫纯熟了,你才有这个本事。“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我们能不能把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然后像祖师们所说的那样,悬崖撒手,自肯承担!
有一些人一辈子学佛,学得很精进的时候,出家了,把功利富贵放下了,把什么都放下了。但还有一样放不下,佛法没有放下。一切都可以放下,就是佛法放不下。如果把佛法放下了,会怎么样呢?真能放下了,你就成佛了!但是,一般人就是放不下。“得失是非”敢于“一时放却”,非得有“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的气慨才行。这是禅宗的气慨!“不向诸佛求解脱”是这种气慨,“无佛处成佛”也是这种气慨。
得失、是非是二,“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你连一都不守了,难道得失是非还放不下?所以,学修佛法的时候要养成这种习惯,要有这种…
《漫谈《信心铭》 第十三讲、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