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信心铭》
第十三讲、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
马上吃个定心丸
说到这里,我建议大家看看《五灯会元》中百丈禅师关于“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的开示。我把这段抄了下来,给大家读一读,原文是这样的:
(百丈)师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很多人在读《五灯会元》时,没有留意这一段。其实这段话里的《圆觉经》思想很重,阐述也极其到位。如果你学明白了百丈祖师的开示,学习弄懂了黄檗祖师的传法心要,可以这样说,你再看《五灯会元》这样的书,马上就应该开悟,马上就应该吃定心丸!
如果看了这些书还没有吃定心丸,还没有开悟,那是因为你还有自障,还有法的障碍。有时候,我看《五灯会元》里祖师的开示,看祖师悟道的各种公案,会觉得很伤心。这么好的法流传了一千多年了,为什么那么多学佛的人还迷在外面啊?为什么在外面的人没有跨一步迈进来啊?哎,悟者自悟,没有办法;迷者自迷,也没有办法。要悟的人,你挡也挡不住;真正迷的人,你就是拉他,他也不进来。法本来无异法,但是,人们就是妄自爱著。四川人喜欢吃辣的,上海人喜欢吃甜的,辣和甜本身无所谓异同,因人而异产生了喜恶。臭豆腐臭得不得了,北方人受不了,可南方人就是喜欢吃,这都是妄自爱著。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法本身无所谓异法,只因每个人的嗜好、脾性不同,对世间法的贪执各异,才产生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而已。
现实生活中,女士们喜欢擦口红、染指甲,有的人觉得好看,可有的人就觉得肉麻。“法无异法,妄自爱著”,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学修佛法也是如此。修密宗的人认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法,其它都是不了道;学禅宗的说禅宗顿悟成佛,是最殊胜的法;学净土的也说自己的法最好,十方诸佛同证,千经万论共指。那么,难道佛法还有差别吗?这一点一定要坐实,佛法是没有差别的,只不过每个人的法缘不同而已。不要一个法学久了,就把这个法当成唯一的、绝对的法。佛法是圆的,如果你把法看成方的,那么这个法就是死法,就不活不通了。如果法与法之间还是有碍的、有相的,那是你自己把这个法变得不真实了。
真正的法是通泰的,是无碍的,汇通一切处,融通一切法,此法彼法无二无别。如果你把它分成此法和彼法,那就是你妄自爱著,画蛇添足,在法上妄生增减。这也是我们学佛的人功夫上不去,见地不纯粹的一种症结所在。为什么还会有异法呢?就是因为我们妄自爱著。有爱著,就有取舍,就有好恶、是非等分别知见。
明心见性的考核指标
所以学到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智人?什么愚人?什么是法无异法,妄自爱著?我知道周围的人中,有的爱禅宗爱得不得了,爱到命里去了,几十年说起禅宗来,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即便如此,如果他在世间法上完全是一个失败者,你能说他是明心见性,开悟了?不能。严格地说,他在禅宗上还没有进入,只能说他对禅宗是“妄自爱著”。
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是有指标考核的。这个指标是什么?烦恼来了,你有没有力量把烦恼转得动?我们刚刚在这边讲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是一到那边马上又说:“走,我这里有笔生意,可以赚十万块钱。”这时你怎么办?一听到马上就跟着跑了,那就不行了。或者有哪个女孩子长得漂亮,你一看,马上动心,又开始打主意了。如果这样的话,就不能说你学有所成,获得了力量。
我们一定要在三业上考核自己。烦恼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力量?处理各种事务的时候,你有没有力量?今天,我把这个事情交给你,你能不能做下来?如果什么劲儿都使不上,什么事都做不成,你还说自己明心见性了,有旋乾转坤之力,通天彻地之能,我看你说什么都是空话。世间法的任务,日常的工作交给你,你能不能把它做下来?能不能料理好?以前我们背毛的语录,里边有这样的话:“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你看,当年共产党员要有这个本事,你学佛的人,自以为明心见性的人,连这点本事都没有,以后就千万别说自己佛法通达了。
佛法、世间法是一体的。“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这个确实需要打成一片。如果我们“妄自爱著”,只做跟佛法有关的事,别的什么事都不做,那就完了。哪里有佛法和世间法的界限呢?是你“妄自爱著”,在那里划一条线,挖了一个鸿沟。如果我们把世间法中的事情当成佛法的事情来做,把佛法的事情当成世间法来做,那我们就顺顺当当地把这个鸿沟迈过去了。
学佛的人一定要把这个障碍越过去。如果越过了这个障碍,我们在工作之中、生活之中,在学法的过程当中,才会有真正潇洒自在的感觉。这些是祖师们早就说破了的,我也经常说这些事情,但真正能找到这种感觉的人并不多啊。
破参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妄自爱著”的直接后果是“将心用心,岂非大错”。什么是将心用心?就是把自己的影子当成了实实在在的我,把自己的照片当成了我,把思维的内容当成了心的本体,把“指”当成了“月”。这是修行中最要命的一个障碍。明心见性、破参的障碍也在这个地方:把“心所有”当成心,把“心所有法”当成了心法,就把相错当成体了。
体相无二,是悟道之人说的话,也只有悟后能打成一片的人,才有这样潇洒自在的感觉。没有过来的人往往是瞎子摸象,各取一端,以偏概全。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我们心里所想的、自以为是佛法的东西,当成了佛法;把我们自以为是心的东西当成了心;把我们自以为是悟的感觉当成了悟。
一会儿说我见到什么境界了,一会儿又说我打坐看到光了,一会儿又做了什么好梦了,一个人反反复复地在那里咀嚼味道,在那里面找感觉。见到好境,自以为见到佛了;见了不好的境界,又得大恐怖。实际上这些都是“将心用心”的过错。
这种过错都还是小过错,没有太大的麻烦。真正的麻烦是那些“未悟言悟,未证言证”的人。他的麻烦在哪儿呢?他已经不是一般的人了,他对佛法的知见已经相当丰富了。从某方面来说,他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善知识了,他见了很大的境界,见了很大的场面,又有很高的见地,各个方面看起来都堪为人师了。但是,他执着于自己所感觉和感知的东西,把自己说得头头是道的东西当成了道。他就不知道那个东西恰恰还不是,仍然是光景,仍然是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对象。那还不是思维本身,不是精神的本身,还不是菩提本身。
所以,我们要打破一切相,打破一切执着,甚至连那颗心都要让它粉碎。不然的话,总觉得有个什么东西要抓住,捏在手掌心,这对我们修行来说真正是可惜啊!可惜光景了。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这两句对修行有相当火候的人来说,是必有的境遇,一定要把这个看破,你才过得去。正如云门祖师所说的,光不透脱有两种病,见了法身也有三种病,都是指的这个“将心用心”。修行功夫到了这种境界已经是很辉煌了,现在能达到这种火候的人,实际上不多啊。
把这层纸揭穿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我们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捆缚起来,自己给自己灌一肚子的迷魂汤。确实,大家好好反省反省,我们学佛多年,对佛法的认识是不是自以为是?我看啊,全部是自以为是的认识。除此之外就是背诵经书上的、祖师的、别人的,都是人家的,等于是拿着人家的存折招摇过市。我们拿人家的存折也取不出钱来,更是用不上嘛。怎样把这个打破?实际上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三祖大师在《信心铭》里反反复复地重复这种感觉,不断地换种感觉,换个说法来说,让我们一步一步深入进去。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天地万物现现成成地摆在这儿,佛法也是现现成成地摆在这儿。性空缘起也好,缘起性空也好,八万四千法门都现现成成地摆在这儿。为什么我们得不到呢?原因就是“妄自爱著”,在法上妄生分别。
大家都是学佛多年的人了,对照这个“妄自爱著”好好检查一下,自己输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在心地上不能透明?麻烦是怎么产生的?如果自己肯下功夫整理一番,一定会有所收获。为什么呢?
三祖说:“将心用心,岂非大错?”在没有破参的情况下,一般人都是将心用心,头上安头。很多祖师公案都这样说,可总有人愚不可及,时雨既降,还在挑水灌田。老天爷几个月不下雨,你挑水灌苗还说得过去;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你还担着水桶去灌田,那不是多事吗?还有个说法是“大海里面挖运河”,大海本来是现现成成的,还在那里挖运河,是不是吃饱了没有事情干?这里说的“将心用心”就是“骑牛觅牛”,就是抱着娃娃找娃娃。人们经常犯这个错误。
如何是佛?佛在西天,佛在经典里,佛在祖师的嘴巴上,我们经常犯这个错误。佛在什么地方?法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能把这层纸揭穿,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就是我们当下、现在明明历历的一念,并敢于把它承担下来,敢于把它坐实。拿虚云老和尚的话来说叫落堂,功夫落堂了,那么我们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学佛多年的人,之所以见地不明,不能破参,多生累劫不能见道,他的错误实际上只有一条,就是将心用心,心外求法。
正是因为将心用心,心外求法,才有“迷生寂乱”。迷必然生乱,执迷的人落于动静两头,当然就生乱了。寂,是指入定;乱,是丧失定力,心里乱哄哄的,收拾不住。你把心收拾住了,便是入寂入定。然而这个一静一动,实际上都还是我们的…
《漫谈《信心铭》 第十三讲、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